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170篇
地球物理   229篇
地质学   699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地球电子外辐射带对太阳与地磁活动呈现高度动态变化的响应,了解外辐射带的全球动态变化过程对于近地空间粒子辐射环境的理解认知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卡尔曼滤波数据同化方法,本文利用范阿伦A星、B星和GOES-13和GOES-15四颗卫星的辐射带电子观测数据,分别利用三种不同维度的辐射带物理模型,将观测结果与数值结果有机融合,对2013年3月地球外辐射带电子通量的径向分布与变化进行数据同化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磁层波动与辐射带电子共振作用引起的径向扩散、投掷角扩散以及能量扩散过程的三维同化模型可有效、合理地重现外辐射带电子通量的径向分布.本文进一步利用该三维同化模型对2013年一整年外辐射带电子的相空间密度分布进行重构与分析,得到了不同绝热不变量和不同地磁活动条件下电子辐射带的时空演化过程,从而为深入理解外辐射带电子的变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强有力信息.通过分析同化过程中的新息矢量以及度量同化过程中观测数据在多大程度上修改了物理模型结果,还有助于定量分析现有辐射带物理模型中的源项和损失项的相对贡献以及可能忽略的物理机制或过程.  相似文献   
982.
通过对金州湾海域7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探讨了金州湾表层沉积物物质组成和粒度参数的分布特征,根据粒度参数特征,利用Q型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3组沉积区,结合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阐述沉积物的粒径组成、沉积动力条件和沉积物的搬运沉积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为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和砂 粉砂 粘土。研究区可划分为3种沉积环境,Ⅰ组沉积环境: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粒径较小,含部分粗组分颗粒物,分选差,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呈双峰,形成较为封闭静稳的海湾环境;Ⅱ组沉积环境: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为主,粒径小、分选较差 差,沉积环境较为复杂,为受潮流和沿岸流作用的沉积环境;Ⅲ组沉积环境:沉积物类型以粉砂质砂和砂为主,粒径较大、分选较差,为受潮流和海流影响的沉积环境。整体上由东向西,沉积物呈现出细 较粗 粗的变化趋势。其原因在于机场人工岛的建设阻挡了潮流和海流的作用,导致东部的I、Ⅱ组沉积环境形成较为封闭的环境;Ⅲ组沉积环境为离岸较远的海洋环境,水动力较强,海洋性特征明显。因此机场人工岛的建设对金州湾海域沉积物的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83.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动态修补测能够及时反映地理要素变化,是确保地理信息现势性和地理空间框架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分析了城市区域地形图动态修补测管理工作的流程,指出了传统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渠道变化发现与及时发布、任务线上流转与监督管理、基于要素的数据入库与增量更新等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并基于此建设了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动态修补测信息化管理平台。本文的建设成果已应用于深圳市1∶1000地形图对象化动态修补测工作中,并充分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4.
德兴铜厂斑岩铜矿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成矿流体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对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不同蚀变—矿化带石英细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详细的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显微激光喇曼探针工作.结果显示,德兴铜厂斑岩铜矿主要有三类流体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Ⅰ型),富气相包裹体(Ⅱ型)、多相包裹体(Ⅲ型);成矿早期的Ⅰ型包裹体,主成矿期的Ⅱ型和Ⅲ型包裹体,以及成矿晚期的Ⅰ型包裹体的平均均—温度和平均盐度分别为:481℃,8.1%; 410℃,1.2%;389℃,56%和215℃,3.1%;主成矿期的Ⅱ型和Ⅲ型包裹体的平均均—温度相近,但盐度相差很大,指示了沸腾作用的发生;从早期到晚期,成矿流体呈现温度降低,挥发分逸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5.
罗容杂岩体主要由二长闪长岩、二长岩、二长正长岩和正长岩组成。岩石以富碱、富含Ba、K、Rb、Sr、G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LREE、Nb、Ta、Zr、Hf、Th、U、Y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主要特征,属钾玄岩系列。对罗容杂岩体进行了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角闪辉石二长岩等时线年龄为163.40±0.40 Ma(MSWD=0.12)。研究认为罗容杂岩体形成于中侏罗世,属于A1亚型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早期华南后造山阶段大陆地壳拉张减薄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86.
