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刘晓春  杨农  曲玮 《地球学报》1999,20(2):113-120
在750~1200℃、1.0~4.5GPa条件下对取自于大别山双河的长英质片麻岩进行了重结晶实验。在750℃时,随压力增加矿物生成顺序为:角闪石在1.75GPa时出现,2.5GPa时消失;黑云母在1.75GPa时通过水化反应生成多硅白云母;绿帘石可以稳定到>3.5GPa,在4GPa时转变成硬柱石;石榴石和绿辉石在1.5GPa时开始出现,而斜长石在1.75GPa时消失;石英在3GPa时转变为柯石英。这表明角闪岩相与榴辉岩相的转变发生在1.5~1.75GPa,并且,榴辉岩相可进一步划分出角闪榴辉岩相、柯石英榴辉岩相和硬柱石榴辉岩相等,它们分别指示不同的压力区间。多硅白云母是长英质岩石在高压-超高压条件下的主要共生矿物,其水化反应特性及结构水的保存致使陆壳在深俯冲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脱水作用,这是大别山碰撞带未能形成钙碱性岩浆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佘一民  王伟  程素华  赵越  刘晓春 《岩石学报》2020,36(9):2799-2814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斯图尔内斯半岛及邻区发育不同类型的片麻岩。本文结合岩相学、相平衡模拟以及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石榴石斜方辉石片麻岩(样品LSM178-2)和石榴石夕线尖晶石片麻岩(样品LSM302-10)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片麻岩经历了中低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样品LSM178-2峰期温压条件为T=830~870℃,P=6.1~8.9kbar,后期退变至T 705℃,P=3.6~5.4kbar。石榴石夕线尖晶石片麻岩(LSM302-10)保存的峰期温压范围为T=860~1050℃,P=4.8~10.2kbar,之后退变至T=820~840℃,P=4.7~5kbar。样品LSM178-2主要矿物组合对应的变质年龄为~543±5.7Ma。样品LSM302-10中锆石暗灰色边年龄为531±5.7Ma,浅灰色边年龄为509±5.9Ma,这些变质年龄可能反映了持续较长时间的泛非期构造热事件(ca. 540~510Ma)。结合相关区域已有资料分析,拉斯曼丘陵西部斯图尔内斯半岛及邻区片麻岩记录的中低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可能反映了造山作用后期的抬升与伸展。  相似文献   
73.
甘肃北山榴辉岩的变质历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变质条件的估算表明,甘肃北山榴辉岩经历了前榴辉岩相(604-678℃、0.89-1.95GPa)、榴辉岩相(700-720℃、1.2-1.5GPa)、角闪岩相(629℃、0.63-0.83GPa)和绿片岩相(约400℃、0.3-0.4GPa)4个演化阶段。这一P-T轨迹证明北山榴辉岩是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在俯冲-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4.
甘肃北山白墩子-小西弓韧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墩子—小西弓韧性剪切带是甘肃北山地区8条韧性剪切带中最南侧的一条, 位于北山南带的白墩子—小西弓一带, 呈近东西向展布, 长160km, 宽5~8km。该韧性剪切带以近水平右行剪切为特点, 是一条形成于中低—中偏高温度、较低差应力条件(53~106MPa)下的韧性剪切带, 主应变(Rxz)为4~20, 剪应变(γ)1.41~2.42, 剪位移达10~25km。该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床控制作用明显, 在区域上控制金矿床(点)的分布, 在矿床范围内控制金矿化带、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压扭性韧性剪切变形特点决定了金矿化类型以蚀变糜棱岩型为主, 蚀变以交代作用为特色。金矿化稍晚于韧性变形。   相似文献   
75.
真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真鲷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以06:00-10:00和14:00-18:00摄食活动最为活跃,表现出近晨氏摄食的特点。在晚上黑暗状态下,只有幼鱼表现出明显摄食,仔,稚鱼基本不摄食。这一结果为真鲷人工养殖提供给饵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77.
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夕线石的出溶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的粗粒夕线石可能有内部出溶现象,出溶形成的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赤铁矿和石英出溶矿物条纹,并有少量的斜方辉石.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本区夕线石高温结晶时不仅有Fe3 ,可能还有Fe2 、Mg2 和Ti4 的替换,铁氧化物质量分数可高达2.9%;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固溶体互溶度也不断减小,大部分微量组分从夕线石中析出形成出溶结构,而且低温变体中稳定的替换元素以Fd3 为主.铁组分的类质同像替换对物理化学计算和夕线石矿化环境均有所影响,对夕线石晶胞参数a的影响很小,而对b,尤其对c的影响较大,与前人的结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8.
最近,在大别造山带东部广泛发现了假玄武玻璃出露点,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沿NE-SW向断裂带或剪切带发育。某些假玄武玻璃内发育糜棱质条带。本文主要讨论了大别造山带东部假玄武玻璃的显微构造、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发育在该地区的假玄武玻璃的成因。   相似文献   
79.
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是揭示秦岭-桐柏-大别-苏鲁巨型造山带中各地质体之间构造关系及地质演化差异的关键地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I和II)及其北侧的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I以北、南两条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其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530~610℃、1.7~2.0GPa和460~560℃、1.3~1.9GPa。高压岩片II以桐柏杂岩中的变质岩包体为代表,其峰期变质条件推测在<700℃、>1.2GPa的榴辉岩相范围内,而退变质条件为660~700℃、0.80~1.03GPa。U-Pb、Lu-Hf、Rb-Sr和Ar-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压岩片I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55Ma,冷却至白云母封闭温度的时代为238Ma;而高压岩片II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2~220Ma,作为桐柏杂岩主体的片麻状花岗岩则侵位于140Ma。这说明,高压岩片I和II分属于两个时代不同的俯冲/折返岩片,当高压岩片II被俯冲到地壳深处并经受高压变质时,其上覆的高压岩片I已经折返到中上地壳的水平。这一结果验证了在西大别、东大别和苏鲁地区提出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穿时(或差异)俯冲/折返模型,同时说明华南大陆地壳最早的俯冲发生在晚二叠世,这也代表华北与华南陆块之间从洋壳俯冲转化为陆壳俯冲的时间。基于桐柏杂岩与北大别杂岩的可比性,认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相对低温低压的变质环境以及超高压岩石的缺乏缘于华南陆块的俯冲深度向西逐渐变浅,而早白垩世的构造挤出造成了桐柏-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东宽西窄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80.
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会对立管结构的疲劳寿命产生严重的影响。提出1种月牙肋抑振装置,通过在室内水槽中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该装置在涡激振动情况下对立管的抑振作用。测得该装置在立管表面不同布置方式时顺流向及横流向振动的应变时程曲线,使用DASP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立管的振动幅值和功率谱。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月牙肋抑振装置可明显降低立管模型的振动幅值,且对振动频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不同的布置方式对立管的抑振效果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