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2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春峰  丁巍伟  孙珍  姚永坚 《地球科学》2021,46(3):前插1-前插2
海洋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前沿之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目标.近半个世纪以来,海洋科学尤其是深海海底地球科学,推动了整个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并加速了多海洋学科的交叉.中国的海底科学在几十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科考船的足迹遍布边缘海、三大洋和南北极,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62.
正确识别南海东南部中生界及其分布,对认识南海形成演化和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受资料条件约束和地层系统划分差异的影响,南海东南部中生界分布和构造特征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钻井、拖网约束下,通过井震对比、地震反射特征、层速度分析、岩浆岩体与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特征来综合识别中生界。结果表明,中生界呈平行、连续、低频的反射特征,层速度3400~4200 m/s,随着埋深或(和)变质程度增强,层速度增大(4500~5500 m/s),反射波组模糊,多数未见明显底界反射。研究区中生代地层发育局限,地震反射波组特征明显,但较难进行区域对比和解释。其中,西北、西南巴拉望盆地、礼乐滩和安渡北盆地中生界呈现低角度掀斜或近水平层状;礼乐滩西南部九章盆地中生界层速度3500~4500 m/s,高于上覆新生界,与钻井层速度吻合,地层呈高角度掀斜或挠曲变形,可能与岩浆活动侵位相关。结合中生代火山弧和识别的岩体分布,推测前者零散分布在弧前盆地靠火山弧一侧,构造活动相对弱,后者分布于岩浆活动强烈的弧间盆地。  相似文献   
63.
南海北部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之一,但目前南海北部盆地的演化史及其与周边构造事件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钻孔和地震资料,通过数学模拟,反演了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的构造应力演化特征和初始地壳厚度。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盆地具有较薄的初始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珠江口盆地存在两期应力松弛期,而琼东南盆地在深水区和浅水区分别存在一期应力松弛期。南海北部第一期应力松弛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在时间上东早西晚;第二期应力松弛空间上存在东西分异性。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应力松弛期由东至西的演化应为西北次海盆由东至西的剪刀式张裂所致。珠江口盆地第二期构造应力松弛与局部岩浆侵入有关,琼东南盆地浅水区的构造应力松弛期与红河走滑断裂平静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64.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期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云凹陷地震资料的解释分析表明,该凹陷断裂构造以正断层和走滑断裂为主,未见逆断层.在平面上,断裂主要为NWW至近EW走向,不同等级与不同走向断层表现为平行断层系、帚状断层系和雁列断层系等三种断层组合形式.剖面中,单条断层样式相对简单,主要呈现平面式、铲式和座椅式等构造样式;多条断层主要表现为花状组合、马尾状组合、Y字型组合和阶梯状组合等构造特征.通过对断裂活动强度统计发现,不同区域断裂的发育时间和发育强度亦有差异,其中50-30MaBP是断裂的强烈发育期,控制凹陷的同张裂期沉积充填;13.8-10MaBP受东沙运动的影响断裂再次活化,属于中等强度发育期.  相似文献   
65.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是表征岩石圈力学性质的参数,其反映了岩石圈挠曲变形的特征.本文在传统二维挠曲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俯冲及碰撞带的三维薄板挠曲模型.并发展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俯冲带三维有效弹性厚度反演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挠曲参数存在横向差异的俯冲-碰撞带.最后利用该方法反演了马尼拉海沟处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结果显示: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随着距洋中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马尼拉海沟轴部弯矩在洋中脊两侧呈分段性变化,这表明南海俯冲板片在深部撕裂可能对浅部的挠曲形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6.
南沙东部海域构造位置特殊,油气资源丰富,其构造过程对认识南海形成演化意义重大.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资料分布不均,其地层系统和主要构造变革面属性认识尚不清楚,尤其具有断坳转换性质的裂陷结束不整合面地质时代和意义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运用连井剖面对比、地震相类比方法,对该海域多道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地层综合解释,重点厘定了T7、T6和T5三个与裂陷结束相关的不整合面.研究表明,裂陷结束不整合面具有抬升剥蚀、断块掀斜、挠曲变形、拆离滑脱、沉积相突变等特征,且具有东北早西南晚,南侧靠陆早、北侧近洋晚的带状时空迁移规律.结合南海构造演化、地层岩性和沉积环境变化分析裂陷结束不整合面的构造含义,认为该界面是南海岩石圈破裂、洋脊跃迁、挠曲前隆、陆陆碰撞、扩张停止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在不同构造位置单次或多次叠加的构造-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67.
