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今年10月6日至12日,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在安徽屯溪召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全国89个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的1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78篇,会上宣读90篇。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出近年我国第四纪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研究地区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32.
乌鲁木齐河源冰碛物的ESR测年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应用ESR测年技术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区上望峰、下望峰与高望峰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 上望峰冰碛年代为(35±3.5) ka BP; 下望峰冰碛3个年代分别为(171.1±17) ka BP、 (176±18) ka BP、 (184.7±18) ka BP; 高望峰冰碛年代为(459.7±46) ka BP. 经对ESR测年结果的可靠性讨论并结合地貌地层与已有的14C年代、 ESR年代数据得出: 上望峰冰碛沉积于MIS 2相对应的末次冰期晚期; 下望峰冰碛系两次冰川作用沉积的, 公路之上冰碛于MIS 4相对应的末次冰期早期沉积的, 以下老的冰碛沉积于MIS 6相对应的冰期; 河源区最老的冰碛高望峰冰碛形成于MIS 12相对应的冰期. 高望峰冰碛年代同时还表明本段天山至少于此时已经上升到与当时冰川气候相耦合的高度, 进入了冰冻圈, 开始发育冰川.  相似文献   
33.
黄河源区更新世冰盖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河源区广泛分布的冰川遗迹,如流线型地形、贯穿型谷地、浑圆状山顶、冰碛沉积、花岗闪长岩漂砾、带擦面的擦痕石、冰砾阜等表明本区曾发育过更新世冰盖。据上述各种地貌和沉积物复原,冰盖面积约达到80000km2,中心厚度约1360m,发育时间在倒数第二或第三次冰期。现代黄河源区是青藏高原最寒冷和降水相对丰裕的地区,倒数第二和第三次冰期时雪线降低到了4300m以下,有条件形成冰盖。  相似文献   
34.
冰碛石的形态和表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物中砾石的各种形态参数(磨圆度、球度和扁平度)及表面特征对研究搬运介质和沉积过程是很有用的。有些作者的工作表明,冰碛中的砾石随搬运距离的增加,其磨圆度和球度的提高是明显的;还有人用A.Cailleux的计算磨圆度的公式(2R/a×100)成功地揭示了冰碛、冰水沉积、冰川接触沉积和融冻泥流沉积之间的  相似文献   
35.
论冰碛石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泥石流石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尚哲 《冰川冻土》2021,43(3):683-689
长期以来流行的球度和圆度概念不足以刻画冰碛石及其他成因砾石的细微特征,需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有判别价值的标志性特征.针对冰碛石与泥石流石辨识的疑难问题,提出外接圆特征、粗糙度特征、圆度-体积特征以及混杂堆积砾石形态构成特征等几个概念.通过这些特征研究,结合真实的冰川擦痕、颤痕等标志,可更加准确地进行冰川沉积物与其他成...  相似文献   
36.
西藏东南部末次冰期早阶段冰川作用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东南部的"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划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蓝本.其中,白玉冰期即末次冰期,分为早阶段和晚阶段,相对应的冰川沉积广泛分布于本区的波堆藏布谷地.已有的冰川数值年代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晚阶段的冰川作用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然而,关于早阶段的冰进记录,目前却未有确切的年代学证据,此次冰川作用究竟发...  相似文献   
37.
藏东南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冰川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乡冰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冰期之一,指代的是倒数第二次冰期,其命名依据来源于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于古乡一带的终碛-侧碛垄,已有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结果显示其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6.然而,古乡冰期时波堆藏布江流域冰川作用范围、冰量及平衡线高度(ELA)等关键信息,仍有待...  相似文献   
38.
<正>崔之久先生新著《混杂堆积与环境》和吴忱先生新著《华北山地地貌与岩穴形成》2013年先后出版,是中国地貌学界值得庆贺的事。笔者不揣浅陋,冒昧谈点自己的学习心得。《混杂堆积与环境》是崔之久先生和他的同事、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部力作,2013年6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8万字,分14章,首次将混杂堆积作为一个学科门类进行研究。混杂堆积是除流水和风力之外的非连续介质作用形成的堆积物,涉及冰川堆积、坡积、泥石流堆积、滑坡堆积、风  相似文献   
39.
许刘兵  周尚哲 《地质学报》2009,83(4):487-495
地表侵蚀速率是衡量地貌演变的一个重要因子。本研究利用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10Be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表岩石侵蚀速率进行了首次测定。结果显示,自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地表岩石侵蚀速率不超过60 mm/ka,平均侵蚀速率值约为27.1±10.2 mm/ka,这一结果与其他高海拔地区基岩侵蚀速率值一致。高原东南部地区地表岩石侵蚀率同时受构造活动和气候尤其降水量等因素的制约。与高原内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相比,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侵蚀速率偏大,但均在同一个数量级范围内。高原东南部地区较高原内部干旱区侵蚀速率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降水量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40.
稻城冰帽区更新世冰川测年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通过ESR和14C测年对典型冰碛物进行直接和间接定年, 并结合冰碛地貌形态和位置, 确定稻城冰帽区自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6次较大规模的冰川前进, 依次与MIS-16、 MIS-6、 MIS-3中期、 MIS-2早期、全球意义上的末次盛冰期(MIS-2)和冰后期对应, 冰川作用规模基本上逐渐减小.最早、规模最大的冰川作用发生在570 ka BP前后, 意味着本段高原面在570 ka BP之前已进入了冰冻圈, 且自那时起, 该区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抬升作用. 全新世到来之前, 稻城冰帽全部消失了, 它是一个随着气候冷暖波动逐渐后退的过程, 不是以死冰的方式突然消亡. 值得注意的是, 末次冰期大间冰阶中期(MIS-3b)的冰川前进规模超过了末次盛冰期(MIS-2), 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期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步性. 其不同步的原因可能是: MIS-3中期, 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相对较低, 但其海陆分布状况能够诱发较强的南亚夏季风, 它给以季风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海洋性冰川区带来较多的降水, 结合该时段较低的温度, 有利于冰川较大规模前进; 末次盛冰期时, 气候严寒, 但夏季风微弱, 降水稀少, 冰川平衡线下降程度反而不及MIS-3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