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7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通过对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的溶洞 (穴 )和裂隙充填的 31件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及因子和聚类分析表明 :①方解石中的CaCO3 、MgCO3 、FeCO3 、MnCO3 相对平均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 98.38%、0.87%、0.6 8%和 0.0 7%,SiO2 、Al2O3 平均分别为 1.95 %、0.73%,Sr、BaO平均分别为 131.4× 10-6、5 16.5× 10-6,F和Cl 平均分别为 0.0 14 %和0.0 13%,而Mn +Fe/Mg、Mn/Fe平均分别为 0.87、0.10;②方解石中Sr/Ca =0.0 0 6 18Mg/Ca + 0.0 0 0 5 33( R2 =0.197),主要显示出无机成因特点;③方解石常量与微量元素特征均可由六个因子可代表组成,具有一定的沉积与成岩作用意义;④据聚类分析将样品划分出四组 :其中,以S6 9 W 0 37等代表的可能为潜流带中的淡水淋滤的产物,并可能经历了相当强烈的水 岩作用或埋藏溶蚀作用;以S6 9 W 0 38等为代表的则为大气淋滤的产物;以S80 W 0 6 4等代表显示出埋藏作用或海水成岩及混合带的产物特征,但不排除埋藏热水作用的影响;S85 W 0 0 5等样品推测为海水浓缩背景下埋藏成岩产物,可能出现酸性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42.
东天山三条高压变质带地质特征和流体作用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刘斌  钱一雄 《岩石学报》2003,19(2):283-296
微板块活动边缘常常产生高压变质作用,我们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三条高压变质带,分别出露在南天山北缘、中天山北缘和北天山南缘的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地层中,它们是天山微板块多期次俯冲-碰撞-拼贴作用的产物。(南天山北缘铜花山高压变质带中有不同变异的蓝闪石类高压矿物,蓝闪石Ar~(40)/Ar~(39)同位素测定为360Ma年龄,而在同一带的西部的榆树沟有C型和B型的榴辉岩分布。中天山北缘乌斯特沟-米什沟高压变质带中发现了青铝闪石,同一阶段生成的多硅白云母为345Ma的年龄;北天山南缘后峡高压变质带中以出露在石炭世地层中钠闪石和多硅白云母为特征,三条高压变质带均经历过三个变质-变形作用阶段:①高压变质;②退变质;③韧性-脆性变质变形作用。) 流体活动与微板块构造作用密切相关,不同构造阶段有不同的变质-变形作用和矿物-流体反应:①高压变质作用阶段:微板块碰撞阶段产生不同的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脱挥发组分的矿物反应,含水矿物转化成无水或少水矿物。南天山北缘有两次微板块与洋壳碰撞-俯冲作用,第一次碰撞-俯冲的热力学条件是:中-高温、高压和埋藏深度较大(540~720℃,0.92~1.29GPa,35~>50km),导致榴辉岩的生成,除了大量挥发组分逸出以外,另有不少熔体产生,变质矿物以捕获大量熔体和少量气-液流体包裹  相似文献   
43.
宇宙成因核素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孔屏 《地学前缘》2002,9(3):41-48
随着加速器质谱的出现 ,宇宙成因核素展示了其在地球科学中的生命力。文中介绍了宇宙成因核素的生成、示踪原理及近些年来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特别着重地介绍了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定年这一新的技术。宇宙成因核素是宇宙射线粒子 (包括原生和次生粒子 )与大气及岩石发生核反应所生成的新的核素 ,其在大气及岩石中的生成量可用已知物理过程定量地描述。大气生成宇宙成因核素在考古、古环境及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则在地貌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成为一门新的实验技术。这门技术可以定量地描述地表的暴露历史和侵蚀速率 ,在解决许多地质问题上成为惟一的手段  相似文献   
44.
孔屏  柴之芳 《地质科学》1993,28(1):87-92
通过对地质样品中铱的赋存状态研究及对残渣相中微粒的透射电镜分析,得出:在K-T界线样品中铱主要存在于残渣相中,不利于地球化学过程富集铱;铱在残渣相的富集与有机不溶物的存在没有必然联系;白垩-第三纪的生物绝灭事件中有火山活动参与;K-T界线事件的触发物为地外物质撞击。最后提出了K-T界线样品异常铱来源于地外物质撞击和火山喷发的混合模型。  相似文献   
45.
对塔中地区中1井等6口探井的东河砂岩和志留系砂岩中的25件重砂矿物中的锆石进行了一般特征分析,并选择了9件样品中的1666个单颗粒锆石进行了内部特征和72次微区U-Pb同位素测龄研究.研究表明:塔中东河砂岩中的锆石一般具有较高的磨圆度、相对高比例的岩浆岩来源和稳定的再循环沉积来源特征,反映了较高成熟度和较稳定构造-沉积环境;志留系下砂岩中的锆石来源差异较大,除了再循环沉积岩和岩浆岩来源外,还有变质岩锆石,但它又不具有典型变质锆石的Th/U含量的特征,有二种可能性:一是岩浆型锆石形成后经历了重结晶作用;二是原岩锆石受岩浆或岩浆期后热液影响.锆石的地质年代主要分为:(1)太古宙-古元古代(1.8Ga、2.2Ga和2.6Ga);(2)中新元古代(0.84Ga)和(3)早古生代(477~439.8Ma、431.6~421.1Ma).上述锆石原岩形成时代及其环境可能是一系列的大陆构造动力学事件的时代响应.  相似文献   
46.
