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副热带急流对中国南部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的影响程度及地理范围目前还研究较少,且缺乏综合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资料来判识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增高的方法.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与最终分析资料、日本GMS-5地球静止卫星水汽云图资料,以2001年3月27~29日中国南部的临安、昆明、香港臭氧探测个例为基础,结合1996年3月29日香港与2001年4月13日临安对流层中上层高浓度臭氧分布个例对副热带急流对中国南部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根据气象要素场判识春季中国南部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增高的充分条件为根据卫星水汽图像上的暗区、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左侧辐合区、高空锋区、对流层中上层≥1 PVU的向下伸展的舌状高位涡区来综合判断.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文个例中对流层中上层高浓度臭氧来自平流层;香港对流层中上层低浓度臭氧来自热带海洋地区.不仅臭氧垂直廓线的多个极小与极大值表明臭氧垂直分布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而且对流层中上层PV分布以及卫星水汽图像分析也表明大气中的多尺度运动对臭氧垂直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与副热带高空急流相联系的平流层空气侵入不仅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较高纬度地区,较低纬度的昆明与香港地区也有平流层空气侵入导致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92.
香港GPS基准站坐标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香港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的观测资料,全面深入地分析了12个基准站坐标序列特征.本文采用主成分空间滤波算法去除公共误差,来提高坐标序列的信噪比,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准则定量估计滤波后坐标序列的噪声特性,计算了地球表面质量负荷(包括大气、非潮汐海洋、积雪和土壤水)对香港GPS基准站坐标序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香港GPS基准站坐标序列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其公共误差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地表质量负荷变化引起的香港地壳形变可以解释公共误差序列中约为3mm的垂向周年变化,经过质量负荷改正后的公共误差序列与高阶电离层误差高度相关;滤波后坐标序列的噪声特性可以用可变白噪声加闪烁噪声模型来描述,顾及闪烁噪声所计算的速度误差要比只考虑可变白噪声计算的速度误差大2~6倍;基准站间存在达1.5 mm/yr的相对水平运动,揭示香港地区存在活动断层;部分基准站坐标具有明显的振幅为1~2 mm本地季节性变化,所有测站的残差序列也表现出强烈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93.
地磁板性反转纪录通常用代表两种极性的黑白间隔所组成的极性柱来表示。这里引入累计磁极性偏转曲线,作为描述地磁极性反转记录的一种新方法。通过组合整个地质时期地磁极性间隔的长度所获得的这种曲线,使人们更容易想象任一时期内地磁场极性的偏转,以及磁场的滞后性质,它同时提供了一种评估地磁发电机模型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实例论述:如何运用累计磁极性偏转方法,评估无量纲参数和信噪比两者的变化及其对磁极性偏转、极性带长度和极性变化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海洋贝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具备了复杂和独特的免疫体系,为免疫防御系统的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目前海洋贝类天然免疫系统经典分子在后生动物演化历程中的特点尚不明确。为探究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TLR)及其接头分子髓样分化因子(MyD88)基因家族在后生动物中的进化历程,研究了32个后生动物演化代表性物种中TLR及MyD88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关系,以长牡蛎为代表物种探讨了长牡蛎TLRs和MyD88s在病原感染、环境胁迫、早期发育和组织分化条件下的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海洋贝类中普遍存在TLR和MyD88基因家族的扩张,在腹足类和双壳类中检测到两个基因家族谱系特异性的基因扩张, 46个长牡蛎特异性扩张的TLR基因能够被病原诱导表达,且在不同类型的病原感染下,其表达模式具有特异性。和病原诱导表达的TLRs相比,参与牡蛎早期发育的TLRs起源相对古老。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贝类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TLR及其接头分子MyD88通过基因复制和表达分化形成了复杂特异的信号传导通路,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海洋贝类的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特点,丰富后生动物天然免疫进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95.
台风的风暴潮是台风引发的一种重要次生灾害,对沿海城市带来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及时准确地预报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采取合理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LSTM) 模型,综合考虑风速、 风向、气压等气象因素和前时序的潮位数据,建立了风暴潮的临近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基于 LSTM 的临近预报模型具有相当的预报技巧,利用前时序的风速和风向数据以及潮位数据建立的模型可对风暴潮潮位进行准确地预测。研究还表明,仅考虑前时序潮位的预测模型误差最大,考虑气压后的模型预测能力有一定进步,而考虑风的要素以后,预测的效果提升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6.
97.
琼胶酶是作用于琼胶的水解酶,在食品、化妆品和制药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诱导模式和甘油补料优化的高细胞密度和高产β-琼胶酶策略,同时可以较好的控制乙酸盐产量。首先,在诱导前期采用不同的比生长速率(μ)的甘油指数补料策略。结果表明,低的比生长速率(μ=0.2)是细胞生长和β-琼胶酶产生的最佳条件。其次,研究了诱导阶段诱导温度和诱导物浓度对细胞生长和β-琼胶酶产生的影响。当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时,在20℃下0.8mmol/L的IPTG诱导策略对β-琼胶酶的产生效果最佳。采用1.0g/(L·h)的乳糖连续补料策略诱导培养,β-琼胶酶活性达到112.5U/mL,是目前报道的产量最高的β-琼胶酶。此外,β-琼胶酶能直接酶解龙须菜粉,产生新琼寡糖,水解产物为新琼胶四糖(NA4)和新琼胶六糖(NA6)。本文的研究为β-琼胶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洲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99.
石房蛤毒素外周降压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心血管导管术,研究了石房蛤毒素对外周血压的降低作用是否与心脏有关。结果表明,0.4MU/kg STX即对鳗鱼外周血压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这种降低的作用与心脏收缩力下降呈平行关系。STX对心脏的作用在于阻滞其传导系统,阻滞部位最易发生在房室结,其次为心室和心房肌细胞间,对心肌本身并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Seafloor irregularities influence rupture behavior along the subducting slab and in the overriding plate, thus affecting earthquake cycles. Whether seafloor irregularities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a subduction zone remains contested, partially due to focus put either on fault development or on rupture pattern. Here, we simulate a subducting slab with a seafloor irregularity and the resulting deformation pattern of the overriding plate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Our simulations illustrate the rupture along three major fault systems: megathrust, splay and backthrust faults. Our results show different rupture dimensions of earthquake events varying from tens to ca. 140 km.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megathrust events with rupture length of ca. 100 km is ca. 140 years, which is overall comparable to the paleoseismic records at the Mentawai area of the Sumatran zone. We further propose the coseismic slip amounts decrease and interseismic slip amounts increase from the surface downwards gradu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