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44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0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7年   3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张木生 《地震地质》1989,11(1):77-83
瞬变电磁测深法是一种人工源的电磁方法,适用于寻找火山岩覆盖区以及逆掩推覆体下部的含油气构造、圈定碳酸盐岩地区的低阻和中等电阻的沉积岩系构造。与其它电磁方法比较,有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高、受横向不均匀性的影响小等优点。本文简述了该方法的物理原理、野外测量技术、数据处理及其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12.
张方 《河南气象》2003,(1):38-38
介绍了河南省气象局目前选用的防火墙类型、防火墙体系结构,以及防火墙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3.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忠淮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3,25(5):512-527
对1999年7月第22届IUGG大会以后的4年期内,中国地球物理研究在岩石圈结构和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了简要评述.这些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性岩石圈物性结构的研究,利用深地震测深剖面对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勘查,利用GPS观测研究大陆内部的现今运动和变形,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球物理勘查及动力学机理研究,沉积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查及演化过程研究,以及板块动力学研究, 等等.   相似文献   
114.
Global and climate changes are subject to scientific, societal and political debates. Recent observational evidence and results of global climate models have identified the circumpolar North as a region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To understand and asses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changes for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al components of the European Arctic, the Barents Sea Impact Study (BASIS), an EU-funded integrated regional impact study (IRIS) has been carried out (ENV4-CT-97-0637). In common with global integrated assessments (IAs), IRISs also take a holistic view o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Contrary to IAs, however, IRISs adopt a regional to sub-regional spatial scale. BASIS was carried out by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of specialists from 13 institutions in 6 countries. Major results pertain to impacts of possible climate change o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freshwater hydrology, marine trace gas budgets, forestry and fishery. However,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major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an IRIS in general and on methods applied in BASIS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115.
赵庆英  李满环 《世界地质》2003,22(3):290-293
以农安幅1:20万综合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为例,介绍了利用GIS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全过程。讨论了建库过程中的主要操作步骤、方法和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着重讨论在图形数据采集及建立空间属性数据库时,如何保证图形的数学精度,如何使拓扑结构合理,以及如何使属性联接正确。  相似文献   
116.
四川盆地卤水钾资源分布类型及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四川盆地三叠纪海相沉积层屡有地下卤水,品质优异,除普遍含K+,构成液态钾资源外,并伴生Br-、I-、B3+,Li+等多种有用组分,经济价值极高。卤水钾有沉积变质型和与钾盐溶滤叠加型两类。对局部构造深层卤水储量,在当前条件下,可采用容积法计算。对其开发利用可为我国钾盐提供新的矿物原料。目前需要对卤水钾资源的资产意识问题、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地质勘查及相应的研究问题、开发的统一部署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7.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谢继容 《矿物岩石》2002,22(1):49-5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是近年来层序地层的新发展,它极大地提高了层序地层分析的分辨率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在川东长兴组生物礁组合中的尝试研究,包括利用岩芯资料划分基准面短期旋回;利用岩芯标定,建立岩芯基准面的测井响应关系;并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三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对川东开江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组合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分析,并建立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18.
本文通过陕西省城囿县山地实际考察资料的分析,旨在找出冬季山地逆温及暖带的分布规律,并为提高坡地柑桔种植上限高度提供依据,研究指出:当地逆温暖带高度为650—750米,坡地柑桔种植上限高度可达80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19.
Sun  Ming-Tsung  Chou  Dean-Yi  Lin  Chia-Hsien  Team  The TON 《Solar physics》1997,176(1):59-65
We use five-day helioseimic data from the Taiwan Oscillation Network to study the flow around a sunspot, NOAA 7887. The p-mode oscillations in an annular region centered at the sunspot are decomposed into the modes propagating toward and away from the sunspot. We find that the frequency of an outgoing mod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incoming mod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plasma is flowing outward from the sunspot. The outflow velocity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40–80 m s-1.  相似文献   
120.
试论桐柏造山带与西大别造山带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已有资料探讨了桐柏造山带与西大别造山带的对比。桐柏造山带由6个构造单元组成,西大别造山带可划分为10个构造单元。两个造山带北部的5个构造单元可以完全对比,并可恢复为华北板块南缘的古生代活动性大陆边缘,表明桐柏与西大别曾共同经历扬子板块古生代的俯冲。再向南,熊店—浒湾韧性剪切带中的熊店榴辉岩意味着古生代高压变质作用的存在,但不能划定明确的分布范围和构造单元。而其他中生代高压—超高压岩石以带状和穹窿状分布,在桐柏和西大别地区占据中生代造山带的主体部分,构成可以对比的线状和穹窿状构造单元。桐柏与西大别造山带的结构都是由北部古生代弧陆碰撞造山带和南部中生代高压—超高压折返形成的造山带拼合而成,因此两者都具有古生代和中生代多期造山带的特点。从构造单元和演化阶段方面分析,两个造山带是可以对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