海底电磁接收机主要用于海底大地电磁与可控源电磁信号高精度观测。针对现有海底电磁接收机(OBEM-Ⅲ型)体积大、功耗大、成本高等不足,开展了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方面的技术研究。MicrOBEM小型海底电磁接收机开发了新的低功耗控制单元、低功耗前置放大器,配置了低功耗磁通门传感器,采取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使得整机功耗由现有海底电磁接收机(OBEM-Ⅲ型)的1 600 mW下降至500 mW(搭载感应式磁传感器配置)以内。针对传统的声学释放器昂贵、笨重(需要匹配更多的浮力材料)等问题,通过集成水声通讯模块,并增加外置的电腐蚀释放装置方式实现释放回收,MicrOBEM仅需一个直径为17 in(1 in=2.54 cm)的玻璃浮球作为浮体,大幅降低仪器的体积和硬件成本,提升了设备的集成度和作业效率。MicrOBEM的体积(不含测量臂等)相比OBEM-Ⅲ减少3/4,功耗减少2/3,成本降低1/2,并于2021年3月在南海南部开展了深水大地电磁试验,其大地电磁测量功能得到初步验证,具有小体积、低功耗、低成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68.
为了研究软弱地质体对挤压构造变形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方法,设置了6组实验模型,探讨软弱体不同面积、所处位置和挤压应力方向对构造变形的影响,最后基于模拟结果,讨论了软弱体对莺-琼两盆地凹陷中心挤压褶皱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挤压作用下,软弱区先迅速隆起.随后隆起向无软弱体区延伸发育,软弱区隆起发育范围大于无软弱体区隆起范...  相似文献   
69.
刘思青  张翠梅  孙珍  庞雄  申俊  邱宁 《地球科学》2016,41(3):475-486
荔湾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南部的一个超深水凹陷,其结构特点、沉积过程研究是认识被动陆缘演化的重要内容.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基于高分辨率2D/3D地震资料的沉积追踪与对比,一个特征明显且全区可追踪的地质界面——SB21界面被识别出.该界面上下揭示出多种沉积现象:北部剥蚀区、中北部的沉积物过路区、中南部冲沟和沉积物波叠置区、南部的沉积物堆积区.推测这种沉积样式的多样性与发生在23.8 Ma前后的白云运动有密切关系,该构造运动造成荔湾凹陷的差异性沉降,主要表现为荔湾凹陷中南部的快速沉降,导致凹陷北部及中东部的相对抬升.该期构造运动使原有的沉积平衡发生改变,造成沉积物的再分配,沉积物从北部剥蚀区经过路区向中南部堆积区运移.自东向西发育的冲沟,推测与该时期差异沉降导致中东部近南北走向的相对隆起与西侧沉降区的差异沉降,以及有来自凹陷东北角的物源叠加作用有关.SB21界面的沉积反射特征研究,揭示了洋陆边界复杂多变的沉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我们认识更大区域的构造沉积过程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0.
地球物理资料所揭示的南海东北部中生代俯冲增生带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根据新处理的重、磁和广角地震图件的解释, 推测在南海北部从台西南盆地到深海盆北缘存在一条大致NE45°走向的中生代俯冲增生带. 主要依据包括: 台西南-中沙东布格重力异常总梯度峰值带在强度和规模上都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增生带引起的总梯度峰值带相近; 该峰值带与海底地形和新生代构造都斜交, 指示前新生代构造; 该峰值带被NW向断层左行错断成雁列状, 符合中生代区域应力场特征; 其西北方在陆架区有与之大致平行的高磁异常带, 指示中生代火山弧. 此外, 海底地震仪资料显示在俯冲增生带位置上出现北倾陡坎、海底地震仪和长电缆反射地震剖面都显示相应部位出现双莫霍面叠置, 也可作为佐证. 这段中生代俯冲增生带的发现正好填补了欧亚大陆东南缘晚中生代俯冲增生带在南海东北部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