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nd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he primary pattern of the late Cenozoic to the pres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tectonic blocks.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geological units that have been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ctive tectonic zones. Boundaries between blocks are the highest gradient of differential movement. Most of tectonic activity occurs on boundaries of the blocks. Earthquakes are results of abrupt releases of accumulated strain energy that reaches the threshold of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Boundaries of tectonic blocks are the locations of most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d highest gradient of stress accumulation, thus are the most likely places for strain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s, and in turn,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Almost all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8 and 80%-90% of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over 7 occur along boundaries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This fact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ial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s of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含障碍体滑动方向相同平行断层失稳破坏的应变场、声发射数据的处理,分析了平行断层障碍体上应变场、声发射的时空演化图象,进而分析了障碍体的破裂过程以及障碍体破坏所引起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增减震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滑动方向相同的平行断层的失稳破坏是一种减震机制.   相似文献   
73.
1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对一定时间域和空间域内可能发生地震和地震灾害所做的预测和警戒.主要内涵一是对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二是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社会公众警戒.  相似文献   
74.
构造块体的成组孕震模型和前兆场某些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地质构造体在构造动力作用下,其所含的各地震带、各震源区统一孕震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探讨了板块内地震活动的特征和前兆场的某些特点,其中包括成组地震活动特点、地震与前兆的关系、地震前兆的成因问题等.通过理论模型结果与实际震例之间的对比研究,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场的某些特征作了一定程度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75.
华北强震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华北历史强震资料,综合近年来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华北地区强震活动规律,为该区的地震区划工作提供强震的趋势分析意见。  相似文献   
76.
本文初步讨论了半无限分层弹性空间中离散螺型位错群不均匀运动过程的二维问题,以及岩石层中浅源走滑型地震的孕育过程。研究表明,在区域构造应力和象力作用下,岩石层中部断面上高摩擦阻抗闭锁被克服之后,断面位错将逐渐加速运动,在花岗岩层上界面附近,位错速度接近横波速度(等价于发生地震);该运动过程的持续时间约为几天至几个月;当岩石层中、上部的物质常数n=3和闭锁深度η1=60km时,期望在大地震之前位错加速运动的持续时间内,观测到总应变量为10-7.所以,上述过程可能是大地震前短期前兆异常变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7.
关于区域应力场变化“窗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地震学者关于区域应力场变化的“窗口”研究的进展。汇集了利用震群活动、余震序列、地下水氡含量观测和断层位移测量作为“应力窗口”研究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实际资料和震例。并对这些资料和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概率检验。最后,还讨论了“应力窗口”的可能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从震例经验,同震阶变及理论探讨推估了应变观测中的可能前兆异常量级,认为在强震源区为10~(-7)~10~(-8)左右。考虑到异常量随震中距的立方关系衰减,故在外场所能接收到的前兆异常量就更小些。  相似文献   
79.
第五篇文章主要介绍美国形变观测及在观测中所使用的几种仪器的性能、观测精度等。  相似文献   
80.
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二维有限元模型,以GPS测量的构造运动为约束条件,探讨了青藏活动地块在弹性应变积累过程中的运动与变形状态。模拟结果表明,青藏活动地块区在整体运动过程中,内部变形以大范围的分布为特征,其内部的应变分布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表明了Ⅱ级活动地块与活动边界带的显著变形差别:活动地块内部的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活动边界带上变形相对集中,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高,并呈非均匀分布。这反映了青藏地块区内所含的各Ⅱ级活动地块的运动变形的整体性特征及彼此间的差异性特征,也揭示了活动地块构造通过边界带变形等方式对大陆强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