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建立的黄海海域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模型,分析在"梅花"(Muifa)台风作用下,江苏辐射沙洲海域流场变化及增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台风中心位于辐射沙洲中部外海时,南部外海流场不再向弶港辐聚,而向南流;当台风中心到达废黄河口以北时,辐聚点南移至遥望港附近。在辐聚-辐散的流场作用下,最大增水和高潮位最大涨幅均出现在两大潮波汇聚的弶港附近,分别为2.72 m和0.95 m。  相似文献   
12.
辐射沙脊群内潮汐水道由于没有固定的边界,其稳定性对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敏感。通过收集近20年来辐射沙脊群南翼小庙洪海域实测高分辨率水下地形资料,结合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人类活动对小庙洪海域水动力和地形冲淤累积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小庙洪水域边滩匡围面积达126.09 km2,边滩匡围导致小庙洪尾部、中部及口门段断面流量分别减小14.2%、15.79%和9.13%;尾部、中部及口门段深槽区平均流速分别减小20~30 cm/s、10~20 cm/s和5~10 cm/s。小庙洪水道南侧-5 m等深线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10 m等深线继续向西延伸,向南拓展。近20年来小庙洪边滩匡围虽导致水道内纳潮量和水动力有所减弱,但由于目前匡围区均处于高滩区域,各匡围工程所引起的泥沙冲淤仅限于工程区附近,对小庙洪水道整体稳定性、深槽主轴南逼、口门水道整体北淤南冲的演变趋势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3)晚期,世界气候比较温湿,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20~4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2.5~-12.25m之间,属河口海湾沉积;在上海分布在海拔-32.3~-72.76m之间,属浅海沉积。对长江三角洲MIS3海侵沉积层进行构造运动校正之后,长江三角洲MIS3古海平面高程约为-10m左右,一般比世界海平面要高的多。文章认为MIS3晚期长江三角洲古海平面偏高可能与古太湖湾潮涌、长江古洪水有关,海侵沉积层顶面偏高可能还与水力均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河谷金坪子堆积体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金沙江下段河谷金坪子堆积体及其临近区域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在堆积体不同部位进行钻孔、竖井、平硐作业并取样,室内进行测年和重矿物成分分析,运用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获得了堆积体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的初步认识。金坪子堆积体形成时间为197.7±9.9~137.0±6.8kaB.P. ,是金沙江不均匀深切形成的深槽被深槽岩壁的崩坡积物和坡积物与金沙江流水带来的冲积物填充形成,为崩坡积物和坡积物夹河流冲积物的复合斜坡堆积体,堆积体揭示了金沙江河谷的不均匀深切。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特征:土壤养分贫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侵蚀是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及土壤养分贫瘠化的主因。利用土地特性系列比较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未退化样地相比,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坡度段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减损。2)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N和碱解N含量由高到低是林地、园地、菜地(或草地)、耕地(或荒地)、建设用地。园地土壤中的全P、速效P、全K、速效K、CEC以及Fe、Zn、Ti、Pb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均较高;草地土壤中的全K、速效K、CEC及微量元素含量一般较低;荒地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与草地基本类同,但Zr和Cr平均含量最高;建设用地中CEC含量最高;菜地土壤中Pb的平均含量最高,达29.85 mg/kg。3)不同坡度段土壤各种养分平均含量差异不大,但速效P在10°~20°和大于30°坡度段、CEC在20°~30°和大于30°坡度段均有显著差异。Cu、Fe、Ni、Mo、Co、V 6种微量元素易随土壤侵蚀或其他途径迁移。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辐射沙洲趋势性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水道及其之间的沙洲普遍存在逐渐向南偏移的趋势,对这种趋势性演变机理及驱动力的认识成为辐射沙洲区海岸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的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系统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岸线后退和水下三角洲的夷平,辐射沙洲地区潮差不断增大;水动力不断加强,而且加强的区域逐渐向南偏移,这种大范围区域性水动力主轴的向南偏移有可能是导致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长江三角洲古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3)晚期,世界气候比较温湿,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20~4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2.5~-12.25m之间,属河口海湾沉积;在上海分布在海拔-32.3~-72.76m之间,属浅海沉积。对长江三角洲MIS3海侵沉积层进行构造运动校正之后,长江三角洲MIS3古海平面高程约为-10m左右,一般比世界海平面要高的多。文章认为MIS3晚期长江三角洲古海平面偏高可能与古太湖湾潮涌、长江古洪水有关,海侵沉积层顶面偏高可能还与水力均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重庆万州的长江岸坡发育剥蚀基岩平台与陡崖,我们采用三角坡面法估计了陡崖的后退速率。采用该方法的依据是,铺垭口的陡崖下存在形成时代不同的坡面,同时该地点的地层近水平,所以我们假定陡崖的后退过程类似干旱-半干旱环境中的平顶岩屑堆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前一阶段残留坡面的函数拟合,可以估计陡崖的后退距离。如将残留坡面上T3阶地的年龄近似为崩坡积的形成年龄,则计算出的陡崖后退速率大约是0.51 m/ka。这个数据表明,该地区最高的450 m的剥蚀基岩平台大约在2.3 M a前左右被长江切穿,推测2.3 M a可能是三峡贯通年龄的上限。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不同时期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射阳港拦门沙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建设后航道的回淤分布特征;利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潮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射阳河口拦门沙航道开挖后的水流、含沙量特征;探讨了射阳港拦门沙航道淤积的泥沙来源和淤积成因。研究表明:航道开挖后沿程普遍淤积,尤其是口门及堤根区段航道淤积严重。导致航道淤积的主要原因为:有掩护航道内涨潮流速大、落潮流速小,口门外高含沙量水体进入航道后泥沙很难被带出航道,导致航道内普遍淤积;口门内2 km范围内回淤较大是由于越堤流输沙和口门内侧涨潮期间存在明显回流;导堤根部航道段回淤较大是由于射阳河与黄沙港河汇流后河道放宽,落潮期间出河口的水体挟沙力突然降低。  相似文献   
20.
选择长江三峡出口部位的红花套断面,对现代长江主流线相沉积、泛滥沉积与三万年前的洪水沉积物粒度进行比较,据粒径大于1mm的粗颗粒粒度分析,发现三万年前的大洪水水动力强度可能是近现代大洪水水动力强度的1.5倍左右.据粒径大于80mm的巨砾粒度分析,三万年前的长江大洪水底流水动力可能是近现代大洪水底流水动力强度的1.35倍左右.因此推测三万年前的长江大洪水比近现代洪水大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