表生岩溶与埋藏溶蚀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最重要成岩作用,两者受岩石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基本相同,但所受的外部主控因素差异显著。表生岩溶受构造不整合面、古构造等影响较大;埋藏溶蚀主要受断裂与深部流体控制。表生岩溶主要表现为垂向分带性明显的复杂孔洞缝网络结构,而埋藏溶蚀主要呈受断裂—裂隙控制的“V”形洞穴样式或与断裂有关的阶梯状分布。表生岩溶发育一些标型特征,如钙质壳,古土壤,铝土矿,淡红色方解石晶体,溶蚀沟、坑、天坑,新月形状、悬垂和纤维状渗滤砂或胶结物,岩溶角砾及与地下暗河有关的机械流水沉积;埋藏溶蚀往往发育与中低温热液有关的异形铁白云石、萤石、闪锌矿、磁黄铁矿等密西西比河谷型矿物以及塌陷构造、裂隙结构、不规则的角砾(化)岩体等。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主要发育表生岩溶作用;塔中地区西北部不具备发育大规模表生岩溶的地质条件,以发育埋藏溶蚀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7.
碳酸盐岩微观孔隙的空间组构研究是储层性能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基于二维图像进行碳酸盐岩孔隙空间组构研究的工作层出不穷,基于三维图像进行碳酸盐岩孔隙空间组构三维重建和基本统计特征表征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拟以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和震旦系毛田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微纳米CT扫描,结合图像识别等计算技术,运用多重分形理论,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在三维立体空间上的几何形态、非均质性与复杂度等特性进行定量表征,刻画了孔隙组构的空间展布规律.研究显示,2个样品孔隙组构在三维空间上分布不均一,具有明显的分形与多重分形分布特征;所得多重分形参数能定量刻画孔隙空间上大小孔隙的相对分异情况,能为孔渗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塔里木盆地白云岩储层类型划分、测井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白云岩中溶蚀孔、针状孔和晶间孔等主要孔隙的发育特征,可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分为致密型、针孔型和孔洞型.3类白云岩在测井响应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常规测井值及曲线形态上.致密型储集性能最差,具有高电阻率、低中子孔隙度和高密度;针孔型一般具有低电阻率、高中子孔隙度和低密度,曲线形态一般呈"左凸"形;孔洞型比针孔型具有更好的储集性能,具有低自然伽玛值、低电阻率、高中子孔隙度和低密度,曲线形态一般呈"弓"形,而且双侧向电阻率曲线具有一定的幅度差.通过这些特征,建立塔里木盆地白云岩段孔洞识别测井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巴楚和塔中地区的一些钻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确定针孔型和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的发育特征,还揭示了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9.
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中的白云石充填物从形态上可分为菱形和鞍状两类,它们具有不同的岩石学特征,菱形白云石内部结构简单均一,而鞍状白云石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由内核、环带和外缘三部分组成。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表明,菱形白云石可能形成于成岩作用的早期,成岩物质可能来源于改造的海水,其沉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后期仅少量受到富铁流体的改造。而鞍状白云石的形成则可能与断裂诱发的深部热流体活动密切相关,其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热液在运移过程中对围岩白云石的溶解,鞍状白云石内部复杂的结构可能反映了断裂的幕式活动。因此,两类白云石充填物反映了不同的成岩流体环境,特别是鞍状白云石很可能是热液溶蚀作用发生的重要标志。在白云岩储层研究中,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详细分析充填物的产状、充填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机制,对于研究分析白云岩储层形成机制和储层预测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在对塔中Ⅰ构造带西北部的顺2井奥陶系碳酸盐岩详细岩心观察和室内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岩溶作用中的泥质和方解石充填物的矿物组成、粘土成分、常量与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的综合研究认为:顺2井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取心井段显示出小型的潜流-缓流带及渗潜带岩溶结构,发育厚度为几十米(20~60m);具有块(粒)状结构、不发光泥微晶颗粒和裂隙充填方解石等大气水成岩特征及等粒镶嵌状结构、环带结构等埋藏或混合成岩作用特征;泥质充填物含稳定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及代表埋藏早期未压实的标型矿物菱铁矿,相对高的CaO、K2O、Sr/Ba、B、F和相对低的Sr具负铈异常等;泥岩充填物中碳酸盐岩δ13C>0,中低负值的δ18O和Z>120;反映其形成于海相或处于海水-淡水混合带,代表了与沉积间断面有关的同生期表生岩溶的特征,后经历了成岩埋藏阶段的热液(水)作用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