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41.
调相白噪声背景中高稳频率源参数的估计是一个应用广泛的信号处理问题 ,给出了利用平方拟合估计频率源参数的方法 ,它是最小平方误差意义下的估计 ,并根据模拟的数据对这种方法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2.
随着测绘行业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海洋测绘矢量图形资料将逐年增加。通过对矢量图形资料和纸质资料的差异分析,对矢量图形资料从资料收集、管理、使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3.
基于河南新郑县的一套完整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格大张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75个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在地层深度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做了小波变换。结果认为,从格大张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分离出三个沉积端元,端元1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作用动力特征,夏季风的强弱引起的温湿变化造成相应时期内沉积物的古土壤化的强弱;端元2可能指示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沙尘暴沉积动力作用特征,代表了典型风成黄土的粗颗粒组分特征;端元3粒级组分更粗,代表了更强搬运动力条件,应属于东北风搬运黄泛平原粗颗粒而来的近源沉积物,距今3100 a以来尤为显著。根据小波分析结果,认为各端元组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具有周期性特点。端元分析法在指示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各端元组合特征能够敏感地反映出沉积动力组合特征,很好地反映晚更新世以来各动力变化特征。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识别各端元组的周期性特征以及根据目前状态推断未来可能的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4.
145.
青海冷湖北片麻状石英闪长岩Si O2含量较低、Na2O、Al2O3、Mg O含量较高,铝饱和指数(ASI)介于0.66~0.70,具准铝质岩石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呈很弱的负异常(δEu=0.82~0.87)。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和Th、U,贫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显示出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造山带岩浆岩的特征,岩石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青海冷湖北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形成于以角闪石作为主要残余的压力环境下,源岩可能为中—高钾的变质玄武岩。经过锆石阴极发光分析和MC-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430.7±0.8Ma,代表了片麻状石英闪长岩的成岩年龄。该岩体是在塔里木地块与柴达木地块发生斜向俯冲碰撞时,深部软流圈相对岩石圈继续运动,岩石圈内部发生拆离,密度相对较小的柴达木陆壳在浮力作用下迅速折返,随着温度的升高或者压力的降低,陆壳中—高钾变玄武岩在中下地壳压力条件下发生熔融形成,是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折返的物质响应。  相似文献   
146.
通过对金顶矿床稀土元素的分析,显示稀土总量较低,具有轻稀土比较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具中等分馏的特征。铕(Eu)在铅锌金属矿物和石膏中比较亏损(δEu=0.06~0.76),表现出负异常;而在褐铁矿、天青石中铕(Eu)比较富集(δEu=0.76~14.95),表现出正异常;表明褐铁矿、天青石与其它铅锌矿物不是同一期的产物;暗示金顶铅锌矿床在沉积之后经受了后期热液的改造叠加成矿作用。这对矿床成因研究及勘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7.
查向平  龚冰  郑永飞 《岩矿测试》2014,33(4):453-467
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方法是准确测量各种同位素相对丰度的标准方法。连续流同位素质谱的出现不仅提高运行效率,也降低了样品用量并提高灵敏度。但是,要使这种方法获得更好准确度和精度的同位素数据,并做到所获得数据可与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类比,从而得到可靠的同位素数据,这就需要好的分析策略和运行方案,还需要对仪器日常性能和数据质量进行严密的监视管控,而且还取决于原始数据如何进一步标准化到国际同位素尺度上。因此,同位素比值质谱结合元素分析仪(或热转换元素分析仪)连续流方法要实现可靠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需要:①设备安装和环境控制、测试准备、样品制备和称量、标准物质选择及序列等规范化质量控制措施;②严格校准仪器系统(包括调节灵敏度和线性,背景值监测,稳定性检测,H+3系数校正等);③可靠的数据处理。目前不同的实验室,采用标准物质来标定系统、对测量的同位素数据进行标准化,以及利用控制曲线来监测系统稳定性并对不确定度的计算,这些策略往往都不同。因此,统一的数据处理方案是被高度期待的。目前最好的执行方案是基于线性回归的两点或多点标准化方法。如果每一批样品中测量两个不同的标准物质四次,或者测量四个标准物质两次,那么不确定度会降低50%。当前同位素比值质谱能够测定同位素比值的不确定度一般要好于0.02‰。但是,标准物质的使用既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同时要涵盖它们未知同位素组成的范围,尤其氢同位素在现阶段缺乏标准物质和测量的仪器精度较差(比碳、氮、氧等要低一个数量级)的情况下,这显然是稳定同位素分析者的一个重大挑战。本文概括了同位素比值质谱结合元素分析仪(或热转换元素分析仪)的基本操作原理和分析实践,将数据处理运用到同位素比值分析之中,获得连续流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结果的合理准确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48.
