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4篇
  免费   1892篇
  国内免费   2854篇
测绘学   1301篇
大气科学   1106篇
地球物理   1448篇
地质学   5161篇
海洋学   1421篇
天文学   119篇
综合类   701篇
自然地理   1333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489篇
  2021年   551篇
  2020年   396篇
  2019年   509篇
  2018年   470篇
  2017年   424篇
  2016年   413篇
  2015年   525篇
  2014年   515篇
  2013年   628篇
  2012年   673篇
  2011年   778篇
  2010年   778篇
  2009年   764篇
  2008年   754篇
  2007年   704篇
  2006年   646篇
  2005年   558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306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78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6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3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FY2海面温度产品质量检验方法与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素娟  陆风  张鹏  张晓虎  崔鹏  王维和 《气象》2013,39(10):1331-1336
主要介绍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海面温度产品的质量检验方法及检验流程,给出了FY2E业务海面温度产品和FY2F海面温度算法的质量检验结果,并从误差统计、反演算法、系统设计等方面分析了目前FY2海面温度产品与国外卫星海面温度产品差异大的原因。现场海面温度质量检验和分析场海面温度交叉检验各有优缺点。现场海面温度质量检验能够对FY2 SST产品给于客观的评价。国外分析场海面温度具有时效性好、全球覆盖且质量均一的优点,分析场海面温度交叉检验能满足FY2 SST质量检验的时效性,是对FY2 SST的相对检验。通过静止卫星海面温度产品质量检验信息可以为产品研发人员和相关用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2.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19—20日北疆沿天山一带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着重探讨了湿位涡诊断在新疆暴雪预报中的应用。分析表明:暴雪的水汽输送有3个源地,低层负散度、向北倾斜的涡度“上负下正”分布、等θe线的陡立密集带、垂直速度负值区与暴雪落区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雪主要发生在MPV1〉0、MPV2绝对值迅速增加且等值线密集分布的区域。MPV1下传增大,大气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低层MPV2绝对值增大,大气湿斜压性增强,下滑倾斜涡度增长是暴雪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3.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是全球热带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全球尺度副热带干旱的重要调控器;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存在冷舌模态,它是一个海气耦合模态,阐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ENSO型态变异的作用及影响东亚气候的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效应;提出了水平非均匀基流中行星波传播的理论,研究了其在不同东亚夏季风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关于气候预测方法方面,提出了若干有物理基础的气候预测方法,如尺度分离的降尺度预测新方法、基于北大西洋涛动(NAO)-ENSO的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基于南半球环状模的东亚气候预测模型等,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观测方面,项目在亚洲区域海气补充观测和海洋资料同化方面也取得突出进展,成功进行了南海18°N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为形成我国第一条南海断面长期海气观测打下了基础.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还继续推动和领导了“亚洲季风年”(AMY2007-2012)与“东亚气候模拟”国际计划,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954.
2010年6月中下旬南方暴雨过程变形场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姜勇强  王元  吕梅  周祖刚  罗坚 《气象科学》2013,33(2):168-177
利用常规原始报文资料,采用基于Lanczos窗口滤波器的合成分析方法,对2010年6月13-27日的形势场、物理量进行合成分析,计算并分析了低空合成风场的总变形.结果表明:500 hPa大陆中、高纬地区存在一“Ω”形类阻塞高压,西北冷空气从其东部源源不断向长江及以南地区输送,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汇.700、850 hPa大陆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鞍型场,位于长江以南地区,鞍型场鞍点附近及其东部膨胀轴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区域.在南方地区上空200 hPa西北气流辐散产生的抽吸作用,对这次长时间、高强度的降水起了重要作用.发生在鞍型场和切变线上的低空中尺度气旋,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鞍型场膨胀轴附近,总变形最大,其位置、走向均与雨带基本一致,有利于锋生和中尺度气旋形成.低空冷暖气流交汇区域形成低空强θse梯度,在垂直剖面图上,等θse线呈现十分倾斜状态,该区域强θse水平梯度与低空总变形、正涡度区一致,可能是特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5.
