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基底断裂特征,在分析其重磁场特征基础上,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获取了基底重磁异常场,并对其基底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识别和解释。研究发现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场呈东高西低、航磁场呈近东西、正负相间排列的特征;盆内发育28条基底断裂,整体上以NE向和EW向基底断裂为主,NW和SN向基底断裂错断或斜交分布的构造格架;EW—NE向基底断裂形成于~1.95Ga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陆陆碰撞事件,其中新召北—泊尔江海子南(F4+F10)基底断裂带在中元古代之前是一条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SN—NW向基底断裂是上述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撕裂构造,中元古代在近EW向拉张应力场下选择性激活。盆地北部基底断裂体系形成是不同陆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在后期选择性活化,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化和再造过程提供了构造变形的证据。  相似文献   
352.
向娟  陶明辉  郭玲  陈良富  陶金花  桂露 《遥感学报》2022,26(9):1757-1776
细颗粒物PM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是影响空气质量和公共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时空分辨率的PM2.5数据是公共健康风险评估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需求。相较于地面站点,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连续观测、宽覆盖和低成本的优势,基于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反演PM2.5质量浓度的方法已成为热点。本研究概述了卫星AOD产品反演PM2.5浓度的原理,介绍了用于PM2.5反演的主要卫星AOD产品及其反演精度;总结了现有的PM2.5估算方法及其优缺点,指出目前PM2.5反演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PM2.5反演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时空分辨率的PM2.5浓度重建、基于激光雷达数据的三维PM2.5浓度反演及PM2.5化学组分反演等方向。比例因子法、物理机理模型和统计模型这3种方法都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准确估算PM2.5浓度,代表了那个时期较为前沿的研究热点,但比例因子法和物理机理模型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应用较少,而统计模型因其独特的时间或时空异质性的可描述性和强大的非线性描述能力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并不断改进。目前PM2.5反演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3种:(1)卫星AOD的非随机缺失问题造成估算的PM2.5数据缺失;(2)反演模型的精度问题;(3)PM2.5的化学成分估算问题。基于此,本文为了准确揭示近地面PM2.5的时空变化趋势,提高基于卫星AOD产品的近地面PM2.5反演研究的准确性,提出了几点未来的研究方向:首先,新型的高空间(如风云四号、高分五号)、高时间分辨率(Himawari-8/9)卫星AOD产品在PM2.5的精细化估算研究上具有很大优势,这对于高时空分辨率的PM2.5浓度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随着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星载、机载及地基激光雷达都能够获取垂直分布信息,搭载在无人机上的颗粒物传感器可实现PM2.5垂直方向上的监测,将其与光学遥感卫星数据及地面监测数据结合,可实现三维的PM2.5浓度反演;最后,PM2.5化学组分信息对于分析污染成因、暴露特征等尤其重要,其时空变化趋势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地面PM2.5组分观测站网仍不完善,如何克服卫星遥感估算中对地面站网的依赖,实现PM2.5化学成分的高精度反演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PM2.5估算方法的原理机制及其优缺点,为基于卫星AOD产品反演近地面PM2.5浓度的新的发展方向提供启示,提升近地面PM2.5浓度反演的精度及时空分辨率。  相似文献   
353.
DNDC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高寒生态系统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放  吴明辉  杨梅学  陈生云 《冰川冻土》2020,42(4):1321-1333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反硝化-分解)模型是建立在元素丰度、 耦合、 循环和动力四个概念之上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作为将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应用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桥梁, DNDC模型通过计算反硝化和有机质分解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计算目标生态系统中不同库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DNDC模型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之一。文章阐述了DNDC模型的发展历程、 科学结构、 模型验证及校正, 总结了DNDC模型在生态系统应用中的主要研究进展及不足之处, 并对DNDC模型在高寒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54.
