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298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4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4篇
  1940年   3篇
  193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21.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仍很肤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地球动力学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Science杂志2005年公布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中的第10个问题是“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提出地球动力来源还尚未解决。 2017年出版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认为板块构造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该学说依然存在其形成以来就存在的难题,即板块动力、板块起源及板块上陆三大问题,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分两个环节,一是主要观点报告环节,二是讨论争鸣环节。 在报告环节,涉及动力机制的主要有5位报告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梁光河提出了新大陆漂移说,通过大量证据分析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驱动大陆漂移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事实说明持续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海底的持续扩张,而是大陆板块后下方持续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漂移,那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万天丰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传送带模式很难解释大陆板块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地幔对流速度这个问题,提出了陨击说。陨石撞击诱发地幔底劈推动大陆板块运动这个新的驱动模式。唐春安提出了地球龟裂说,认为地球内部热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得地质历史上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热交替的周期。毛小平分析认为,目前所提出的地球动力中,只有周向应力具有足够数量级的应力,可以推动板块运动;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处释放从而产生地壳相对运动;长期以来解释不了的“地壳异常压力”其实就是周向应力,而可独立于重力的构造力、碰撞力并不存在。 在讨论争鸣环节,大家针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自由发言。梁光河指出万天丰提出的陨石撞击可以较好地解释超大陆裂解的初始动力,但不同意陨石撞击可以提供持续的大陆漂移的动力,以印度板块的北漂为例,因为地幔的巨大黏滞阻力,需要无数个陨石定点撞击印度板块后面才可能持续推动印度板块漂移。唐春安提出地球的锅盖效应,因此上地幔具有冷热周期,在热周期地壳才会大规模漂移,按照力学机制,大洋中脊和转换断层不可能是海底扩张产生的,应该是大陆漂移拉开产生的断裂系统。最后杨巍然总结发言,认为陨石撞击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球上的构造运动都可以归结为开合运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都是存在的,地体构造也是科学的。研讨会取得的共识是:大陆的确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对板块俯冲问题多数持怀疑甚至反对的观点。其驱动力应该来自重力和地球内部热力,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2.
<正>8月的青岛,夏阳暖照。而此时,大洋彼岸,风光是否也与此相同呢?青岛市第三十九中学的几位同学有幸参与了2013年新一届的美国海洋游学活动。每一条道路都是一次冒险每一个地点都是一场奇遇。在这段身临其境感受美国东西海岸不同海洋风光的日子里,每一个细节也许都将成为他们毕生难忘的印象。——题记清早时分的片片轻云由绛蓝变晕红渐而模糊了远处的天际线,海面随着微风漾起波澜,泛着渐多渐少的光点,映出每个人眼中的期待。伴着这样一幅安然美好的风景画卷,我们乘船向卡特琳娜岛出发。  相似文献   
123.
针对目前仅北斗全星座提供三频观测数据,而不同线性组合模型影响精密单点定位(PPP)精度和收敛速度的问题,本文着重推导了北斗三频无电离层最优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采用大量实测数据进行北斗双频、三频静态PPP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北斗双频静态PPP,北斗三频静态PPP在收敛速度和定位精度上有所提高,绝对定位精度可达2~3 cm,与GPS双频精密单点定位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24.
民国二十七年十月二日早十時離道孚,沿新都河東北行,由格日過渡,上一陡坡沿河西岸行,涉兩小溪而抵菜子坡(海拔三千公尺)。由张鐵匠導引入菜子溝,该溝深而狭成V字形  相似文献   
125.
李承三 《地质学报》1932,11(1):49-60
Ⅰ. INTRODUCTION In the year 1930, Mr. Taichitao and Dr. Chuchiahua, then President and Vice-President of Sunyatsen University of Canton, were kind enough to offer me a chance to participate on the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studies to  相似文献   
126.
基于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再分析资料(ERA-40),使用涡旋追踪和合成技术、多尺度子空间变换以及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地区南北两个风暴源地中风暴的差异。结果发现,南、北两个源地风暴在结构上和内部动力过程上均存在着显著不同。南支源地(40°N以南)风暴底层比高层强,与线性斜压模式中的最不稳定模态结构相似;而北支源地(40°N以北)风暴则正好相反,与下游发展理论所描述的斜压波结构相似。并且发现,南支源地风暴的非地转风场比北支源地风暴的强。能量学诊断结果显示,南支源地风暴的能量源除了斜压不稳定外,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正压不稳定,而北支源地风暴中则是存在弱的动能逆尺度传输。此外,南支源地风暴的浮力转换和非绝热做功均比北支源地风暴的强,其主要原因是南支源地风暴的垂直运动更强,风暴中的水汽更加充足。   相似文献   
127.
利用第29次南极科考期间在普里兹湾海区释放的8个Argos漂流浮标所获的总计662 d的数据,对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和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西部和北部表层海流基本呈现向西的流动,说明此地区的表层海流以沿南极大陆的逆时针沿岸流为主。普里兹湾东部海流呈现先向南再向西或先向南再向北的流动,普里兹湾西北部海流呈现向南的流动。8个浮标平均流速在0.02—0.20 m·s~(-1)之间,最大流速为1.57 m·s~(-1),流速1.0 m·s~(-1)的大流速区主要集中在普里兹湾、克洛斯角外侧、达恩利角外侧海域,流速1.5 m·s~(-1)的大流速区只出现在普里兹湾、克洛斯角外侧两处海域。  相似文献   
128.
本文用日本山梨大学片谷教孝等人建立的3维欧拉型污染物远距离输送模式,分别输入1988年6月月平均和逐时气象资料(风场、气压场、密度场、降水等),对夏季东亚地区SOx的远距离输送进行了数值模拟。所有实验均积分1个月,对SO2、SO2-4的地面浓度及沉降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仅仅考虑SO2的远距离输送模拟,可以月平均场气象资料代替模式中需要的逐时场气象资料;而将逐时场的风、降水资料和月平均场的气压、密度资料共同使用则与输入逐时场气象资料对SO2及SO2-4模拟结果完全相当。由于实验中只使用了1988年6月的资料,故下一步的研究应对不同年、季的气象资料及不同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模拟进行比较,从而考察月平均场气象资料在污染物远距离输送的模拟中能否完全或部分代替逐时场气象资料。  相似文献   
129.
张士三  陈劲毅 《台湾海峡》1998,17(3):337-341
海洋监视工作的效益和工作质量评价是海洋行政执法管理中对其工作结果进行检查和自检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海洋监视可控度,海上管理目标实现情况及效益判断事项,分别建立了工作效益和工作质量评价的数学公式。该公式表明,效益指数VS与海洋监视可控度K呈正比,与权益怀事项数、性事项数及公益性事项数之和也呈正比。工作质量指数VZ与海洋监视可控度K呈正比,而与对压K的违法事件发生率、环境质量参数、海洋资源非合理开发项  相似文献   
130.
在利用钻孔资料计算岩层真厚度时,如能选用一个在任何歪斜钻孔下能准确又简便的求出岩层真厚度的合理公式,是一个值得明确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推导,认为朱显芝同志所推荐的公式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