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21.
前人对河流沉积特征的总结主要针对砂质曲流河和砾质辫状河,但几乎未涉及砾质曲流河类型.以秦皇岛地区大石河北庄坨村-上庄沱镇河段为例,通过现代沉积学考察,描述了砾质曲流河的地貌单元和沉积特点,总结了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探讨了该类河流的成因机制.其地貌单元包括高弯曲的单河道、交替分布于河道两侧的凹岸-凸岸、流槽和河漫滩.受两侧山地的近物源供给,自下而上发育河床底部滞留沉积和砾质曲流沙坝、砂砾质流槽、砂质河漫滩沉积,具叠瓦状构造和大型板状-楔状-槽状交错层理,总体呈现正旋回序列和不典型的二元结构.砾质曲流河在地貌形态上与砂质曲流河类似,但在水动力条件、沉积物岩性组成和沉积序列方面与砾质辫状河类似,表现为双重性质.依据研究区3级河流阶地,结合该类河型在现今山地普遍分布的特点,分析指出砾质曲流河的成因在于区域构造抬升和河流强烈侵蚀下切.本文研究对河型分类、分布及控制因素的认识带来了挑战.鉴于砾质曲流河响应于区域构造抬升的特点,地史时期该类河型的识别必然对造山运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2.
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以覆盖全区的3D和2D地震剖面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详细描述和分析了黄骅坳陷的基底和盖层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在黄骅坳陷基底内识别出了印支期东西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和燕山主期NNE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认为黄骅坳陷中的歧口凹陷是在印支期古背斜的基础上经过新生代的伸展裂陷活动负反转而形成的断陷型盆地;确定出黄骅坳陷中、北区陆上新生代盆地结构表现为NE向延伸的、西北断东南超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结构,而在海域地区则表现为近东西向展布的规模巨大的复式地堑型结构;提出沧东断层延伸到黄骅坳陷中的板桥凹陷的北部,其断距已经逐渐减小,并与北塘次凹西斜坡发育的茶淀断裂以构造转换带方式衔接。论文还以盆地内的大型断裂系统的活动性和盆地沉降史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将黄骅坳陷新生代同裂陷阶段划分出三个幕次的演化过程,并发现从裂陷Ⅰ幕到裂陷Ⅲ幕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经历了由南向北、由陆向海的规律性迁移。根据控制沉降中心迁移的构造应力场,结合区域渤海湾盆地的基本特征,提出斜向拉分盆地模式来解释黄骅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孔店组-东营组沉积期间的发育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23.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构造-沉积特征,即早期受控于逆冲挤压背景,盆地接受底部冲积扇体系的粗碎屑岩段沉积,局部伴有岩浆活动;晚期受控于走滑-拉分背景,盆地充填湖泊-三角洲体系的含膏砂泥岩段夹薄层灰岩,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作用。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在盆地构造格架、沉积层序结构、沉积物组成和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演化。盆地古水流统计和岩浆岩4 0 Ar/ 3 9Ar定年结果表明,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 (38~ 2 9Ma)。盆地沉积型式和岩浆活动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早期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构造格局的控制。  相似文献   
24.
青藏东缘新生代高钾岩浆活动的热年代学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热年代学研究表明 ,青藏东缘存在两期新生代高钾岩浆活动 ,其活动时限分别为 40~ 2 8Ma和 16~ 0Ma。两期高钾岩石在地质背景、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上明显不同 ,表明早期高钾岩石是在转换压缩过程中产生的 ,起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 ,而晚期高钾岩石则与东亚和青藏地区构造伸展有关 ,起源于新近交代富集的亏损地幔。  相似文献   
25.
在讨论黑水─泉州地学断面四川盆地区段地壳结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了该区段内14个点的不同构造层段的古地温和古热流值,建立了地壳然结构模型,并对沉积盖层的热演化史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在晚三叠世末到晚侏罗世末这一时期是热演化程度最高的时期,且在晚侏罗世末期已趋于热均衡状态。各地区各构造层段具有不同的热结构特征和热演化史,它总体上受控于岩石圈厚度及莫霍面的理深,局部受控于各构造层的厚度、物性特征及岩浆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26.
浙闽粤东部地热场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研究区的现今地表温泉温度、地温梯度、地表热流值及地壳结构,恢复了古地热场,计算了各期岩浆活动产生的瞬时古地温梯度,初步探讨了研究区的热源及有机质热演化史。指出地幔热流是控制区域性地热场的主要因素,岩浆热流控制了局部高地热场的分布,构造活动产生的剪切热流对俯冲带及剪切带的瞬时古地热场有重要影响。研究区的有机质成熟度在总体处于过成熟的背景下,仍存在局部的成熟或成熟晚阶段的异常区,有可能成为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7.
本文应用沉积体系的研究方法,恢复了福建省晚泥盆世-中侏罗世地层的古沉积面貌。上泥盆统发育河流体系、三角洲体系和碎屑滨岸体系;石炭系发育冲积扇体系、河流体系、碎屑滨岸体系和陆架体系;二叠系发育河流体系、湖泊体系、三角洲体系、碎屑滨岸体系和陆架体系;下三叠统发育碎屑滨岸体系、陆架体系、陆坡体系和盆地体系;晚三叠世之后主要发育冲积扇体系、河流体系、湖泊体系和滨岸体系。  相似文献   
28.
胶莱盆地东北缘中生界粗碎屑岩段的沉积层序及含金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江羽  李思田 《沉积学报》1998,16(1):140-145
胶莱盆地属于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东北缘广泛出露中生界的粗碎屑岩系。在对其进行详细的野外宏观描述、室内微观鉴定及样品含金量测试的基础上,研究了粗碎屑岩段的沉积物组成、沉积类型和微观特征,建立了该岩段在不同地区的垂向沉积层序及典型展序组合类型。不同的水动力条件是造成砾岩层内部结构复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与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对比分析,指出研究区粗碎屑岩段形成于干旱、近源快速堆积的陆上冲积扇环境,且探讨了其含金性。  相似文献   
29.
大陆构造系统动力学及构造应力叠加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对大陆构造动力学系统的结构、组成和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指出大陆区域构造应力场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内、外力的非线性动态叠加场,大陆构造应力叠加场的主要成分包括重应力场、热应力场、离心惯性应力场、板块互相作用应力场、壳幔相变应力场、地幔流剪切应力场和其他诸如地幔底辟、岩浆侵入等造成的应力场等。并以亚洲东北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系的形成演化为例,试图说明在大陆构造动力学系统内,各种因素总是以其固有的规律演化着,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叠加,甚至相互转化,导致构造应力场的多次转化,推动一场又一场不同方式、不同方向和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使中国大陆区域出现纷繁复杂的构造图象,铸成了特有的山川盆湖的分布格局。大陆构造系统动力学与现有的各种大地构造学的有机结合,可能导致"系统大地构造学"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0.
9个黑云母样品高精度~(40)Ar/~(39)Ar法定年结果表明,囊谦盆地高钾岩浆的活动年限为37.1~37.8Ma。高钾岩石在地质背景和岩石类型上与青藏东缘发现的两类高钾岩系中的早期高钾岩浆岩具有可比性,它们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结合前人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资料,金沙江-红河构造带南、北段高钾岩浆活动的时间分别为40~24Ma和40~33Ma,南、北段高钾岩浆活动时间的差异可能指示陆内俯冲作用时限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