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6篇
  免费   553篇
  国内免费   711篇
测绘学   270篇
大气科学   449篇
地球物理   660篇
地质学   1446篇
海洋学   402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282篇
自然地理   27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根据我们在低压仓中对国产ZSM—Ⅲ型(简称Z)、美国Wodnre(简称W)及加拿大Scintrex CG—2型(简称C)8台重力仪进行气压实验的结果,气压变化和重力仪读数呈极好的线性关系,但每台仪器有不同的回归系数,因此在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高精度重力测量中,应该对野外观测的结果进行气压改正。用高差所建立的重力基线场的数值是否准确有进一步考虑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2.
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边坡面蚀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速公路边坡面蚀,选择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固原立交2.5 km范围作为研究区段,根据不同公路边坡类型和防治措施设置6个观测小区,采用插钎法测定坡面的面蚀量,同时由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雨量。分别测定和计算了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4个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对坡面面蚀的制约关系十分明显。影响面蚀量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面蚀量与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呈现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面蚀量与降雨因子中的前期降雨量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采用强迫引入法,建立了面蚀量与降雨因子主成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3.
From systemic research of microstructure, geochemistry, uranium-series and 10Be isotope dating on a new-type deepwater ferromanganese crust from the East Philippine Sea, the paleoenvironment evolu-tion of the target area since the terminal Late Miocene was recovered. The vertical section changes of micro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re consistent in the studied crust, which indicate three major accretion periods and corresponding paleoenvironment evolution of the crust. The bottom crust zone was formed in the terminal Late Miocene (5.6 Ma) with loose microstructure, high detritus content and high growth rate. Reductions of mineral element content, accretion rate and positive Ce-anomaly degree at 4.6 Ma indicate temporal warming, which went against the crust accretion and finally formed an accretion gap in the terminal Middle Pliocene (2.8―2.7 Ma). The more active Antarctic bottom sea-waters in the Late Pliocene (2.7 Ma) facilitated the fast transfer to the top pure crust zone. Hereafter, with the further apart of volcanic source and the keeping increase of eolian material (1.0 Ma), although surrounding conditions were still favorable, mineral element content still shows an obvious reducing trend. It thereby offers new carrier and data for the unclear paleoceanographic research of the target area since the terminal Late Miocene.  相似文献   
154.
1 IntroductionGradingurbanlandcorrectlyanddeterminingtheland priceareimportantbasicworktocarryoutthecompensationalex ploitationanddeveloptherealestatemarket.Thelandgradingmustbebuiltonobjectiveevaluationandscientificevaluationandcalculationofland quali…  相似文献   
155.
节水灌溉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以新疆焉耆盆地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我国北方农业面源污染面积大、分布广、控制难的问题,通过分析新疆焉耆盆地水资源利用现状、潜水位动态、农田排水特征,认为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造成肥料流失,降低产量,而且污染水体,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提出了推广节水灌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6.
针对现今台风数值预报中强热带气旋切向风廓线设计上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利用台风报告中7级风和10级风的半径来确定台风切向风廓线的方法。它既可反映真实台风外围结构又避免了强风速切变问题。该方案有可能改进台风尤其是异常路径台风的预报效果,具有广阔的业务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7.
经过野外现场调查和取样分析及室内研究得知南阳油田地下水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且污染范围可能进一步向油田南部扩散。根据近似地下水流线方向上地下水中总油质量浓度和Fe,Mn等无机组分的变化势态,结合含水介质化学分析结果,发现硫酸盐、Fe和Mn可作为地下水有机污染和地球化学标志物。在含水介质中Fe和Mn质量浓度较高的地方,地下水有机污染物降解速度快,含水介质中Fe和Mn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还原作用导致了含水层介质中Fe和Mn的缺乏和地下水中溶解Fe和Mn的积聚;在含水介质中Fe和Mn质量浓度低的地方,地下水中的有机物质量浓度并没有降低,相应地地下水中溶解Fe和Mn的质量浓度也很低。同时,由于有机污染物的存在使地下水中硫酸盐被还原,导致城下水中硫酸盐质量浓度偏低,且地下水中Fe对有机物污染的敏感性比Mn强。  相似文献   
158.
地质环境系统是对人类经济技术活动作出共同响应的一定范围内地质环境的有机整体 ,是复杂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文中以洞庭湖区防洪减灾为例 ,探讨了地质环境系统的概念、特征与研究思路。地质环境系统具有边界不确定性 ,影响传递的远距性与滞后性 ,系统行为的取向性、不确定性、难控性与反直观性 ,系统的社会性与共享性。因此 ,必须从成生、发展的角度 ,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把握自然状态下系统演变的固有规律 ,分析叠加人为活动后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顺应自然、约束自然与人类自身 ,是建立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优化地质环境系统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9.
水--煤层气两相流体在煤层中的渗流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煤体承受有效应力、水-气混合流动及固一流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煤层气开采过程中水-煤层气两相流渗的基本方程,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测定了煤层中水-煤层气共同流动时的两相流体的流量,渗透率及随水的饱和度变化关系,并据此模拟出了反映水-煤层气渗透基本规律,从而为煤层气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