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90篇
  免费   6488篇
  国内免费   9071篇
测绘学   4250篇
大气科学   8854篇
地球物理   12559篇
地质学   27663篇
海洋学   5095篇
天文学   2974篇
综合类   5436篇
自然地理   5618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488篇
  2022年   1624篇
  2021年   1803篇
  2020年   1457篇
  2019年   1797篇
  2018年   6208篇
  2017年   5373篇
  2016年   4260篇
  2015年   2004篇
  2014年   2236篇
  2013年   2122篇
  2012年   2997篇
  2011年   4708篇
  2010年   4082篇
  2009年   4253篇
  2008年   3672篇
  2007年   3976篇
  2006年   1487篇
  2005年   1509篇
  2004年   1350篇
  2003年   1341篇
  2002年   1201篇
  2001年   1059篇
  2000年   1166篇
  1999年   1521篇
  1998年   1210篇
  1997年   1135篇
  1996年   1039篇
  1995年   920篇
  1994年   788篇
  1993年   720篇
  1992年   575篇
  1991年   453篇
  1990年   337篇
  1989年   311篇
  1988年   275篇
  1987年   151篇
  1986年   145篇
  1985年   90篇
  1984年   99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64篇
  1981年   77篇
  1980年   53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2篇
  1958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991.
Because of the huma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water resources consumption has changed from mainly natural ecosystem to artificial oasis eco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correspondingly. The basic changes are: desertification and oasis development coexist, both “the human being advance and the desert retreat” and “the desert advance and the human being retreat” coexist, but the latter is dominant. In the upper reaches, water volume drawing to irrigated agricultural areas has increased, artificial oases have been enlarging and moving from the delta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many rivers to the piedmont plai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the stream flow has decreased, old oases have declined, natural vegetations have been degenerating, desertification has been enlarging,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deteriorated. The transition regions, which consist of forestlands, grasslands and waters between the desert and the oases, have been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their shelter function to the oases has been weakened, and the desert is threatening the oases seriously.  相似文献   
992.
The paper describes Western Australian examples and causes of land degradation. It outlines shortcomings in the methodologies used to rehabilitate these areas. From this a protocol is suggested for an ‘holistic’ approach to land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将电阻率层析成像应用于探测潜伏断层的研究中,本文发现了断层和地下水的一些基本电阻率分布特征,这对于工程物探意义重大,一般情况下,断层两侧具有不同的电阻率特征,但是,根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电阻率分布,通常难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层,这是因为两者不仅都具有低电阻率值,而且还具有非常相似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资料和方法:运用电阻率层析图像的数据,电阻率层析图像中的断层会呈现如下特征:1)由于孔隙度的加大和地下水的存在,使得断层表现出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它们既可以出现在浅部盖层中,也可以存在于深部基岩中,特别是在深部区域,它们尤为明显;2)它们还呈现出高角度的线性梯度带,在该梯度带两边的电阻率结构出现整体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正断层的上盘表现出低阻或/和班驳状的高阻和低阻扰动区,而下盘则为完整的高阻区,这与逆冲断层正好相反;3)与断层有关的电阻率异常区常常具有良好的大尺度水平连续性,并且可以追瞎异常区附近的精细电性结构。而地下水的电阻率特征为:1)如果没有裂隙,地表水所引起的低阻区非常浅,即使存在丰富的水源以及高孔隙度的砾岩和中粗砂。一般情况下,其底端深度不超过强风化区;2)地下水的电阻率值非常低,特别在高矿化度的地区。地下水,包括岩溶水和砂岩水,的电阻率总显示出局部水平延伸或/和面团状特征;3)地下水层的深度朝某个固定方向逐渐增加,并且其电阻率图像会随季节而变;4)一般情况下,在水下渗的地区,会出现降水漏斗,其上部为高阻,而下部为低阻,从而便形成了“Y”或“V”字型的典型结构。结果:利用上述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区分断层和地下水。结论:仅依靠电阻率层析图像,可能极难准确地区分断层和裂隙水,这是因为裂隙水不但可能具有高角度的低阻线性结构,而且在一定尺度上具有很好的水平连续性,还有,由于电阻率层析成像较差的垂直分辨率,难以精确确定断层的上端点位置,所以结合其它的物探手段如钻探和浅层地震勘探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95.
