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70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随着近年来空间大地测量学的不断发展,地球的质量中心(CM)与几何中心(CF)再也不是不可辨别的了。现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原点被确定为CM,显示出相对真实的CM有从几毫米到1cm范围内的季节性变化。由于科学家们研究地球的季节性及短时间尺度的动态形变,并开始把观测的地心运动与地球物理学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参考框架显现出了因未考虑地心运动带来的明显误差。本文讨论了ITRF原点的性质,探讨了GPS测量对于地心运动的敏感性。我们发现地心运动的非线性值并没有包含在ITRF中,当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原点的特性在长趋势上反映地球的质量中心,但在季节性上反映几何中心。ITRF原点的本质取决于所采纳的运动学模型和无模型的网络运动。现有ITRF的原点应该定义新的术语来精确地反映CM的本质。这样,原点将保持其现有的长期稳定性,从而把季节性时间尺度的原点精度提高到亚毫米级水平。通过1度形变方法,GPS在测定季节和更短时间尺度的地心变化方面具有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潜能。  相似文献   
472.
引言所谓地球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地球周期性的弹性形变现象。因地球潮汐使地球内部产生103~104Pa数量级的应力变化,其程度相当于地震时应力下降量的10-3。很难认为地球潮汐就是引起地震的直接原因,但是其变化率之大,有时构造应力的积累速度甚至上升到2位数。构造应  相似文献   
473.
M.  D.  Behn  M.  S.  Boettcher  G.  Hirth  陈玉香 《世界地震译丛》2007,(2):40-46
用三维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了海洋转换断层下部的温度结构。我们说明,使用岩石层脆性弱化的流变可以沿着转换断层形成地幔强烈上涌和温度升高的区域;推测邻近转换断层中心部位的岩石层温度最高、厚度最薄。以前采用简化的流变定律模拟岩石层及其下部软流层的行为,推测海洋转换断层底部地幔温度比相邻板内的地幔温度低很多,在其中心处岩石层最厚。由于考虑了更真实的脆性流变,所以本研究计算得到了相对高温的热结构。此温度结构与洋脊-转换断层环境中的大量观测结果相符。这些观测资料包括地震活动的深度、沿洋脊临近部位的地球化学异常以及在板块运动变化过程中长的转换断层有分裂为小的内部扩张中心的趋势。  相似文献   
474.
Geoff  Love  刘华 《气象软科学》2007,(1):159-166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WMO正式出台了必要的政策和系统来支持免费和不受限制的国际气象信息和相关资料的交换。这个系统以前有,现在仍然有,三个主要部分:全球观测系统(GOS)、全球电信系统(GTS)和全球资料加工系统(GDPS)。其中,GDPS从2003年以来被称为全球资料加工数据处理和预报系统(GDPFS)。  相似文献   
475.
说明了浅源逆冲断层地震的发生与最强烈潮汐的出现存在相关性。在潮汐应力作用下,地震速率以因子3随背景速率而变化。尽管摩擦系数岸在0.2和0.6之间时我们看到了好的相关性,但最高的相关性是在假定地壳的岸μ=0.4时发现的。我们的结果量化了所施加应力在地震触发上的效应,在理解地震成核与重复发生上,这是一个关键因素,地震由此被触发并接二连三地发生。  相似文献   
476.
H.  M.  Benz  P.  Okubo  A.  Villasenor  白利平 《世界地震译丛》2006,(3):30-42
火山地震监测的主要目的和成果之一就是追踪震源、识别和解释那些可以预测未来火山喷发的火山地震活动(Koyanagi et al,1988;Harlow et al,1996)。建造传统的火山监测网是为了准确确定与岩浆运移有关的震群。在构造活动区域内地震监测网的运行,一项基本要求是具有准确记录和测量地震波初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477.
通过用压力计和从波谱中确定卓越周期,在日本纪伊半岛观测28个海湾的水面波动。波谱用汉宁窗口6小时中抽取一分钟样本的时间序列获得。比较1944年东南海海啸和1960年智利海啸在海湾顶部对应最大波高的卓越周期,我们确定海啸的高度取决于卓越周期。而且,海啸的高度比定义为海湾顶部最大海啸波高与开阔海面波高的比值,被绘制作为卓越周期的功能。它们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1944年东南海海啸和1960年智利海啸分别为12~25min和31~60min,这被归因于海湾共振。在共振时期内,1944年和1960年海啸的高度比分别为2和4,于是得出卓越周期作为基础数据对于预测海湾海啸放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78.
迄今为止,给关东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地震有1703年元禄关东地震(M7.9~8.2)、1855年安政江户地震(M7)和1923年关东地震(M7.9)。这3次地震中,元禄地震和关东地震间隔约240年,是发生在菲律宾海板块上的板块边界地震,而安政江户地震的发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479.
H.  Gupta  P.  Mandal  H.V.S.  Satyanarayana  D.  Shashidhar  B.  Sairam  M.  Shekar  A.  Singh  E.U.  Devi  M.  Kousalya  N.P.  Rao  V.P.  Dimri  杨智娴 《世界地震译丛》2006,(4):81-83
位于印度西海岸附近的科依纳(Koyna)是众所周知的人造水库触发地震最显著的地方(Gupta,1992)。自从科依纳大坝建成之后斯瓦季萨加(Shivajisagar)湖蓄水以来的44年中,发生了震级M6.3的最大的触发地震(1967年12月10R)以及19个大于等于5级的地震。震级为4级左右的地震约170个,还有数千个更小的地震。最近的一次5级地震发生于2005年3月14R,在上一次5级地震发生了4年半之后(Satyanarayana et al,2005)。  相似文献   
480.
S.  Stein  E.  A.  Okal  赵京凤 《世界地震译丛》2006,(5):1-9
2004年12月26日世界再次见证了一次由构造板块缓慢、几乎是无法察觉的运动积蓄了的数百年的应变释放所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次来自印尼苏门答腊岛地下的巨大地震掀起的巨浪数小时内横扫了印度洋,给沿岸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夺走了30多万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