矿业活动固体废弃物中重金属元素释放机理 的浸出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废石、尾矿和冶炼废渣。这些固体废弃物堆放于露天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风化作用,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业活动为例,采集了废石、尾矿和冶炼废渣3种类型的固体废弃物,通过浸出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度、不同pH值条件下这些废弃物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机理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元素在pH值条件偏小的环境中浸出率更大,在碱性环境中浸出率更小,但废石中的V、Cr和废渣中的Ti在碱性条件下浸出率更高;细粒样品在相同pH值条件下浸出率较粗粒大,但在pH=12的条件下Ti 、V、Ni、Cr和pH=1条件下Ti、Cr的浸出量出现反常,即在粗粒样品中高于细粒样品。固体废弃物释放的重金属元素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987.
目前重力勘探主要采用RTK模式进行测点定位,但RTK需要架设基站,且随着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距离的增加,精度逐渐降低。CORS系统能快速获得高精度的WGS84三维坐标,不需要架设基准站,弥补了RTK测量模式的不足。CORS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测绘、国土、水利、地质灾害等领域,但尚未在应用到重力勘探中。笔者首先论述了CORS在重力勘探中的应用优势;然后探讨如何将CORS成果转换为高精度的三维国家或地方坐标的方法。通过在江苏1∶5万重力调查中进行检核,平面精度优于1 cm,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高程精度最差为5.2 cm,完全满足勘探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88.
高松矿田芦塘坝矿段节理特征分析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松矿田芦塘坝矿段节理系统的实地观测,对岩石节理特征、性质、方位的详细分析,探讨了节理系统发育的特征,发现该矿段三个方位岩石节理优势组:第一组300°~340°∠70°~85°,第二组120°~170°∠50°~65°,第三组250°~280°∠35°~55°,分别占节理总数的55%、23%和18%。对各优势节理组中脉状硫化矿以及氧化矿观察采样,分析测试主要成矿元素Cu、Pb、Sn、Ag、As、Mn,研究了节理与成矿的关系,认为第三组节理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第二组次之,第一组节理虽发育广泛,但含矿性较差,这可能与NE向断裂主要起导矿作用,而矿液最终充填于控矿构造EW向小断裂中有关。  相似文献   
989.
陈宁华  董津津  厉子龙  倪妮娜 《岩石学报》2013,29(10):3540-3546
新疆北山地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侵入岩和基性岩墙群。本文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ETM+, SPOT,CORONA KH4B, Geoeye1,Quickbird2)在该区约26880km2范围定量提取基性岩墙1375条。基性岩墙侵入石炭、二叠系火山岩、侵入岩、沉积岩和前寒武纪变质岩。岩墙单体长250m至34km,平均长度5km,厚度从1m至31m,平均厚度7.9m,岩墙长度和厚度均呈负指数分布。约70%的岩墙呈NNW-NNE方向展布。受NEE向走滑断层影响,在断裂带附近岩墙发生强烈扭曲。从北到南垂直岩墙的主要走向,取3条剖面,分段统计岩墙的厚度并计算伸展量。结果表明:该区二叠纪地壳伸展量为0.59%~2.01%,自南向北伸展率逐渐减小,在侵入岩体伸展量高达8.32%,沉积岩/变质岩区的伸展量为0.05%~0.3%。该区二叠纪基性岩墙发育与侵入岩体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并受断裂控制和改造。  相似文献   
990.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之间发生MS5.7地震.为了探讨其发震构造,本文首先利用近震宽频带波形记录,基于CrustModel2提供的速度模型,采用“裁剪-粘贴”(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结果表明,该地震是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分量,两个断层节面解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89°/59°/-40°和302°/55°/-141°,矩震级为5.3,矩心深度为4 km,采用该区其他速度结构模型得到的震源深度为6 km.通过分析近距离台站LGH的sPL波震相及远震距离澳大利亚台网上记录的sP波深度震相,进一步确认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4~8 km,是一次浅源地震.震后2天内的余震分布主要沿北西向分布,结合当地地质构造推断,本次地震可能发生在北西向永宁断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