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3篇
  免费   1150篇
  国内免费   1901篇
测绘学   798篇
大气科学   963篇
地球物理   911篇
地质学   2962篇
海洋学   861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425篇
自然地理   74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306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393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415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98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基于1982-2009 年间的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生态实测数据,利用遥感生产力模型(CASA模型) 估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从地带属性(自然地带、海拔高程、经纬度)、流域、行政区域(县级) 等方面对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阐述了1982 年以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PP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1982-2009 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年均总NPP为177.2×1012 gC·yr-1,单位面积年均植被NPP为120.8 gC·m-2yr-1;② 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年均NPP 在112.6~129.9 gC·m-2yr-1 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增幅为13.3%;NPP 增加的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32.56%、减少的占5.55%;③ 青藏高原多数自然地带内的NPP呈增加趋势,仅阿里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NPP呈轻微减低趋势,其中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草原地带的NPP增长幅度明显大于高寒荒漠地带;年均NPP增加面积比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升高—稳定—降低"的特点,而降低面积比则呈现"降低—稳定—升高"的特征;④ 各主要流域草地年均植被NPP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黄河流域增长趋势显著且增幅最大。植被NPP和盖度及生长季时空变化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局部恶化。  相似文献   
982.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as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employing linear programming and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s. We first identified the indexes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d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at in-cludes four major categories and 11 indicators.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was then deter-mined by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fterward, taking the 337 Chinese prefecture-level administrations as basic units and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comprehensive layout coefficients of the cities, 151 prefecture-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were selected as the basis for the choice of optimization sites with a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Secondly, using the 151 prefecture-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the maximum-coverage model, the optimal numbe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fineries were identified for service radii of 100, 200 and 300 km. Thirdly, considering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refineries, general rules for the number of refinery layout points and objective values were summarized, and 52 refinery layout points were selected for China. Finally, with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s, the spatial effect of the 52 optimal refinery layout points was simulated for the service scop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respectively, and the GDP and population data for each refinery layout point were then ex-tracted within the service scope. On this basis and with estim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crude-oil consumption, final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the optimal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refining capacity and ethylene product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983.
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表面沙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对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不同部位表面沙物质进行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羽毛状沙丘"羽轴"-新月形沙垄沙以细沙(0.125~0.25 mm)为主,含量占60.8%,平均粒径2.42ψ,分选较好(σ1值0.33~1.09,平均0.65),偏度以对称为主(Sk值-0.31~0.35,平均0.08),峰度以中峰态为主(KG值0.70~1.57,平均1.08)."羽轴"-新月形沙垄沙粒径在横剖面方向上即从新月形沙丘两翼坡脚至丘顶部变细,东南翼角略粗于西北翼角;在纵剖面方向上从新月形沙丘迎风侧经丘顶至背风侧也逐渐变细.随着平均粒径变细,分选变好,正偏的趋势也越显著."羽枝"一垄间沙以粗沙为主,分选较差,宽峰态为主.羽毛状沙丘沙累计概率曲线主为4段式或3段式,"羽轴"-沙垄沙以单峰态为主,占96.7%;"羽枝"-垄间沙则以双峰态为主,占54.2%.大尺度地形(沙垄和垄间地)和局部地形对粒度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4.
近几十年,全球汇款流在稳步增长并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财政发展的重要源泉。汇款成为家庭收入中稳定的一部分,并组成了发展中国家第二大资金流——处于外国直接投资(FDI)之后,海外开发援助(ODA)之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流动工人的汇款成为财政发展以及救助穷人的财政服务的重要主题。本论文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迁移人口的汇款及其作用,并以马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结论是,汇款在国家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并将继续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重要支持,应该鼓励当地引导汇款促进基础设施发展和收入产生。  相似文献   
985.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看,许多资源型城市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困境,有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会因资源枯竭而呈现"矿竭城衰"的现象,然而有些城市根据发展实际,进行适时转型,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共性分析,在总结国际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来判定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竞争力和城市转型定位等四个维度框定城市转型理论分析,进而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6.
基于MapInfo的文山州人口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Maplnfo Professional对文山州及8县的扫描栅格地图分别进行配准与数字化,关联了1953-1995年及2000年和2005年文山州人口普查与统计数据,在县级与乡镇尺度上建立了人口空间数据库;使用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设计了文山州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用户界面,制作了各类人口专题地图,分析了文山州人口地理特征;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该州城镇体系结构的空间关联维数,显示人口趋于河流与公路线成点轴分布;对1953年来文山州人口重心的移动进行了分析,最后应用logistic模型对文山州人口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87.
“莫拉克”台风(2009)登陆前后强度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每日4次全球预报场(GFS)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实况观测台风路径、强度资料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其强度、结构变化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从而为台风强度、结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 低层切向风大值区中心所在半径处的切向风非对称性幅度之切向平均值可作为诊断分析台风强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 “莫拉克”中心高层干位涡大值区具有沿着低层切向风大值区中心内侧的切向风梯度密集带向下延伸的趋势;(3) 未考虑摩擦、湍流混合的柱坐标切向风运动方程主要有四项是决定切向风变化的,即切向风径向平流项、切向风垂直输送项、惯性离心力作用项以及地转偏向力作用项;(4) 台风低层辐合中心在切向上具有沿着切向风梯度密集区移动、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8.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 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989.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PCC桩)低应变检测时,桩头附近存在着明显的三维效应,表现在与激振点夹角不同的测点的速度响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基于所建立的解析公式,研究了桩顶各振动模式的动力响应特征,分析了桩顶总体速度响应沿环向和径向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90º点的总体速度响应主要来源于轴对称模式,45º点、135º点和180º点的桩底反射峰大小和到达时间与轴对称模式接近,但入射波峰大小和到达时间与轴对称模式差别较大;桩顶速度响应主要来源于径向第1阶的模式,第2阶以上的模式贡献较小;各点速度响应主要是前几阶模式的叠加结果,环向第10阶以上的振动模式对总体速度响应的贡献较小;各模式对入射波峰的形成都有较大贡献,但反射波峰主要来自轴对称模式的贡献;高频干扰峰主要来自第1阶非轴对称模式,各点干扰波峰值、相位不一,90º点干扰波峰值最小,0º~90º点与90º~180º点相位相反;环向各点的速度响应差别较大,但沿径向的变化却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990.
现浇X形混凝土桩竖向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现浇X形混凝土桩的荷载沉降特性及其荷载传递机制,利用河海大学的大型试验模型槽开展X形桩的足尺模型静载荷试验。通过在桩身设置的钢筋测力计及在桩底埋设的土压力盒,实测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X形桩与土相互作用时的工作性状。试验结果表明:X形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为缓变型;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随桩顶沉降的增加均呈递增性;但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桩侧摩阻力分担桩顶荷载比例却呈递减性,其分担桩顶荷载比例由初期的约90%下降到极限状态时的70%左右,而桩端阻力分担桩顶荷载的比例呈递增性,其分担桩顶荷载比例由初期的约10%上升到极限状态时30%左右。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竖向受荷X形桩的设计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