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11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21.
青藏高原内陆封闭湖泊的水体演化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载体,其中湖泊古湖岸线变迁蕴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对其识别和研究是认识导致湖泊退缩的气候或构造变化的关键。色林错是青藏高原第二大内陆湖泊,保存了一系列古湖岸线。我们对色林错东北岸保存完好的古湖岸线进行了研究。对这些古湖岸线样品中的石英颗粒使用单片再生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on)进行OSL测年,测定年龄分别为12.2±0.8 ka、6.3±0.4 ka和2.3±0.2 ka。表明色林错在约12.2 ka、6.3 ka和2.3 ka±至少出现了3次阶段性湖泊收缩过程。  相似文献   
122.
洞庭盆地两护村孔孢粉组合及其气候与地层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护村ZKC1孔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的东南部,孔内第四系(底部跨上新世)厚达294 m,为河流和湖泊沉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华田组、早更新世汨罗组、中更新世洞庭湖组、晚更新世坡头组以及全新统等。对ZKC1孔第四系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出16个孢粉组合带。ESR年龄和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气候特征指示华田组下段形成于上新世末。根据孢粉组合特征,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和区域气候背景,重塑洞庭盆地上新世末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上新世末期由孢粉带Ⅰ和Ⅱ指示具暖干气候。早更新世经历了凉干(孢粉带Ⅲ、Ⅳ)→暖湿间凉干(孢粉带Ⅴ~Ⅶ)→冷干间温湿(孢粉带Ⅷ~Ⅹ)→暖较湿(孢粉带Ⅺ,Ⅻ)的气候演变过程。中更新世早期无孢粉样品(洞庭湖组下部砾石层),其沉积环境暗示冷干气候条件;中期由孢粉带ⅩⅢ反映出暖稍湿的气候特征;晚期因构造抬升缺失沉积,同期湿热化事件指示暖湿气候。晚更新世早期缺乏沉积,据区域对比应为寒冷气候;中期由孢粉带ⅩⅣ指示温较湿的气候特征;晚期缺失沉积,系寒冷气候下区域海平面下降所致。全新世经历了暖稍湿(孢粉带ⅩⅤ)→暖稍干(孢粉带ⅩⅥ)的演变。上述气候演变过程与ZKC1孔化学蚀变指数曲线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以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以孔深140 m为界,上部孢粉数量显著高于下部,种属也更为丰富。这一变化很可能对应于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其成因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3.
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ChEss)是当前最大的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现场研究项目之一.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热液、冷泉、鲸骨生态系统以及由其他高度还原型生境形成的生态系统.确定上述系统动物区系间的进化和生态学关系,对于了解全球尺度上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物种分布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重点介绍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科学计划发起的背景、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区域、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当前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展望,综合国际上在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最新进展,了解其中的驱动过程,以期为我国在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中尺度强天气的预报能力非常有限,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业务预报中,缺乏对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的环境场条件和发生发展特征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本文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正在试行的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方法。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主要利用探空资料和数值预报相关参量资料,分析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包括高空综合图分析和地面分析。在高空分析中重视风、温度、湿度、变温、变高的分析,并通过将不同等压面上最能反映水汽、抬升、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状况的特征系统和特征线绘制在一张图上形成综合图,以更直观的方式反映产生中尺度深厚对流系统发生发展潜势的高低空配置环境场条件。地面分析包括气压、风、温度、湿度、对流天气现象和各类边界线(锋)的分析。国家气象中心的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试验表明,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已经成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5.
二百年来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位于南黄海的柱状样10694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生物标志物含量及比例变化重建了黄海过去210 a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0694站位在过去100 a来生产力有上升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过去40 a来尤为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过去100 a中有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的趋势.通过与近期历史资料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黄海过去100 a生产力上升及硅藻比例增加主要是与东亚冬季风和ENSO增强有关.结果表明,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法重建过去百年来中国近海生态变化,并可以初步区分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该文运用LASG 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川、渝两省市进行了定量、定点降水预报的数值模拟敏感性研究和准业务化试验, 并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有关规定对结果进行了评估。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低纬度的天气系统与其活动特性, 对该地区定量、定点降水数值预报有着重要影响; 同样的物理过程和地形影响处理方式在不同的天气过程中对降水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可选用适当的客观分析方法, 通过强调距格点最近的站点的影响来尽量保持高、低值系统的极值, 从而改进预报效果。准业务化试验结果表明:LASG η坐标模式以其比较完善的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处理方法在这个地形复杂、天气系统多变的区域内可获得较好的预报结果, 特别是晴雨预报可获得较高的TS评分, 并能对某些客观预报难度较大的天气过程做出较好的预报。  相似文献   
127.
兰州市城关区冬季不同高度大气气溶胶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奚晓霞  王世红 《高原气象》1995,14(2):221-225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冬季不同高度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分析了该地区不同高度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近地面50m左右的空气受气溶胶污染严重,污染源状况和气象条件是引起上述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8.
春季,冷暖空气在我区交缓频繁,往往造成各地低温阴雨、锋面大、暴雨、冰雹和大风等恶劣天气,云天变化也较复杂。为使观测记录尽可能反映客观情况,现谈谈对春季云天观测的一些粗浅见解。 每年2—3月间,由于乌山阻高的建立和维持,冷空气随分裂小槽不断东移,从中路、东路补充南下,我区地面受华南静止锋的影响,往往造成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有时十天半个月不见阳光,正所谓“春雨绵绵”。灰暗的低云满布全天,在降水停歇时,云层稍为抬高,可见云的块状或滚轴状结构,此时一般都记为Scop,即使雨量稍大,只要降水间歇性(非阵性)明显,这类层积云在广西是常可见到的。但须注意,当降水时间较  相似文献   
129.
用北、南半球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球函数系数资料代替格点资料,用区域降水指数表示华北、江淮、华南五区汛期(6~8月)降雨。通过引进复相关系数和构造复相关系数场模.分析了半球500hPa环流与我国东部汛雨异常的同时和时滞相关联系。在此基础上.选取5月份北半球、1月份南半球球函数系数与东部汛期降水作时滞的奇异值分解。由此得到的预测关系在1998~2001年汛期降水预报试验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从而对500hPa环流的球函数系数资料在区域月、季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0.
重庆巫山县城北门坡地段地质环境异常复杂,斜坡裂缝和崩滑灾害发育;斜坡下部位于长江三峡水库水位变动带,预测坍岸宽度可达190 ̄300m,巫山县城为库区的全迁城镇,北门坡为新、老县城的复合部位,滑坡和坍岸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对此,根据防治对象的差异和技术,经济的可行性以及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北门坡地段滑坡,坍岸灾害的综合防治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