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长周期大地电磁信号强度弱,频带宽,容易受到多种噪声的干扰,观测数据不满足加性、平稳和最小相位特性.因而,其数据处理仍有较多难点.常规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方法是相似的,其主要差别是在时域或频域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的数学方程和算法不同.为了提高数据处理的可靠性,拓宽方法的选择范围,本文介绍了广泛使用的PRC_MTMV和较少使用的EMTF两套软件系统的处理原理、参数配置以及用于处理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的基本流程.利用两套系统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对比发现,PRC_MTMV处理得到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总是比EMTF的曲线平滑;EMTF的远参考处理对视电阻率曲线高频部分有较大的改善,说明EMTF能够有效克服磁场干扰;将同一测点长周期和宽频测深曲线拼接,二者的效果是相当的,表明EMTF能够满足需要并用于处理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  相似文献   
112.
大陆高压对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内陆强降水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 (0604)(简称碧利斯) 登陆后造成极其严重的灾害。对该次强降水过程诊断分析发现,除强盛的西南季风外,深厚的大陆高压也起着重要作用。自高层向低层逐渐加强的大陆高压,其东南侧深厚的偏东北气流,与碧利斯登陆后西北象限的东北风相叠加,配合强盛的西南季风,使得碧利斯残涡以及槽区得以长时间维持。涡度收支表明:长时间维持的台风槽,其低层强烈的辐合效应,对暴雨区低涡发展作用显著,致使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展而造成内陆连续强降水。数值试验表明:在强盛西南季风背景下,大陆高压的增强东伸,不仅能够提供高空强辐散,而且能增强碧利斯西北象限东北风,使得登陆后减弱的碧利斯残涡和台风槽得以长时间维持,致使内陆暴雨区各层涡度增加而导致暴雨维持与增幅。  相似文献   
113.
选取2016年12月17—22日青岛一次典型重污染天气,利用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5再分析数据对此次过程中大气污染物及气象场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观测分析表明此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达5 d以上,其中19—21日为重污染天气(PM 2.5 日均质量浓度ρ>150 μg·m-3)。根据气象场和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此次污染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7日02时—19日08时为青岛污染物累积阶段,研究区受西南风控制,PM2.5质量浓度逐渐上升,700 hPa等压面上高空槽的维持及槽前持续的南风、西南风有利于污染物累积,同时近地面相对湿度增加,是此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19日09时—20日20时为青岛污染维持加剧阶段,相对湿度大、风速很小,污染物扩散条件差,PM2.5质量浓度最高;20日21时—22日08时为青岛污染消散阶段,青岛对流层中下层及地面风速均增大并产生弱降水,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和湿清除,PM2.5质量浓度逐渐降低。WRF-Chem数值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主要气象要素和青岛PM2.5 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山东省内污染物排放贡献了青岛PM2.5的49.5%;污染物跨省输送对此次污染事件也有重要贡献,其中来自研究区以南的安徽和江苏的排放对青岛PM2.5的贡献率可达25.5%。  相似文献   
114.
利用山东威海CINRDA/SA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等,对2018年9月8日发生在威海文登机场附近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下击暴流天气发生在高低空一致的西北气流背景下,午后太阳辐射使得低空大气加热显著,形成了强烈的不稳定层结。2)大气层结特征呈喇叭状温湿分布,850 hPa以下接近干绝热的温度直减率,为下击暴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3)地面辐合线为风暴单体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4)从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看,风暴初始回波发生在午后海风锋触发的晴空窄带回波上,通过单体间的合并加强,发展成为多单体风暴;下击暴流出现前,对流风暴回波强度及高度明显发展,成熟阶段的对流风暴伴有回波悬垂结构和三体散射特征,伴随着强反射率因子核心的持续下降,下击暴流迅速到达地面,径向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中层辐合、旋转、低层辐散的现象;5 km以上60 dBZ强反射率因子核心的下降,结合径向速度中层辐合、低层辐散特征可提前3~9 min预警下击暴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5.
海底大地电磁场二维正演TE模式空气层选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比空气和海水介质中不同频率电磁波的穿透深度差别的基础上,根据大地电磁场二维正演理论及算法编写了海洋大地电磁场二维正演程序,并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对比相同地质条件下,含空气层与不含空气层模型的TE模式正演响应结果,发现薄海水层完全可以取代空气层,使TE模式下海水面上的电场和磁场分量接近于一个常数.研究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其他结果.  相似文献   
116.
中国东北南部冬季气温异常及其大气环流特征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对东北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影响其异常的同期因子——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发现:东北冬季气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冷期,60年代达到低谷,8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处于暖期,90年代为49年来最暖期,1986年是由冷转暖的明显突变点;气温异常存在3~4年、8~9年的年际周期及16~18年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黄河以北地区一致性非常好,是49年全国增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冷、暖冬年,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差异,西伯利亚高压、亚洲极涡、贝加尔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及极锋急流是影响其异常的同期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7.
在电缆核磁共振(NMR)测井中,CPMG T2回波串测量已成为NMR测井的工业标准.随着水平井、多分支井的发展和测井硬件的突破,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得到很大的促进,对钻柱运动造成的影响不敏感且低能耗的T1回波的测量方法得到成功应用,为NMR测井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8.
利用树轮δ13C重建大气CO2浓度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 ,关于大气CO2 浓度的研究是科学界所热衷的问题 ,而树轮中碳同位素能反映树木生长时大气中的CO2 浓度 ,因此用测定树轮中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已成为对大气CO2 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1,2 ]。众所周知 ,自工业革命以来 ,大气CO2 浓度迅速增加 ,相应的δ13C减小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2 所致。大气CO2 浓度的增加必然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影响 ,树轮中的δ13C很好地记录了CO2 浓度的增加趋势。本文利用采自于我国西天目山的柳杉树轮δ13C序列 ,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 ,重建了近百年来的大气C…  相似文献   
119.
一个气象数据分析绘图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计算机性能的日益提高和普及,计算机绘图软件成为科研人员工作中的不可缺少工具。目前虽有很多业务应用的气象图形系统,如中国气象局9210工程开发的MI-CAPS系统等,它们在气象业务预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气象科研工作上经常使  相似文献   
120.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28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数字地震图, 用直接由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一种新方法, 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结果表明: 这是一次极为复杂的地震破裂事件. 破裂从震源位置 (35.95N,90.54E, h: 10 km)开始后, 先向西扩展, 后在有限断层的东端和中部的大尺度空间范围内接连出现了多个破裂生长点. 破裂在这些生长点先后扩展, 最后在矩心位置(35.80N,92.91E, h:15 km)以东50 km范围内结束. 整个破裂持续了约142 s. 破裂过程可粗略地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第0 s开始至第52 s结束, 持续了52 s,释放的地震矩约为总地震矩的24.4%;第二阶段, 从第55 s开始至第113 s结束, 持续了58 s,释放的地震矩约为总地震矩的56.5%; 第三阶段, 从第122 s开始至第142 s结束, 持续了20 s,释放的地震矩约为总地震矩的19.1%. 地震破裂面长约490 km, 破裂面最大宽度达45 km. 破裂主要发生在30 km深度范围内. 地下岩层的平均静态位错量约为1.2 m, 最大静态位错量达3.6 m,平均静态应力降约为5 MPa, 最大静态应力降达18 MPa. 静态位错量和静态应力降最大的区域位于矩心位置以东50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