以刺参为代表的高价值棘皮动物在我国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价值越来越高,但有关棘皮动物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的系统并未开发。本平台是以ASReml软件为遗传评估核心,使用Mysql数据库和java、R语言,利用maven、myeclipse2017工具开发的一套基于B/S框架,在Linux环境下运行的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平台包含6大功能模块:系统管理、种质信息、表型数据库、表型数据分析、基因组数据库和基因组数据分析等。能实现棘皮动物表型数据、系谱数据和基因组数据的管理、育种值分析、遗传力估算、近交和亲缘系数计算、遗传进展计算和选种配种方案制定。运用该平台对刺参育种模拟数据进行管理、分析与应用,利用模拟表型数据和基因组数据对刺参的棘刺、体重进行了遗传力分析和育种值计算,并提出选种配种方案。该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将提升棘皮动物育种效率,对我国棘皮动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9.
环渤海地区河流河口及海洋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和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组成。研究表明: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6.4‰—–21.8‰,平均值为–24.5‰;渤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3.8‰—–21.7‰,平均值为–22.3‰。河口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06%—3.87%,平均值为1.31%;渤海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52%—2.09%,平均值为1.08%。河流δ13C富集较轻,偏向陆源;海洋δ13C富集较重,偏向水生有机质来源。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的δ13C值差异较明显,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4.6‰,但是流域地理位置距离近的河流δ13C值差异不大。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δ15N在1.5‰—10.2‰,平均值为5.5‰;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在4.4‰—5.6‰,平均值为5.0‰。河流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比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广,原因是河流受陆源有机物影响,且陆源有机物来源差异大。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相对均一,说明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受物源影响较小,体现了水体中有机质的转化和微生物活动对氮同位素的影响。本研究中表层沉积物的δ13C与δ15N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体现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根据经典的二元模式计算,35条河流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比例范围为10%—90%,平均值为60%;渤海陆源贡献比例范围为10%—50%,平均值为20%。河流有机质的来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水生有机质为辅。渤海有机质的来源以水生有机质为主,环渤海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org/Ntotal对有机质来源判别有一定局限性,虽然稳定同位素有示踪性,然而其成分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的改造,在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物源时,须小心谨慎。  相似文献   
150.
对汉江谷地的古土壤用6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前处理,A处理为样品H2O2和盐酸处理后,烧杯注满水静置72 h后加5 mL分散剂。B处理在A基础上再用超声波再震荡10 min。C在A基础上再用超声波再震荡20min。D处理为H2O2和盐酸处理后,烧杯注满水静置72 h后加10 mL分散剂,再用超声波再震荡20 min。E处理为H2O2和盐酸处理后再搅拌15 min,烧杯注满水静置72 h后再加入10 mL分散剂,用超声波振荡20 min。F处理为H2O2和盐酸处理后,搅拌30 min,余与E相同。用Beckman公司生产的LS132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样品前处理过程中,超声波震荡及振荡时间是影响粒度测量结果的最主要因素。针对汉江上游谷地的样品而言,类黄土的沉积样品(黄土、表土、河漫滩沉积物等)使用前处理方法A后,颗粒可得到充分的分散,能获得了较好的粒度测量效果。而成壤强烈和黏结性较高的古土壤样品,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粒度测量结果影响非常大,平均粒径和众值粒径可出现数倍几倍的变化,其中前处理方法C对古土壤样品较合适,样品颗粒能得到较好的分散,测量效果要好于其它方法(A、B、D、E和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