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9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测绘学   285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195篇
地质学   565篇
海洋学   20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22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广东野外雷电综合观测试验十年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雷电野外科学试验是认识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及其致灾机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真实雷电电磁环境下雷电防护技术测试的重要方式。自2006年开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气象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持续合作开展了雷电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在人工触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物理过程及其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等方面取得了若干研究结果。十年期间共成功触发闪电94次,回击电流峰值最大值为42 kA,平均值为16 kA;分析给出了自然闪电预击穿过程电场变化脉冲特征类型和差异;观测发现高建筑物上行连接先导可达几百米甚至超过1 km,其发展速度可达106 m/s量级,下行先导与上行连接先导的连接呈多样性;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表明人工触发闪电近距离电磁场耦合在架空线路上的感应电压达到千伏量级,多回击、长连续电流和地电位抬升是造成浪涌保护器(SPD)损害的主要因素;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性能的评估结果显示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的闪电和回击的探测效率分别为96%和89%,定位误差算术平均值为532 m,回击电流强度的估算值约为真实值的0.63倍。  相似文献   
992.
黄河口海域调水调沙期间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包括自然和人为在内的诸多因子的影响,本次研究以2011年调水调沙活动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为主,分析其短期内群落结构的变化。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均采用同样的站位取样,分别为1~18号站位,按照距离黄河入海口的距离分为4个梯级,为5、10、20和40km。研究结果显示: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分别渔获大型底栖生物73,72和85种,重要种的数量分别为13,1和16种;所有种类可以统计为4个门类,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其中,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占比重最大,而1982年其他学者对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显示,棘皮动物和环节动物占比重最大,这表明近30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较大变化;BOPA指数显示,前期各站位水质较高,中期和后期分别有2,3个站位受到中等程度污染;ABC曲线分析说明,调水调沙中、后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扰动较大;群落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中,调水调沙中期有机物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而后期的较大影响因子为水深。环境因子并不是单一作用于生物群落,而是几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包括有机物、硫化物、重金属Hg和As等;不同环境因子造成群落结构变动的原因较多,其一可能是海水透明度的下降造成大型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阻。本次研究重点表明,人类多元活动从短期和长期看对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动影响均较大,调水调沙活动对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地作用明显,改变其水温、盐度、群落扰动等。因此,应当加强对该海域入海陆源污染物的控制,加强对海洋生态平衡的保护。  相似文献   
993.
海洋环境观测数据是加强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技术保证,海洋环境观测数据的质量和时效在海洋灾害预警、防灾减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准确,不仅需要观测人员高度负责,而且还应配备稳定可靠、质量可行的观测设备和传送畅通的通信线路。随着海洋环境观测任务的增加和海洋观测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在观测设备运行中及时、准确地发现故障和查找问题亟须建立一套质量可靠、实时报警的监控系统。文章结合多年海洋站工作经验以及小麦岛海洋环境监测站实际情况,基于构建故障报警和监控系统在海洋站自动化观测系统中的作用,提出海洋站观测设备智能监控报警系统的设计构想,并对系统组成和系统应具备的功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94.
邮轮旅游是"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邮轮旅游业在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在总结和介绍邮轮主要污染类型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我国作为目的地市场接待邮轮乘客产生的污染物量进行定量估算,并着重对上海港邮轮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情景分析。由此对我国邮轮环境污染控制提出相应对策,主要包括制定政策法规、燃料和排放标准以及科技创新、经济激励和宣传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995.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orrosion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lab at different ages in a marine environ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rrosion-induced cracks on a slab in a marine environ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crack morphology at the bottom of the slab. In the first stage, cracks appear. In the second stage, cracks develop from the edges to the middle of the slab. In the third stag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corrosion-induced cracks coexist. The corrosion ratio of reinforcements nonlinearly increases with the 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rosion ratio of the reinforcements and the corrosion-induced crack width of the concrete is established. The flexural capacity of the corroded RC slab nonlinearly decreases with the age, and the model for the bearing capacity factor of the corroded RC slab is established. The mid-span deflection of the corroded RC slab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yield of the reinforcements linear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corrosion ratio. Finally, the mechanisms of corrosion morphology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n RC slab in a marine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steel corrosion in concrete and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相似文献   
996.