东亚-太平洋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850hPa的纬向风异常建立一个逐候东亚-太平洋(East Asian Pacific,EAP)型指数,研究其季节内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其演变过程为:扰动首先出现在北太平洋中部,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从基本气流中获得能量而发展,在高层罗斯贝波能量向南频散,激发热带对流异常和赤道罗斯贝波,并相互锁相,因赤道罗斯贝波受β效应影响而共同向西移动.热带对流和环流异常在菲律宾附近达到最强,此时在东亚沿岸出现经向三极型波列,此后中低纬度异常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使降水异常在长江流域能维持较长时间.东亚-太平洋型在东亚发展和维持有以下原因:首先,菲律宾暖水上空的对流和低层环流之间存在正反馈;其次,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暖大陆和冷海洋之间存在特殊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东亚-太平洋型在经向上有向北倾斜的斜压结构,能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同时,也能从经向温度梯度的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  相似文献   
956.
By the mapping observations simultaneously at the 12CO (J=1-0), 13CO (J=1-0), and C18O (J=1-0) lines on the area of 24’×24’ (12 pc×12 pc) of the star forming region AFGL 5157, we have obtained the distribution and averaged physical parameters for the respective 13CO and C18O cores of this molecu- lar cloud. At the edge of the molecular cloud, the isotopic abundance ratio is X [(13CO)/(C18O)] 10, close to the ratio of a giant molecular cloud. The viral masses of the 13CO and C18O cores are less than the masses of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s, so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s are gravitationally unstable, and the C18O molecular cloud core is more easy to collapse. The column density distributions of the C18O molecular cloud core i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directions are, respectively, 1.1 × 1023× z−0.43 and 4.6 × 1025× z−0.58, where z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 The high velocity molecular out?ow has been con?rmed from our 12CO spectra, the mass loss rate of the out?ow has been estimated, and the mass-velocity relation of the out?ow is ?tted by a power-law function of mv−1.8. The star formation rate of the 13CO molecular cloud core is as high as 23%, probably, under the in?uence of  相似文献   
957.
仲佳勇  张杰  赵刚  鲁欣 《天文学报》2004,45(1):16-24
利用原子数据模拟程序RCN/RCG、AUTOSTRUCTURE(AS)、GRASP分别对类氖铁的离子结构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包含了对波函数的相对论修正,计算结果包括电偶级光谱跃迁的能级间隔,谐振子强度,跃迁几率,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了3种原子数据模拟程序在计算原子结构上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958.
针对当前氢钟温度控制系统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思路:综合三路温度控制在一个系统中,缩小控制电路的体积,同时提高温度控制系统的可操作性。考虑到氢钟腔体自动调谐的变容二极管电压存在漂移甚至超出正常控制范围,这将直接影响氢钟频率稳定度和频率漂移率性能指标。结合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了Vdio自动补偿系统。系统硬件设计以32位ARM处理器为核心,由于处理器芯片本身是个片上系统,所以不仅功能较强,还大大简化了系统的板级设计,软件设计引入了实时操作系统内核UCOS-Ⅱ。系统软硬件相结合,能很好地实现监控任务。  相似文献   
959.
地层剖面计算表的计算机自动处理 ,涉及剖面是由老地层向新地层测制还是由新地层向老地层测制、褶皱的识别处理、存在回测时 (特别是在回测中又存在背向斜时 )的处理、测段厚度及分层厚度的计算等几个主要环节。文章引入剖面方向系数 η、测段方向系数κ、回测系数 ρ 3个新参数 ,建立了地层剖面计算表自动处理的数学模型 ,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剖面图及其柱状图以矢量格式输出  相似文献   
960.
给出了受摄限制性三体问题平动点线性稳定性的一个判断条件.条件只与平动点切映像的特征方程系数有关,使用方便.用判断条件,讨论了Robe问题平动点在阻力摄动下的线性稳定性,得到了Hallan等给出的Robe问题平动点在阻力摄动下的线性稳定范围.并改进了Giordanoc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