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591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采用辅助函数的思想,利用复变函数和多级坐标的方法给出了SH波入射条件下多个半圆形沉积谷地附近浅埋圆形孔洞动力分析问题的解答。将整个求解区域分割成两部分来处理,区域I为多个半圆形沉积谷地,区域II为浅埋圆形孔洞附近带半圆形凹陷的半无限弹性空间。在区域I和II中分别构造位移解,并在二个区域的“公共边界”上实施位移应力的连续条件,建立求解该问题的无穷代数方程组。最后,本文给出了算例和数值结果,并对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2.
长江三峡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成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斜坡后缘边界的挤压变形带是斜坡整体沿其底界面(T1j^3-T2b^1)之间岩层界面向长江发生重力蠕滑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巴东断裂”问题。斜坡系统内部未发现成规模的褶皱,也不存在数量众多的内动力成因的断裂带。巴东斜坡区浅表生变形破坏类型可概括为侧向拉裂、“雪崩式”垮塌、表层风化、侧向滑移张剪破裂、岩层折断变位、软岩膝折剪破裂和压扭破裂又重胶结7种重力卸荷破坏力学模式。斜坡系统内部发育分期分区(块)滑动(滑坡)现象,但不存在构造地质意义上的“断层”形迹。在地貌形态上,巴东大斜坡被4条冲沟分割成5个斜坡单元。在斜坡地质结构、成因类型与空间分布上,巴东大斜坡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表层崩塌滑坡成因为主的堆积层(第一层次),冲沟分割且浅表生地质形迹发育的层状顺倾的中间基岩层(第二层次)和整体连续顺倾的深层基岩层(第三层次)。分形几何计算证明,巴东大斜坡的地貌形态尚处于侵蚀发育的青(幼)年期。FLAC^3D数值模拟发现,在长江侵蚀下切的不同阶段,巴东斜坡体前缘和后缘接近底界面位置塑性变形区分布集中,但不具备沿深层界面发生整体滑动剪出的可能性。基本认识是,“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官渡口-东瀼口向斜南翼(单斜山)的地质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外动力作用,河谷岸坡快速临空导致其自身重力产生强烈的侧向卸荷与滑移等浅表生地质改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可简单地概括为“重力成因论”。  相似文献   
83.
黄耀波  梅活辉 《广东气象》2007,29(B12):91-92
首先提出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不便于利用的情况,接着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数据结构和排列特点,说明了新数据文件的种类及命名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再介绍了数据的分解方法、处理内容、输出数据等技术问题,然后用VisualBasic语言编程解决实现A文件的应用,最后列举了应用的实例,结果表明:新的数据文件是按地面月报表格式生成的数据电子文档,便于数据统计、数理分析、统计预报等应用。  相似文献   
84.
以天然粉石英为基本原料,通过氢氟酸与盐酸混合酸溶蚀技术和机械强力搅拌处理,制备了高纯球形-准球形亚微米晶质SiO2材料。XRD,SEM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高纯球形亚微米晶质SiO2材料为纯结晶SiO2相,粒子呈球形-准球形,球化-准球化率达80%~90%,粒径一般为300 nm~800 nm;其化学组成为:w(SiO2)99.90%,w(Al2O3)192×10-6,w(Fe2O3)33×10-6,w(Mg)1×10-6,w(Ca)2×10-6,w(Cl-)20×10-6。  相似文献   
85.
哈辉 《高原地震》2007,19(2):1-5
运用现代行政法治理论,结合地震应急法律规范和工作实际,分析探讨了我国地震应急依法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6.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及其与粗碎屑沉积建造和地层不整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与上覆地层的平行不整合。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等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盆地区域的多旋回构造隆升,至少包含55Ma、25Ma和5Ma等3个幕次的峰值年龄事件。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Ma)和其相关的角度不整合、逆冲推覆和区域岩浆活动等,共同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构造变革事件。  相似文献   
87.
连拱隧道施工对洞口仰坡影响的三维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某高速公路一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为例,采用Marc有限元程序对其出口段进行了动态施工的三维数值模拟。从施工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塑性区的分布形态和发展规律、仰坡轴向地表位移的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对强风化岩体洞口仰坡的影响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模拟施工过程中塑性区和应力集中区只出现在洞体附近,可能的仰坡失稳往往是隧道施工失稳的累进性响应;洞口仰坡的轴向水平位移前缘大、后缘小,垂直位移后缘大、前缘小;隧道上方和近山脊一侧仰坡位移比近山谷一侧大,仰坡失稳往往从隧道上方和埋深较大一侧开始。  相似文献   
88.
采用井-震联合地层恢复法,对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的古近纪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坡折带研究,将古地貌(包括古坡折带、古沟谷、古凸起等)纳入古物源供给系统的框架内探讨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构建完整物源供给系统的前提下,古地貌诸单元及其组合样式对沉积体系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级次的物源体系导致沉积体类型和规模存在差异;物源区沟谷的分布及其赋存时期制约着砂体的主要分布位置、时期及规模;坡折带样式决定砂体的类型、规模及分布;古地貌组合样式控制储集体的成因、富集位置和规模大小。因此,古地貌分析对储层的预测和识别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勘探实践证明,将其与常规储层预测方法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89.
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以碳氧同位素作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试图从古湖泊演化的角度,阐明高原新生代早期环境演变历史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所有分析样品中生物碎屑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显示最低值,反映它们沉积在一个水体滞留时间短的开放性淡水湖泊系统中。泥晶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封闭性咸水湖泊体系中,而叠层石灰岩类明显富集13C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从始新世到渐新世至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δ18O值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δ13C则由古近纪的负值变为新近纪的正值,反映该区古湖泊系统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预示古近纪到新近纪之交高原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90.
以北京市阿苏卫垃圾填埋场中晚期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分析了改性土、原土、明矾、改性土加明矾等的用量及搅拌速度、搅拌时间、静置时间等因素对垃圾渗滤液CODcr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对改性土、原土、明矾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机理进行分析后,将改性土、原土分别用来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可溶性物质中的疏水性物质和亲水性物质,并结合明矾的絮凝作用组合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后垃圾渗滤液CODcr值从4700mg/L明显下降到839mg/L,CODcr去除率为82.15%,BOD5从700mg/L下降到263mg/L,BOD5去除率为62.43%。有机改性膨润土、明矾、原土组合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处理垃圾渗滤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