多种驱动力作用下东亚大陆形变及应力场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印度板块持续地向北推进、下伏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增厚大陆岩石层的搬离作用以及剥蚀作用视为形成现今东亚大陆形变和应力场格局的主驱动力。在一梯形区域内,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东亚大陆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不同的剥蚀率系数及不同的岩石力学参数条件下的形变及应力场格局。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CGPS)以及利用地震观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预测的结果与上述的观测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其西部地区比东部吻合得更好。说明控制东亚大陆西部形变和应力场基本格局的主驱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而对东部地区还应当考虑其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下伏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增厚大陆岩石层的搬离作用以及风化剥蚀对应力场的演化过程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96.
由GPS观测结果推导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应变场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5  
以中国大陆及周边近400个GPS测站的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给出了现今地壳水平应变场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水平应变为西强东弱,剪应变数值大于正应变数值(绝对值),应变量级一般为10-8/a,局部区域达到10-7/a,但应变分布不均匀;②南北向应变最突出的部位为中国西南部西段的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及柴达木断块的北缘;③东西向应变西边缘变化最大.此外,由西向东还具有正负交替的变化特征;④REN(东-北向剪切应变)与Rmax(最大剪切应变)数值较大的区域分别是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柴达木断块的西部、川滇菱形块体,以及阿拉善、祁连及塔里木断块的交界区;⑤青藏块体周边以面收缩为主,内部则以面膨胀为主.其以北的地区以面收缩为主.西界数值最大,东部数值最小(除燕山构造带外);⑥西部西区主压应变为南北向,主张应变为东西向.西部东缘区主压应变为近东西向,主张应变为近南北向.川滇菱形块体主应变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部地区为东西压南北张,南部地区则恰好相反;⑦中国大陆的应变模式可能是断块模式与连续模式的组合.此外,小尺度优势应变可能是剪切应变.造成上述结果除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边界耦合有关外,还与深部物质的活动及地壳介质的物性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指出,由于GPS测站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那么,由此而来的应变场,其应变尺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997.
提出了一种估计一个地区平均构造剪应力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选取哈佛大学公布的1977~1999年共15 993次地震的矩张量数据,估计了美国西部19个地区、中国和邻区43个地区(每个地区为1010范围)的平均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美国西部南加州西部海域和南加州应力最高,达13.7和12.0 MPa,然后向北、向南和向东逐渐递减,但最小也达8.7 MPa,是最高值的63%.中国新疆西北部地区和西藏察隅地区应力水平最高,达17.2和12.9 MPa,比美国高.中国的华北、云南、四川、台湾和美国南加州的应力水平差不多.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应力水平为13 MPa左右,比南加州略高.两个重要地区的平均剪应力值分布图,提供了地学的基本数据.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地震活动的大背景提供依据,对研究强地面运动参数(如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等)的衰减关系也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998.
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中国大陆地块分区地震活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宏生  刘杰  张国民  李丽 《地震学报》2002,24(6):569-578
依据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的划分,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通过地震应变积累释放的计算,研究了中国大陆各活动地块分区的地震活动性,初步探讨了各地块的地震活动阶段划分.此外,还对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并对模型结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999.
提出依据开挖剖面中的楔形体在受到断层作用时其厚度的变化量求解断层水平位移的方法。分析表明断层水平位移量S与楔形体在断层两侧厚度变化量Δh满足关系式S=Δh/ρsinβ。式中ρ为楔形体在断层走向上的尖灭系数,β为断层的倾角,该关系式不仅能满足纯走滑运动的断层,而且也满足一般斜滑断层,同时提出了在剖面上判断断层水平运动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钢筋砼摩擦耗能支撑框架结构的动力反应性能 ,对其中的摩擦耗能器单元和框架杆单元的单元刚度和力学模型做了分析。钢筋砼摩擦耗能支撑单元由支撑杆单元和钢板—橡胶摩擦耗能器单元组成 ,支撑单元可取空间杆单元 ,摩擦耗能器单元为平面应力矩形单元。摩擦耗能器单元的剪切恢复力曲线为理想的弹塑性曲线 ,根据耗能器单元的力学模型 ,可确定其在每一时刻的刚度 ;框架结构空间杆单元的恢复力模型采用双线型模型 ,根据杆单元的力学模型 ,可确定其在每一时刻的刚度。并利用所编制的程序对十层单榀两跨空间普通框架和摩擦耗能支撑框架在地震作用下进行了弹塑性反应时程分析 ,结果表明耗能支撑框架的顶层最大位移明显小于普通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