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7篇
综合类   5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黔南独山石炭系层序地层及麦粒蜓带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刘本培  李儒峰 《地球科学》1994,19(5):553-564,T001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对黔南独山地区碳酸盐岩为主的石炭系著名剖面进行了重新研究,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其中岩关阶2个,大塘阶3个,威宁阶2个,马平组3个,大部分可以在台地和斜坡带追踪对比,在晚石炭世Triticites(Tr)带内识别出17个副层序和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可以与北美中大陆同期17个四级层序和相应的海侵-海退旋回对比,黔南和北美中大陆之间存在相同的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和不同的  相似文献   
62.
由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侏罗纪分会组织在联邦德国埃尔兰根(Erlangen)召开的侏罗纪地层国际讨论会(1984年9月1—8日),集中反映了当前国际上侏罗纪地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着重介绍通过会议了解到的一些学术动态,供国内从事侏罗纪地层工作的单位及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63.
著名的宽铰蛤动物群以其特有的冈瓦纳型面貌以及与冰海相含砾板岩相伴随而闻名于世,已有近140年研究历史。中国境内以往虽有过发现个别标本的报导,但Runnegar1978年和原鉴定者共同复查后已一致予以否定。本文报导的宽铰蛤动物群共计22种(包括2新种、1比较种、7未定种),隶属于9科、12属(包括2未定属),由武汉地质学院与西藏地质二队共同组成的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1980年首先发现于日土县多玛一带。分别产出于霍尔帕错群的三个层位之中,由下至上的化石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64.
中国的三叠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自赵金科等发表了建国头十年中国三叠系总结以来,中国三叠系的调查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是:(1)区域性三叠系的考察和调查加强了;(2)各区域三叠系的生物地层分类,包括菊石带、底栖动物(双壳类、腕足类)组合等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年代地层分类单位初步确立;(3)界线地层学、特别是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研究,取得一定的成  相似文献   
65.
侏罗-白垩纪地球圈层演化节律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根据国内外近年多学科研究新成果,结合东亚燕山构造阶段经典地区陆相地层特征,重点评述了全球中侏罗至早白垩世地质年代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国际海相分阶、二级层序地层界面、磁性地层和较合理的同位素年龄值相协调的陆相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以及地外宇宙圈演化节律和耦合关系,指出本阶段中地球各圈层演化节律间的一些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显示了地球历史节律中规律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6.
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层序地层格架张世红刘本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杨晓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4个层序。(1)层序1(SQ1)由裴德组、七虎林组和下云山组的底部组成。裴德组...  相似文献   
67.
中国南方古特提斯阶段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于华南及秦岭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存在不同的认识,其关键问题是地层时代的归属不同,笔者提出造山带地层的研究方法,对华南及秦岭地区近年来深水相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海西-印支期扬子板块周缘存在的许多大小不等的陆块,它们被不同海域性质的深水盆地包围,扬子板块及这些陆块群为全球古特提斯多岛洋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8.
碳氧同位素演化与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中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则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势,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地层内δ13C值规律性分布和演化的主要机制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69.
三江地区南澜沧江带火山岩构造岩浆类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从火山岩地质,岩石组合,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大地构造环境等诸方面论述了南澜沧江带可细化为5个火山岩构造岩浆带,即大平掌裂谷火山岩带,大兴山-小街洋脊火山岩带,大兴山-热水塘洋内弧火山岩带,邦沙陆缘弧火山岩带,小定西-民乐陆内弧火山岩带,这种细化对探讨该区的特提斯演化有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山西二、三叠系界线岩石地层的次生磁化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太原西山剖面自上石盒子组1段至刘家沟组底部采集定向标本131个,在宁武孙家沟剖面自石千峰组至刘家沟组采集定向标本58个,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逐步地层展平校正表明,两剖面所获得的剩磁分别为校正系数等于0.5和0.6时的次生磁化。经与公认的华北陆块古地磁学数据对比,前者剩磁的产生时间应为晚三叠世,而后者的产生时间则应为白垩纪。岩石地层次生磁化的构造地质学意义为:晚三叠世,山西断块成为统一中国大陆的一部分;白垩纪,太原地区以隆升为主,宁武地区在隆升的同时发生岩层变形;新生代,山西断块在隆升的同时,中部产生断陷,但岩层变形不明显;宁武地区明显的盖层褶皱大体形成于白垩纪,而山西现今的地貌高度则至少来自于印支以及燕山两期构造活动的长期隆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