将CPⅢ(高速铁路轨道控制网)平面控制测量的自由测站施测方法应用到基坑水平位移变形监测中,其特点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选择任意合适的地点架设测站,避免了施工环境对测量工作的影响和仪器的对中误差。介绍了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原理和置平平差原理,通过自编程序完成了基坑变形监测的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证明:利用自由测站采集观测数据,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约束平差和置平平差均能够高精度地得到毫米级的基坑变形量,可以应用到基坑水平位移变形监测中。  相似文献   
997.
吕姣姣  雷晓云  魏宾  任泉  邢坤 《水文》2016,36(4):26-30
积雪面积是干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因子,为了研究其与径流间的关系,基于MODIS数据提取乌鲁木齐河流域英雄桥站以上积雪面积,分析了流域近年来积雪面积变化特征,采用偏相关分析法阐明了降水和气温变化对积雪面积的影响,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径流同积雪面积、降水、气温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域积雪面积12月份达到最大,7月份达到最小,多年积雪面积变化呈不明显下降趋势;(2)气温对积雪面积的变化较降水更加敏感;(3)流域内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径流的产生。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且干布拉克地区西山布拉克组泥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其物源特征、风化作用以及沉积盆地的构造环境。且干布拉克大坂剖面泥质岩Al_2O_3/TiO_2、Th/Sc、(Gd/Yb)_N、(Eu/Eu*)_N、ICV、CIA均值分别为24、0.9、1.1、0.6、1.2、70,莫合尔山剖面泥质岩Al_2O_3/TiO_2、Th/Sc、(Gd/Yb)_N、(Eu/Eu*)_N、ICV、CIA均值分别为10.5、0.2、3.5、1.01、2.8、75。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泥质岩为第一次沉积的沉积物,源区母岩主要以岩浆岩为主。且干布拉克大坂剖面泥质岩的源区母岩主要以南部的花岗岩等长英质岩浆岩为主,沉积于陆内较稳定的构造环境;莫合尔山剖面泥质岩的源区母岩主要以北部玄武岩等中基性岩浆岩为主,沉积于陆内火山岩隆起的构造环境。在诺丁尼亚超大陆裂解的大构造背景下,早寒武世早期莫合尔山的裂解作用比且干布拉克大坂更为强烈。CIA值表明且干布拉克地区泥质岩物源区母岩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沉积物沉积时气候较温暖、湿润,早寒武世早期位于30°S左右的低纬度地区。且干布拉克大坂剖面的含钒炭质硅质页岩、莫合尔山剖面的铁质磷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了磷、钒等成矿元素与可能来自于震旦纪和寒武纪的中基性火山岩。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纪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地处山前冲洪积扇分布区,区内湖泊密布,河流纵横,沉积环境多样。由于第四系三维结构的复杂性,对第四系进行地层划分有一定的难度。前人根据不同的资料对北京平原第四系进行过地层划分,建立了泥河湾组、周口店组、马兰组等多个岩石地层单位。这些地层单位主要是依据沉积凹陷钻孔岩心中的孢粉、有孔虫、介形虫等化石和少量的古地磁数据划分的,实际上仍是年代地层单位。由于这些地层单位划分依据不统一,识别标志不清晰,因此难以得到广泛的共识。近十余年来,随着资料的积累和对第四系三维结构的认识提高,特别是古地磁测年技术的普及,为北京平原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奠定了基础。本文依据40余个钻孔的古地磁测试数据,初步厘定了下更新统底界、中更新统底界、上更新统底界3个等时面。依据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钻孔、考古发掘和泥炭调查等资料编绘了平原区全新统等厚度图。  相似文献   
1000.
北京北部山区密云—怀柔地区广泛分布太古宙变质岩。该区经历多期地质构造作用,矿产丰富,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北京密云—怀柔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石和年代学深入系统的研究,变质建造、变质作用条件、变形变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研究,提出本区变质表壳岩新的划分方案,在区内变质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