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2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611篇
测绘学   234篇
大气科学   212篇
地球物理   226篇
地质学   1175篇
海洋学   294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随着复杂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事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对决策、公众、为农专业气象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方法】该文以邢台市任泽区需求为例,通过应用图像丰富、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业务软件,研发特色决策服务产品,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邢台市县实时气象数据分布制图系统”详细介绍了参数设置、异常值处理、阈值确定等应用方法,列举了成功服务实例。【结果】软件实现了整点时段降水量、风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关键气象要素的实时调取,满足了乡镇级的高时空分辨率准确预报要求,为拓展气象服务产品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依据。【结论】任泽区气象部门围绕“产品为王,人民满意”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应用制图系统积极创新研发乡镇级气象服务产品,在基层决策气象服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防御、特色精细化专业服务中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煤系砂岩裂隙水是煤矿重要的充水水源之一,以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二叠纪煤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该矿水害注浆治理以来煤系水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注浆治理期间,煤系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SO42-;阳离子质量浓度由大到小为Na+、Ca2+、Mg2+,阴离子质量浓度由大到小为SO42-、HCO3-、Cl-;通过Durov水化学图分析,注浆治理期间煤系水化学类型以Na-SO4和Na-HCO3为主;煤系水中存在黄铁矿氧化或碳酸盐、硫酸盐溶解作用,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阳离子交换作用与脱硫酸作用,特别是在注浆治理工程实施期间,阳离子交换作用增强;大型突水、注浆治理防治水工程、地质构造背景及采矿活动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煤系水水岩作用,且随注浆治理范围增大,影响程度增大。该研究成果对于煤矿涌(突)水水源识别及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类似条件下的其他煤矿(区)在突水或注浆治理扰动下的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西太湖湖滨典型河网区与太湖水量的交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庄巍  逢勇 《湖泊科学》2006,18(5):490-494
以西太湖湖滨典型河网区——宜兴大浦河网区为研究区域,对于该典型河网区与太湖之间的水量交换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计算研究.考虑降雨因素的影响,采用考虑下垫面分类的产汇流模型,对各计算年内(2002年(基准年).1998年(丰水年),1995年(平水年),1994年(枯水年))典型河网区及其西部山地区域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了产汇流模拟.建立起适合该河网区域的非稳态河网水量模型,结合径流计算结果,对各年内典型河网区内水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计算模拟,对典型河网区与太湖水体的水量交换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分别对顺流与逆流情况下交换水量的年内分布与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4.
EGRET空间望远镜已检测到66颗高置信度的γ射线活动星系核,这些活动星系核都是射电强的,具有很高的光度,迅速的光学变化,有相当的比例是视超光速源,对γ射线 活动星系核的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的前沿课题之一,为了完备EGRET活动是系统核的射电观测图像样本,以便进行更可信的统计研究,对一些缺少射电图像观测的EGRET活动量的核进行了多历元的VLBI和VLA的观测研究,得到了它们的射电结构图像。  相似文献   
995.
本文讨论了计算机不间断电源系统的原理、性能及其发展趋势,并对计算机不间断电源系统的选型和维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6.
介结了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仪1988年进行的重镀11块照相透镜增透膜以及镀膜后的使用情况。重镀增透膜前照相透镜的透过率已降低到77%~84%,重镀后提高到92%~98%。相对于镀膜之前的透过率数值提高14%~26%,照相露光时间缩短1倍左右。  相似文献   
997.
基于HadISST逐月海温数据,对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区海温场主模态及其组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El Niño事件中,东部型(EP)和对称中部型(CPⅠ)发展年,热带印度洋东部及海洋性大陆降水为负异常,印-太海区Walker环流减弱,赤道印度洋为东风异常,根据Bjerknes反馈,东印度洋海温负异常,易形成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PIOD)事件;而非对称中部型(CPⅡ)与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事件无相关性。进一步对印-太海区海温场主模态及其组合与中国南部秋季降水异常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独立EP型、独立CPⅠ型、EP与PIOD组合型及CPⅠ与PIOD组合型四种模态下,在赤道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暖湿气流的作用下,中国东南部秋季降水呈正异常,其中独立EP型、独立CPⅠ型和CPⅠ与PIOD组合型对中国东南部的局地水汽净输入以自西向东的纬向贡献为主,而EP与PIOD组合型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西伸,水汽沿副高西南边缘向北输送进入中国东南部,对中国东南部的局地水汽净输入以经向贡献为主。CPⅡ型El Niño事件发展年,中国南部大部分地区秋季降水异常偏少;独立PIOD事件发展年,中国西南部地区秋季降水表现为正异常,而东南部呈负异常。  相似文献   
998.
2019年5月18日,广东省韶关市出现了局地特大暴雨,刷新了韶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雨量记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韶关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对本次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本次过程发生的极端性成因。(1) 本次过程是粤北历史罕见的局地暖区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的背景场较弱,极端性条件不显著,但能从中尺度分析场分析出暴雨潜势。(2) 暴雨发生之前,韶关一直处于偏南暖湿气流控制的区域,并且随着对流抑制减小为0,对流有效位能增强,自由对流高度下降至近地面,使得气块更容易被强迫抬升。(3) 多个单体持续发展与合并,出现“列车效应”,近地面冷池维持向南楔入,低层西南风加强叠加于冷池上导致强风速辐合辐散区和中气旋的出现,是维持强回波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回波呈暖区降水的垂直结构特性,也呈现出近地面层冷池对暖湿气流强迫抬升的结构特征,侧面说明了强降水触发机制。(4) 地形对对流触发和暴雨的增幅有重要影响,峡谷和喇叭口地形加强了偏南气流的汇入及辐合作用,山前迎风坡除了地形抬升作用外,位于山前的地面辐合线对于对流既有触发又有加强与维持的作用。(5) 山前强水平温度梯度为对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当初生对流出现降雨之后,水平温度梯度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温度梯度与对流强度之间的正反馈过程,因而对流持续发展与维持。(6) 对于此类突发的短历时强降水造成的暖区暴雨,监测和短临预警仍然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9.
CO2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technology is a rare option for the large-scale use of fossil fuels in a low-carbon way, which will definitely play a part in the journey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Within the CCUS nexus, CCU is especially interesting because these processes will establish a new “atmosphere-to-atmosphere” carbon cycle and thus indirectly offer huge potential in carbon reduc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w positioning of CCUS in the carbon neutrality scenario and aims to identify potential cutting-edge/disruptive CCU technologies that may find important application opportunities during the decarbonization of the energy and industrial system. To this end, direct air capture (DAC), flexible metal-framework materials (MOFs) for CO2 capture, integrated CO2 capture and conversion (ICCC), and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ECR)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general introduction, the importance to carbon neutrality, and most up-to-date research progress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