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51.
苏公塔是新疆蕴含维吾尔族文化风采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开展苏公塔抗震性能研究工作对于保护古建筑将起到积极作用。根据理论计算与脉动测量得到的自振周期与振型,采用振型分解法计算苏公塔的水平地震作用,采用冲量法试讨论其竖向地震作用。依据结构在不同概率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效应,分析苏公塔的抗剪、抗弯性能及抗变形能力。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计算结果表明,苏公塔的抗剪能力高于抗弯能力。按照6度、7度设防水准计算表明,塔截面强度满足小震和基本满足中震作用时抗震要求及弹性抗震变形要求;塔截面强度在大震作用(7度设防)时不满足抗震要求。竖向地震作用对塔的影响计算表明,塔在受到8度竖向地震作用时将出现不利振动状态,结构端部可能出现拉力。根据结构分析提出简单、可行的抗震加固与保护文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2.
帕米尔东北侧地壳物性结构及其发震环境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两条深地震测深剖面S波资料的处理计算,结合P波研究结果,得到了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vP/vS)分布.研究表明:① 塔里木块体平均地壳波速比明显高于西昆仑和天山褶皱带,显示了坚硬、稳定地壳物性特征.下地壳正常偏低的波速比(泊松比)值,说明塔里木块体的下插是该地区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② 天山褶皱带上地壳岩层相对较软,易于在应力作用下断裂破碎和应力能量释放,是其小震密集分布的重要构造因素;③ 伽师附近正处在下地壳C界面和壳幔边界的上隆顶部或拐点上,是强震群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上地壳中下部的块体边界附近波速比值的交错变化和接触面复杂形态的存在,形成了伽师强震群出现的特殊构造环境.震源处波速比相对较高,剪切模量较小,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应力降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3.
本研究对闪锌矿一方铅矿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进行了新的实验标定。选用的硫同位素分馏实验条件近似于天然热液系统的条件,实验温度由350℃到550℃。采用高精确度的SF6法进行硫同位素分析,分析精确度好于±0.1‰。得出的闪锌矿-方铅矿硫同位素分馏校准方程为1000lnα_(S_p)-G=0.74×10~6T~2+0.08。  相似文献   
154.
基于线粒体COI 基因的毛蚶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大连、乳山、烟台、舟山4个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地理群体共38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并分析了4个毛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38个毛蚶COI部分序列经处理得到长度均为625bp的基因片段,共分为30种单倍型;基于COI部分序列的分析结果,毛蚶4个地理群体总的变异位点为301个,多样性指数Pi为0.1504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92.242,单倍型多样性指数S为241。聚类分析显示毛蚶大连群体、乳山群体和烟台群体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3个群体交叉聚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群体分化;舟山群体单独聚为一支,与其他3个群体分化明显。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不能单独做为毛蚶大连、乳山和烟台群体的遗传标记,但可以作为毛蚶舟山群体的有效群体遗传标记,为线粒体COI基因在群体遗传学的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5.
刘平  周筠珺  张庆  刘志  林丹 《气象科技》2016,44(5):811-815
传统的跨区飞机增雨作业,其作业空域划分、作业飞机性能情况不清楚,加之空域申报环节多、信息量大等问题,作业资源不能够及时有效利用,影响了跨区作业效益。本文基于部队空域管制边界,参考民航空中走廊和航路,结合经纬度网格、云水资源分布、高山地势等因素,设计并优化了作业空域分区。首次提出了基于安全、效益、区间的作业飞机性能评估模型,重点分析了跨区增雨作业云降水潜力。建立作业申报、作业决策、作业指挥和作业通报的调度模型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搭建业务平台,并按网格作业空域分区、飞机作业性能评估、调度报告生成等模块分别在业务应用中进行检验和修正,实现飞机作业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6.
“03.7”湘西北特大致洪暴雨的触发机制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GMS卫星云图和常德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结合MM5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对“ 03.7”湘西北特大致洪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并探讨其可能的触发机制。研究表明: “03.7”湘西北特大暴雨与边界层内多个中尺度辐合扰动的移动和发展密切相关, 且伴随着中尺度雨团的强烈发展, 由此诱发的β-中尺度涡旋是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活动是张家界这一特大暴雨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 等熵面上的位涡下滑和倾斜涡度的发展可能是导致β-中尺度气旋涡度急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低空急流扰动、对流层高层强辐散形成的抽吸作用以及湘西北特殊地形对此次暴雨过程有明显的触发和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57.
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对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热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清洁矿产资源,属于新能源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地热资源的形成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随着我国能源勘探工作重点西移,在鄂尔多斯盆地特别是在其周缘断陷盆地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但是,对其形成机理与属性研究却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广泛利用。本文在总结研究鄂尔多斯及其周缘断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地质构造和地热研究成果,定性分析了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和地温场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块体是一个相对完整、断裂不发育的构造单元,块体内大地热流、地温梯度整体偏低。然而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构造边界带则呈现出环状高值异常,带内热流值、地温梯度都比块体内部高。说明鄂尔多斯周缘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热资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8.
福建长乐屏山风化坑与河流壶穴的成因及其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化坑和壶穴是一种常见的岩石坑穴地形,其形成原因和形态完全不同,但容易被误解和混淆.结合对福建长乐三溪河地区这两种坑穴地形的实地考察,本文从地貌学,沉积学,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等各个方面对两者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和对比.研究表明:风化坑形成于岩石面积水的风化作用,壶穴则是由河流的旋转水流对河床产生的侵蚀作用形成;山顶风化坑的发育与河流流水作用没有关系,河流壶穴的形成与河谷的发育过程有关,河谷中的风化坑只能在河流深切后,流水不再作用到的河床部位发育;只要条件合适,风化坑或壶穴随时可以生成;风化坑与河流壶穴的形态,坑内沉积物的磨圆度、粒度特征等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形成过程.风化坑内碎屑与周边岩石的化学蚀变指数CIA 值的差异反映了风化坑的化学风化成因;风化坑内碎屑与周边岩石石英长石比例的差异说明风化坑是矿物差异风化的结果;用CIA 值和英长比均无法区分河流壶穴和风化坑中的碎屑颗粒,但两者化学元素迁移特征的差别反映了风化坑的风化作用和河流壶穴的流水搬运作用的成因差别;风化坑的风化程度达不到当地风化壳的风化程度,但不同气候带风化坑碎屑的CIA 值能反映不同气候带风化作用的强度差异.  相似文献   
159.
本文利用四川省2010年度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资料,统计每次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面积、回波高度、垂直累积液水含量等因子的变化情况,分析了适宜作业云系的一些雷达回波统计特征和催化影响的物理效应,得到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和效益评估提供了客观证据,对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0.
母源免疫因子能够通过卵细胞、母乳等方式转移给子代,在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之前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但贝类中的相关报道较少。为探索贝类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在子代发育早期的表达规律,本研究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为研究对象,通过qRT-PCR和ELISA分析了大防御素在魁蚶胚胎及幼虫早期发育过程中mRNA和蛋白质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魁蚶卵子受精后发育至壳顶幼虫期,大防御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从受精卵期开始下降,至囊胚期最低,自担轮幼虫期表达量开始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幼虫发育至担轮幼虫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处理组的大防御素升高更为显著,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都基本高于对照组,说明鳗弧菌刺激能够上调担轮幼虫期后魁蚶幼体体内大防御素的表达量。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魁蚶母源性大防御素能够通过卵子传递给后代,从卵细胞受精后开始被消耗,当幼虫发育至担轮幼虫可能开始自身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