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4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787篇
测绘学   147篇
大气科学   790篇
地球物理   638篇
地质学   1478篇
海洋学   265篇
天文学   141篇
综合类   309篇
自然地理   34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提要 鱿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皮胶原蛋白提取液为红棕色,不利于在食品中广泛地应用。为了进一步利用鱿鱼皮胶原蛋白,本文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鱿鱼皮胶原蛋白提取液中色素,优化脱色条件。在确定该色素特征吸收波长为420 nm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活性炭添加量、脱色时间、溶液pH值和吸附温度对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脱除效果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吸附时间30 min,进行活性炭添加量、溶液pH值、吸附温度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最佳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4.2%,溶液pH值2.27,脱色温度35 ℃,该条件下鱿鱼皮胶原蛋白液的脱色率为45.6%,蛋白质和氨基酸损耗率分别为19.65%和22.93%。脱色后鱿鱼皮胶原蛋白的甘氨酸含量最高(136.02 mg/g,相对含量23.05%),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也较高,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总量不到1%,符合水产蛋白氨基酸和I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特点。  相似文献   
972.
琼东南盆地井震地层对比分析及区域地层格架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琼东南盆地历经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裂后加速沉降等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沉积环境由始新世的滨海环境发展为现今的深水环境,形成了一套包括滨岸沉积、滨浅海沉积、陆架和陆坡沉积、以及半深海沉积的地层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的生储盖条件,已成为当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对盆地区域内钻井和地震剖面进行了主要地层界面(T20、T30、T40、T50、T60和T70)的识别和提取(点),继而结合连井地震剖面(线)和盆地区域过井地震剖面(面)对主要地层界面做了追踪对比分析,再依据古生物年代,建立了适用于琼东南盆地的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在琼东南盆地浅水区主要沉积了新近系地层(T60-T20),断裂基本不发育,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极少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局部地区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表明琼东南盆地新近纪时期受构造作用影响较小。在深水区,新近系地层(T60-T20)和浅水区特征相似,仅反射特征有所不同;古近系地层(T100-T60)内部层序结构主要为楔状或近平行状,具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地层厚度较大,断裂明显并导致地层错断,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在古近纪时期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并伴随着强烈的拉张和快速沉降作用,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在近东西向的中央峡谷内存在有三期砂体:第一期砂体(井深3 528~3 336m,厚约192m)形成于距今11.6~5.5Ma(T40-T30),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陵水-松南-宝岛段,沉积物构成包括浊积水道沉积、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深海泥质沉积、天然堤及漫溢沉积等;第二期砂体(井深4 100~3 900m,厚约200m)形成于距今5.5~4.2Ma(T30-T29),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乐东-陵水段,以重力流沉积为主;第三期砂体(深度3 630~3 400m,厚约230m)发育于距今4.2~3.6Ma(T29-T28),分布于峡谷的乐东-莺东段,以浊积水道沉积为主。三期砂体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自东向西、由老到新依次展布,构成了良好的油气储层体。  相似文献   
973.
内容管理系统(CMS)是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及其所辖省市县乡4级信息员的日常业务所依赖的工作系统,代表了中心业务技术的主流。在以开源Java CMS业务化应用为目标的进程中,完成了Windows向Linux、C#向Java、数据库向CMS的转型;促成了元数据技术在内容分类标准、内容类型定义中的应用;在CMS中的角色概念的作用下形成了系统管理员、开发团队、内容管理员的组织架构和省市县乡门户管理的组织形态;在CMS中的内容控制概念的作用下实现了虚拟文件系统、采编发工作流程、多站点内容管理;在门户技术的作用下实现了模板管理、页面内容等功能。最终有效实现了四川省气象网站、四川农村信息网以及21个分中心网站的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974.
利用NCEP/NCAR的25°×25°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南宁站气温、露点、能见度、气压等常规观测资料与河池、北海站探空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典型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05—2013年广西“回南天”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特征。结果发现:①不同影响程度“回南天”发生前均受到较长时间的冷空气影响;②“回南天”发生时,地面有暖低压或倒槽发展,中高纬度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南下,850 hPa和925 hPa上南风强盛,锋区逆温接近近地层,温度骤升,气压剧降,湿度加大,当日14:00露点温度高于当日最低气温;③“回南天”结束方式有两种:冷性结束和暖性结束;④“回南天”预报依据:如果广西冬春季在较长时间的冷空气影响之后,925 hPa温度和湿度突增,同时预测到未来1~2天,14:00露点温度将高于当天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975.
