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杨浩  周文  汪小康  李山山  王婧羽  王晓芳  胡泊 《气象》2022,48(5):571-579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2 37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区域站)小时降水量资料,从累计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时间演变等角度,分析了“21·7”(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特大暴雨的极端性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突发性强、暴雨落区集中等特点。6天累计降水量平均达到219.05 mm·站-1,有155个站超过600 mm。全省5.43万km2累计过程降水量大于250 mm,超过“75·8”过程(1975年8月)的3.45万km2。强降水主要出现在3个时段(18日15时至19日04时、19日09时至21日08时、21日09时至22日14时),最大降水时段发生在19—21日,落区集中在太行山东南侧、伏牛山东北侧的豫中北地区。有1514个站出现至少1个时次的短时强降水(≥20 mm·h-1),大值中心分别位于郑州、新乡和鹤壁等地,部分区域短时强降水贡献率超过70%。强降水中心在20日中午至21日夜间由河南中部向河南北部移动,强度由强变...  相似文献   
72.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和雷达资料,通过对环流背景、云图、雷达以及物理量分析研究,对2020年6月30日贵州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在高空多短波槽活动、中层弱冷空气的入侵、高空急流和低层切变线长期维持以及西南暖湿气流的持续性输送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此次MCC对流云团生成于毕节市威宁县附近,在MCC的初始阶段,对流云团由块状向椭圆形发展,冷云罩面积逐步增大,云顶亮温中心不断降低;成熟阶段由椭圆形逐步扩散为多边形,云顶亮温中心维持在-80℃以下;消亡阶段冷云罩面积和云顶亮温绝对值迅速减小。逐小时短时强降雨站数与冷云盖面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形成、成熟、消亡3个阶段分别呈现逐步上升、明显上升和迅速减小的趋势;最大小时雨量在成熟阶段与最低云顶亮温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强回波基本集中在4 km以下,中低层越靠近地面回波越强,强回波接地,质心低。初始阶段强回波强度强,移速快,但生命史短,呈现单峰值分布;成熟阶段的强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移速慢,呈现多峰值分布。TI≥44℃的大值区长期维持,低层的暖平流和上升气流以及正涡度辐合,配合高层的冷平流和下沉气流以及负涡度辐散,为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能量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3.
周文 《地下水》2014,(5):98-99
分析鄯善县地下水监测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用水文地质分析法对现有监测网进行优化。根据存在地下监测井太少且局部监测井偏大,提出优化方案封堵原有两眼监测井,保留原有16眼监测井,新增加51眼监测井。  相似文献   
74.
伊拉克地区艾哈代布油田白垩系(含)生物灰岩的生物铸模孔和体腔孔普遍发育,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本文综合利用铸体薄片观察、物性实验数据和压汞曲线等资料对该类储层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生物铸模孔以绿藻铸模孔为主,常发育在生物碎屑滩和藻屑滩中;发育的体腔孔主要为底栖有孔虫和浮游有孔虫体腔孔,在滩间凹地及台坪中常见。研究区灰岩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在20%~25%,为中高孔储层,渗透率与孔隙结构和孔隙组合类型密切相关。生物铸模孔和晶间微孔组合储层的孔隙结构相对较好,平均渗透率约在2×10-3~10×10-3μm2之间,为中高孔-中低渗储层;体腔孔和晶间微孔组合储层的孔隙结构相对较差,平均渗透率小于2×10-3μm2,属于中高孔低渗储层。生物铸模孔及体腔孔灰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和同生期溶蚀作用。藻屑滩沉积在较局限的环境,因同生期的暴露溶蚀作用,发育铸模孔。滩间凹地、台坪等相对静水环境沉积物中有孔虫含量较高,原生的有孔虫体腔孔发育。由于这两类孔隙分布相对"孤立",主要靠晶间隙连通,形成了储层的中高孔和低渗透的特征。  相似文献   
75.
四川盆地大池干井构造带构造形成机理及勘探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大池干井构造带二叠系阳新统顶面的古构造特征,众多地质资料表明该构造带存在早期古拉张断裂,构造带的形成与这些断裂带关系密切,构造物理模拟结果反映出古断裂在该类高陡构造带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该构造带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76.
新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兰陵  周文  谭明  王伟  李金香 《内陆地震》2013,27(2):169-174
介绍新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意义与设计思路,以及系统的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并对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将该信息系统应用在新疆应急基础数据更新工作中。  相似文献   
77.
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段油藏属于低孔中渗岩性一构造油藏。研究区块处于开发后期,部分井出现含水上升快,域底水含水高等现象。通过常规测井响应识别油水特征,同时选取典型样品的测井参数,运用交会法、P1/2正态概率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法等对油层组进行综合识别。然后,根据单井油水综合识别成果对各井的油水层进行纵、横向的连井分析,通过对各个方向油水连井剖面以及油水在平面上展布特征的分析,得出研究区目地层的油水特征及分布规律,为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油藏的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油砂分布特征及成矿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油砂资源,地表出露油砂形成多座规模不等的油砂山丘,面积约8km2,油砂主要存在于白垩系吐谷鲁组,连片集中、厚度大。风城下伏地层油砂分布面积大,层位稳定,产状缓,也主要分布在白垩统吐谷鲁组、上侏罗统齐古组中,含油率高、油质较好。该区油砂资源主要来源于玛纳斯湖凹陷二叠系烃源岩,这套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沿着该地区发育的断裂和不整合面向上运聚。断裂、不整合面及砂体的分布叠置构成了运移系统,有效的砂体既是运移通道又是储集体,最后建立了该区远源次生的油砂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9.
Using hydrographic data sampled during four successive late summer-early autumn cruises in 2004-2007,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along transects in the lee of Taiwan Island was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upper ocean responses to orographically induced dipole wind stress curl (WSC). Results indicate that mixed-layer depth (ML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rmocline depth varied under different local wind forcings. Average MLD along the transects from the 2004 to 2007 cruises were 18.5,30.7,39.2 and 24.5m, respectively. The MLD along the transects deepened remarkably and resulted in thermocline ventilation in 2005 and 2006, whereas ventilation did not occur in 2004 and 2007.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frictional wind speed was the major factor in MLD variations. To a large degre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frictional wind speed and Ekman pumping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patial pattern of MLD during the cruises.  相似文献   
80.
新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陵  宋立军  周文 《内陆地震》2009,23(2):226-232
简要介绍了新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过程、系统功能、建设中的技术难点、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和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