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8篇
  免费   1467篇
  国内免费   2125篇
测绘学   1094篇
大气科学   839篇
地球物理   1178篇
地质学   3754篇
海洋学   944篇
天文学   83篇
综合类   547篇
自然地理   731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457篇
  2021年   535篇
  2020年   426篇
  2019年   548篇
  2018年   471篇
  2017年   442篇
  2016年   471篇
  2015年   480篇
  2014年   457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32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0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周锋  刘超 《四川测绘》2012,(1):6-10
针对复杂地表条件下采用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等常规方式进行地表变形周期观测、任务量大甚至无法实施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研究区域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同时采用GPS-RTK技术获取观测站三维空间信息,进而获得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最后以内蒙古准格尔旗某煤矿的生产实践说明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保护煤柱的留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2.
陈超  周绍光 《测绘工程》2012,21(4):13-16
标准中值滤波及其一些改进算法对于被低密度脉冲噪声污染图像的处理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图像被严重污染时,这些算法得到的结果均不理想。针对这一缺陷,基于文献[1]提出的一种滤波算法进行改进。首先,利用极值法对图像进行检测,判断出噪声及非噪声点;其次,设置滤波模板的最小及最大尺寸,对噪声点进行窗口逐渐增大的滤波处理。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及对SAR图像滤波结果表明:该滤波算法在噪声去除及边缘和图像细节保持上优于标准中值滤波及其一些改进算法。  相似文献   
893.
针对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分散、数据格式不统一、现有系统无法兼容等现象,在国家林业信息化政策的推动下,本文以河南省林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KanqGIS平台建设河南省林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林业数据处理自动化、林业办公网上自动化和林业信息共享发布。  相似文献   
894.
基于Bash语言,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利用GAMIT对多时段GPS基线自动批处理方法,通过文中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95.
基于湖南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分型,利用1961—201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异常度方法对湖南6月区域持续性暴雨环流型进行客观识别,并结合动力和水汽输送条件,确定湖南6月区域持续性暴雨强信号并客观量化表征,建立湖南6月区域持续性暴雨预报定量化概念模型。结果表明:43次历史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回报准确率达到81%,2017—2018年3次区域持续暴雨过程试报准确率为2/3,说明该概念模型有一定预报能力,能为湖南暴雨预报业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将该概念模型与各类模式预报产品相结合,还可开展区域持续性暴雨的中期和延伸期预报。  相似文献   
896.
The popular method of presenting wavenumber–frequency power spectrum diagrams for studying tropical large-scale waves in the literature is shown to give an incomplete presentation of these waves. The so-called “convectively coupled Kelvin (mixed Rossby-gravity) waves” are presented as existing only in the symmetric (anti-symmetric) component of the diagrams. This is obviously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published composite/regression studies of “convectively coupled Kelvin waves,” which illustrate the asymmetric nature of these waves. The cause of this inconsistency is revealed in this note and a revised method of presenting the power spectrum diagrams is proposed. When this revised method is used, “convectively coupled Kelvin waves” do show anti-symmetric components, and “convectively coupled mixed Rossby-gravity waves (also known as Yanai waves)” do show a hint of symmetric components. These results bolster a published proposal that these waves should be called “chimeric Kelvin waves,” “chimeric mixed Rossby-gravity waves,” etc. This revised method of presenting power spectrum diagrams offers an additional means of comparing the GCM output with observations by calling attention to the capability of GCMs to correctly simulate the asym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equatorial waves.  相似文献   
897.
中国黄土高原塬区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地表层水分的盈缺直接关系到局地气候变化.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塬区初夏至盛夏期两次陆面过程野外试验(LOess Plateau land surface process field EXperiment 2005,LOPEX05和LOPEX06)的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试验期间黄土高原白庙塬区不同下垫面的水分蒸散和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比较充足的条件下,植被蒸腾增加量在正午时的峰值为0.05 mm·h-1,而较大降水发生后的首个晴日.冬小麦地和裸地的蒸散分别可达4.60 mm·d-和3.70 mm·d-1.局地降水是影响陆面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冠层的存在增加了陆面蒸散发量中的植物蒸腾量值.2006年4月下旬到7月中旬,裸地的水分缺失为16.3 mm·m2,冬小麦地的水分缺失为39.9mm·m2.其中缺失最严重的时间段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最大旬缺失量达16.5 mm·m2,7月上旬和中旬,由于降水季节来临,土壤水分有少量盈余.在2005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玉米地和裸地的水分盈余分别为17.9 mm·m2和25.3 mm·m2.不同时间尺度的统计均表明,降水不仅是影响陆面蒸散量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898.
MODIS反照率产品在模拟黄河源区陆面过程和降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小康  文军  田辉 《大气科学》2009,33(6):1187-1200
地表反照率是陆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其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收支状况, 进而可以影响气温和降水等其它气象要素。本文利用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模式, 通过两组数值模拟试验分别探讨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在黄河源区不同下垫面情况下潜热、 感热的分配关系, 详细分析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对降水变化的影响机制, 最后应用EOS/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替代原模式低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反照率。研究结果表明: (1)当地表反照率减少(增加)时, 模拟的区域平均地表温度、感热、潜热数值相应增大(减少)。当地表反照率减少0.1时, 地表温度上升约1.0 K, 感热和潜热量增量比约为3∶1。 (2) 地表反照率改变对降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是黄河源区下游的草场区域, 其次是黄河源头区域, 最小的是黄河源区北部的稀疏植被区域。地表反照率通过对大气动力、 热力以及水汽条件的影响, 使得降水发生的环境改变, 主要体现在: 当地表反照率减少时, 地表气压的减少使得大气低层的辐合气流增强, 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生; 2.0 m气温的升高增强了大气近地层的热力不稳定度; 2.0 m比湿的增加表明近地层空气水汽含量增加。 (3) 与实况对比分析发现, 使用卫星遥感产品后在月尺度上能够更准确地模拟降水量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99.
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特征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强度产品,分析了2006年6月22日发生在南京西南140km处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闪电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回波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闪多发生于雷暴云中回波强度大于40dBz且回波强度梯度较大的区域;正、负地闪频次在强对流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负地闪占总闪数的90%以上,正地闪出现在系统进入成熟阶段之后,且占总闪的比例在系统消散阶段明显增大;地闪强度越大,相应的地闪频次越小,除少数弱闪(1/1〈10kA)外,二者基本上呈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900.
2009年7月8-9日发生在泰安的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在副高西进北抬、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低槽东移南压相结合的大尺度环流下,由黄河北部的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和鲁中地区的小低涡以及低空西南急流共同作用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低涡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850 hPa低空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泰安,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鲁中地区,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低层850 hPa假相当位温θse>75 ℃的高能舌为这次暴雨提供了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