由于无机环境下不能沉淀白云石,该矿物的成因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柴达木盆地西部钻孔SG-1(长938 m)中出现了大量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白云石主要分布在钻孔下部500 m,而铁白云石主要分布在下部418 m。结合湖泊从淡水湖、咸水湖、盐湖至干盐湖的演化过程,文章分析了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的成因。白云石是盐类矿物的一种、且无机环境下不能沉淀,蒸发作用和微生物介导是白云石矿物形成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蒸发作用为白云石的形成提供了足够浓度的Mg2+,微生物的介导作用帮助Mg2+克服动力学障碍进入碳酸钙晶格形成白云石。白云石是湖泊演化早期析出的一种碳酸盐类矿物,主要在咸水湖环境中沉淀,盐湖环境中主要沉淀硫酸盐类和氯化物矿物,在盐湖这种高盐度环境下能够生存的微生物非常少,白云石含量明显降低。铁白云石是白云石矿物的一种,是Fe2+替代白云石中的Mg2+形成的次生矿物。Fe2+有两种来源:粘土矿物转换过程中的释放和深部热液来源。Fe2+进入白云石的过程主要是在无机、高温环境下完成的,但不排除微生物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355.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与侧断坡有关的位移转换构造.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是一条北倾盲冲断层,其错移地层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东秋5井以西的新近系膏盐岩转换至迪那201井的古近系膏盐岩再到迪那11井的侏罗系煤系,地震剖面上侧断坡形态清晰.侧断坡东、西断坪分别是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侧断坡发育在煤上-盐下构造地层组合中.通过DQ99-196、DQ00-226、DQ00-263等构造演化剖面恢复计算,东秋里塔格构造盐上地层位移梯度向西约为103.72m/km,而盐下东秋-迪那段的位移梯度为61.65m/km.在上述地震剖面上,盐上背斜和盐下隐伏背斜的轴线位置发生了相对变化,后者自东向西逐渐向南发生偏移;野外露头观察,盐上背斜的褶皱作用也随之向西增强.在走向上,东秋里塔格构造具有构造分段性,表明侧断坡的位移量变化具有突发性.西段为库车塔吾构造,东段为东秋-迪那构造.库车塔吾构造的盐下隐伏背斜是受东秋里塔格冲断层控制的断层相关褶皱,前、后断坪分别位于吉迪克组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其隐伏的构造楔与南秋里塔格背冲断层组成库车塔吾三角带.东秋-迪那构造的隐伏背斜样式与库车塔吾段相似;但南翼缺乏背冲断层,不具备三角带形态.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表明,侧断坡的发育过程最早可以追索到康村期.东秋里塔格侧断坡相关背斜的形成与自北向南的盲冲断层和区域左行扭压复合作用有关.侧断坡相关背斜的主要构造特征是由侧断坡调节上、下滑脱层之间的应变差异,同时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沟通气源岩和储层;其油气勘探意义是使得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到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如迪那2之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56.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 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 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深部地质过程解释。文章基于IODP 367-368钻探提出的三种可能设想(下地壳出露、最老洋壳出露、上地幔出露), 分别建立了三种初始速度模型。利用Rayinvr及Tomo2d软件, 对每一种初始模型分别开展了不同OBS间距的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测试对比, 以及模型的分辨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OBS间隔为7km比间隔为10km具有更好的射线路径与密度覆盖; 对于上地幔出露模型, 需要足够长的探测测线(>100km), 才能有效得到30km深处信息; 分辨率测试说明, OBS间距需要设置小于或等于7km时, 才能有效分辨20km速度异常体(即模糊带)。  相似文献   
357.
考虑到目前多管火箭炮武器系统发射时发动机尾焰过大,不利于小空间发射等缺点,研究采用方形发射管向前排导火箭发动机尾焰解决此类问题。根据火箭弹发射需求,建立方形发射管模型,在发射管底部设计导流结构导流发动机燃气,并通过发射管内部圆形定向器和方形发射管之间的通道排导发动机燃气,进行发射管内流场仿真分析,为改进火箭炮武器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8.
The Ordos Basin is a large cratonic basin with an area of 250,000 km2 in central China. Upper Paleozoic coals and shales serve as gas source rocks with peak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Recent exploration has verified the huge gas potential in the “basin-centered gas accumulation system” (BCGAS). However, the mechanism for the gas accumulation is controversial. Wit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thin-section petrography, 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fluid inclusion microthermometry, Raman microspectrometr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ometry, we identified diagenetic trapping and evaluated the diagenetic history of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Yulin Gas Field in the central area, where structural, stratigraphic and/or sedimentary lithologic traps have not been found. It was revealed that three phases of diagenesis and hydrocarbon charging occurred, respectively, in the late Triassic, late Jurassic and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In the first two phases, acidic water entered the reservoir and caused dissolution and cementation, resulting in porosity increase. However, further subsidence and diagenesis, including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markedly reduced the pore space.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bulk of the gas migrated into the tight reservoirs, and the BCGAS trap was formed. In the updip portion of this system, cementation continued to occur due to low gas saturation and has provided effective seals to retain gas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than water block in the BCGAS. The mechanism for the gas entrapment was changed from water block by capillary pressure in the BCGAS to diagenetic sealing. The diagenetic seals in the updip portion of the sand body were formed after gas charging,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larg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at the basin-centered area.  相似文献   
359.
岩石圈的层状结构使拆离作用在沉积盆地中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拆离作用具有 4种岩石圈伸展模式。拆离构造具有发育剪切滑移带、多级次滑脱、构造形态上下不协调、发育动力变质岩和地层重复或缺失等特征。拆离作用形成的几种伴生构造可作为油气储集的地质体  相似文献   
360.
江东湾锑金矿床位于雪峰造山带中段,产在区域主干断裂控制的断块上升隆起区.矿体呈脉状、薄板状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浅变质岩系中.通过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垂向分带、找矿前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江东湾锑金矿床是湘西龙王江金矿集区最具有找矿潜力的矿床.矿床浅部以锑或锑金为主,深部以金为主,且越向深部,金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