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张国民 《地震》2002,22(1):2-8
回顾和总结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并将其归纳为建立了4个方面的基础,即: 地震预测预报的多学科观测基础;获取了一批中强以上乃至大地震资料的震例基础;建立了经验性预测方法和判据的经验预报基础;初步探索了地震孕育发生的地震预报理论基础。文中还阐述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临预报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52.
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异常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兆苾  张国民  何康  张来平 《地震》2006,26(2):29-37
以1986~1999年中国大陆地震震例为基础, 对中国大陆及其不同分区的测震和前兆异常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研究结果认为: 地震异常数目、 异常站点和项次百分比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多; 震级高异常出现的时间早, 异常范围大; 中期异常多于短期异常, 短期异常多于临震异常, 目前还缺少较多有效的观测到短临异常的方法。 测震中的频度、 空区、 b值、 缺震、 条带、 地震窗、 前兆震(群)、 地震活动分布、 应变释放测项和前兆中的水化学、 水物理、 地形变、 地电测项是出现较多的异常测项。 不同的区域异常出现率高的测震和前兆测项不同, 显示出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3.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中国西部及邻区1700年以来M≥7级和M-T图分析1700年以来M≥7.8级地震活动,除了得到和其他学者研究基本一致的几个十年尺度周期结果外,还得到百年左右尺度的地震活动周期结果,再与太阳黑子活动进行比较,发现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数在百年左右尺度周期上具有负相关性,地震高活动时段对应太阳黑子低值时段.此外...  相似文献   
54.
高潮期中成串强震间相互关系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民  刘蒲雄 《地震》1991,(3):1-11,68
  相似文献   
55.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周期及显著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和中国大陆地区的不同起始震级的地震资料的不同时间段、 不同数据预处理的地震应变能(贝尼奥夫应变)进行小波分析, 研究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周期谱及其显著性水平(即置信度), 结果表明: ① 在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周期谱中, 23年左右周期的置信度超过95%; 45年和90年左右周期的置信度为90%左右。 ② 中国大陆地区存在明显的25年左右周期, 置信度超过95%, 而其它周期并不明显。 ③ 无论是中国大陆地区还是中国大陆及邻区, 同一个周期的置信度随计算资料的起始震级减小而降低。 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和大陆及邻区都存在置信度超过95%的23~25年周期对于地震的活跃与平静预测具有现实意义。 而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数十年或百年尺度的周期在地震趋势估计中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6.
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回顾了古代的地震记录和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初期的地震考察、新中国的地震预报开展、地震预报的大发展、90年代新技术发展几个阶段,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并展望未来地震预报持久科学探索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7.
介绍了美国中加州帕克菲尔德(Parkfield)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设、运行和试验场工作期间发生的2004年6级地震的情况.着重阐述了在实验场20多年的地震预测研究中遇到的一系列科学同题以及一些新的认识.这些科学认识包括:对活动构造破裂分段的研究是地震长期预测的基础;无震滑动是地震预测中的一大难点和障碍;地震复发模型具有的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且在预测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其对地震预测中常用原则--前兆异常重现性和相似性的挑战等.这些认识对地震预测研究与实验场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8.
尾波Qc值随时间变化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马宏生  刘杰  张国民  王伟君 《地震》2005,25(4):39-48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4年下半年的1403条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km内的尾波Qc值;并给出了其中14个资料相对较为丰富的台站的尾波Qc值随时间变化结果。依据这14个台的3Hz、10Hz、18Hz频率点的2002年1月1日前后平均Qc值的变化,研究认为在未来几年内,云南地区比较危险的区域可能位于滇中块体的东南边界附近、滇中块体的西南部及其西边界附近。  相似文献   
59.
文章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4次MS≥7.8大震,即1970年云南通海7.8级、1976年河北唐山7.8级、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8级左右巨大地震的余震活动及分类,并以流变模型讨论了序列类型差异性的物理力学成因。初步给出:①4次大震的余震序列可归为两种类型,即低活动序列类型和高活动序列类型;②余震的差异性特征与主震孕育过程密切相联,理论模型和实际震例资料均给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长短与大震孕震时间长短之间呈正相关变化;③根据对汶川8.0级大震的研究,孕震区介质流变性和构造变形速率的高低可能是造成大地震余震序列差异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
李丽  张国民 《中国地震》1999,15(4):310-323
本文选取了我国两个前兆台网较密集的地区进行了前兆异常场时空扫描。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南北带中南段(20°~35°N,95°~110°E)和华北地区(36°~42°N,110°~120°E)。在空间上以05°×05°为一个窗口,025°为一个滑动步长;在时间上以4个月为一个窗口,1个月为滑动步长,对这两个地区分别从1994年1月和1995年1月开始进行前兆异常密度时空扫描。所用前兆异常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全国震情研究室和首都圈震情研究室的《月会商纪要》。针对所得扫描结果,试图用一种具有鲜明物理机制的构造块体孕震模型来解释前兆场演化的物理机制。在孕震块体模型中,设定各潜在震源区的强度是随机分布的,由于模型中各孕震体的强度不均匀,因而在给定边界条件后,模型系统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在系统边界定常应变速率的作用下,模拟的孕震体在应力超过自身静摩擦强度后发生破裂。但由于模型系统是含有耦合作用的网络结构,各孕震体的应力可以相互传导和相互影响,因而在孕震系统应力场发展演化和震源孕育破裂之间呈现为相当复杂的图像。多数震源的破裂是应力增高造成的,但也有一些震源在高应力作用下没有发生破裂,另外有部分应力并不十分高的孕震体由于受周围地震应力调整的影响而发生破裂。以上结果为前兆异常与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