湖南高温日时空分布特征及高温日数气候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良  李易芝 《气象科技》2015,43(6):1110-1115
利用1961—2013年湖南7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高温观测资料,建立了较完整的湖南高温日时间序列,分析了湖南高温日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南高温日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2天左右,湘北高温日增加趋势显著;高温最长持续日数总体上湘南大部呈弱的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0.5天左右,湘中及湘北则呈较强的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1天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高温天气显著增多、增强。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构建气候预测模型,预测湖南高温平均出现日数,预测效果较好,可在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976.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空间数据库课程现状。针对开源地理空间信息软件体系在空间数据库实验课程中的教学特点,探讨了开源软件应用于空间数据库课程实验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分阶段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7.
Data scarcity is a major obstacle for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permafrost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This study produces a new permafrost stability distribution map for the 2010 s(2005–2015)derived from the predicted mean annual ground temperature(MAGT)at a depth of zero annual amplitude(10–25 m)by integrating remotely sensed freezing degree-days and thawing degree-days,snow cover days,leaf area index,soil bulk density,high-accuracy soil moisture data,and in situ MAGT measurements from 237 boreholes on the TP by using an ensemble learning method that employs a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odel based on distance-blocked resampled training data with 200 repetitions.Validation of the new permafrost map indicates that it is probably the most accurate of all currently available maps.This map shows that the total area of permafrost on the TP,excluding glaciers and lakes,is approximately 115.02(105.47–129.59)×10^4 km^2.The areas corresponding to the very stable,stable,semi-stable,transitional,and unstable types are 0.86×10^4,9.62×10^4,38.45×10^4,42.29×10^4,and 23.80×10^4 km^2,respectively.This new map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for engineering planning and design,ecosystem management,and evaluation of the permafrost change in the future on the TP as a baseline.  相似文献   
978.
Cheng  Ying  Liu  Hongyan  Wang  Hongya  Chen  Deliang  Ciais  Philippe  Luo  Yao  Wu  Xiuchen  Yin  Yi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21,64(10):1774-1783
Although alpine ecosystems have been commonly recognized as sensitive to recent climate change,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its impact on the long-term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and soil erosion. Using paleoecological records, these two aspects were examined in the alpine zone of the Taibai Mountains(elevation, 3767 m) in monsoon-dominated East Asia since the middle Holocene. Proxies for the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and severity of soil erosion from high-resolution alpine lacustrine records show that the productivity and soil erosion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from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respectively. Specifically, when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was low and precipitation was abundant, during 5800–4000 calendar years before the present(cal. yr BP), the alpine ecosystem was characterized by low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and severe soil erosion. However, the productivity increased and soil erosion decreased from 4000 cal. yr BP onward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role of paleoecological evidence in studying ecosystem services on longer time scales, which is significant in making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regions for which such long-term monitoring data are not available.  相似文献   
979.
利用气象和环保资料详细分析了武威市空气质量的特点,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次分别建立了沙尘暴短时、短期预报模式及空气质量统计预报、潜势预报模式,经检验效果良好。应用Fortran和VB语言设计编程,建立了武威市空气质量预报系统,该系统包括沙尘暴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空气质量统计预报系统和空气质量潜势预报系统,直接和MICAPS系统接口,具有资料处理、动力统计预报、潜势预报等模式计算及资料采集、处理、模式运行、预报显示、产品分发、资料查询、预报评分等多种功能,在业务应用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80.
地市级气象灾害短信预警系统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龙岩短时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从提高气象预警信息的准确率及制作发布的时效和针对性出发,将灾害天气的多级自动预警、预警短信快捷制作和高效自动发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即时手机气象预警短信息发布为主的灾害性天气预警、制作、发布一体化流程。将密切结合地方防灾减灾及经济建设需要的手机气象预警发布对象分级分类和地理信息化,应用电子地图与雷达产品、区域自动站等资料叠加,快捷制作气象预警短信和图形化自动选定手机发布对象,直接向防灾各部门和第一线用户发布,显著提高了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和预警短信制作发布时效。图形可视化操作直观快捷、地域和级别预警针对性强,短信发布机动灵活、以点带面,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