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资料与构造解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月山—黄土山背斜的构造形态,并绘制闪长岩岩体和月山组地层顶面等高线图。通过对比分析乌珠尖探区与邻区的CSAMT剖面特征,对乌珠尖勘探区的CSAMT剖面进行重新解释,提出该区有利的勘探部位。研究表明:1月山地区CSAMT剖面低阻带内没有矿体,高阻背景下的"V"型低阻异常带和陡降带是有利的成矿部位;2乌珠尖西南部是有利的勘探区块,并在该区预测了2个有利勘探钻孔;3乌珠尖探区与朱冲矿区位于月山—黄土山背斜倾伏端的两翼,在构造部位和成矿条件上具有相似性,是成矿的有利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断裂系北段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强烈改造,派生NNE、NNW和近NS向次级断裂,控制了基底构造格局、断陷盆地分布及其构造。断陷期可划分为早、晚两个脉冲式伸展阶段,早期阶段受多方向平面式正断层控制发育堑—垒构造,具有双向纯剪伸展的特点,但NNE向拉伸更显著,可能是深部岩石圈拆沉引起热穹窿与基底断裂持续左旋走滑拉分的叠加;晚期阶段受低角度犁式正断层控制发育西断东超的复合半地堑,受控于近EW向单剪伸展机制,是区域性地壳伸展拆离与岩石圈减薄的结果。拗陷期大规模热沉降是对古太平洋构造域向东迁移的响应。白垩纪末期盆地受到NWW向脉冲式挤压而发生反转,可能与伊泽纳奇板块消亡、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这一转换过程中的地体拼贴有关。  相似文献   
13.
剖面露头特征显示 ,徐宿地区上前寒武系地层单元 (组、段 )界面普遍是穿时面 ,分别涉及贾园组—望山组各组地层。研究结果表明 ,穿层界面的形态、倾向与界面上下的岩石类型、海进海退、深水方向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人为选择窄相带浅水相沉积作为地层单元分界面的标志以及沉积相带的侧向迁移是造成界面穿层的原因。鉴于地层单元界面普遍穿时 ,建议采用以斜实线的形式来表述研究区上前寒武系地层柱中穿时界面上下两个地层单元的整合接触和部分同期、部分先后异期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盆地。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陇东地区延长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河流沉积和浊积扇发育在湖盆的西缘陡坡带,三角洲则在西缘和东部缘坡均有发育。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延长组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延长组地层经历过5次大的湖泛,在层序演化上具有早期形成、中期鼎盛、晚期衰退的特点。利用恢复后的原始地层厚度,绘制的陇东地区延长组地层的F ischer图解,与本区5次显著的湖平面上升-下降旋回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证实了上述层序地层分析的正确性,同时揭示了F ischer图解在划分地层层序方面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东地区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按照褶皱的组合形态,自东向西发育隔槽式褶皱和隔档式褶皱,齐岳山断裂是二者的分界线。本文采取物理模拟手段对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硅树脂模拟滑脱层,石英砂和微玻璃珠模拟沉积盖层,改变盖层与基底之间摩擦力、盖层的物性、滑脱层的埋藏深度等因素。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滑脱层的深度和盖层性质是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主要是下寒武统膏页岩充当滑脱层,滑脱层埋深较大,地表构造形态表现为隔槽式褶皱;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下二叠统泥质灰岩充当滑脱层,埋深较浅,盖层表现为隔档式褶皱。微玻璃珠是模拟侏罗山式褶皱较好的实验材料,推测川东薄皮构造带形成时候以塑形变形为主。  相似文献   
16.
闽西南坳陷带矿产资源丰富,是福建省铁、铜、金、煤、石灰岩等金属、非金属矿产的重要产地.永定樟坑-张岩下位于该带的西南部,通过对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工作,对已发现的主要矿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了新的矿产地.文章论述了樟坑-张岩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初步认为是复成因层控型矿床,是由于石炭系与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受到中、中酸性岩浆侵入而发生较大规模的夕卡岩化,成矿热液沿断裂面和层间滑脱构造面进一步对碳酸盐岩进行改造、交代而成.  相似文献   
17.
采用剖析图法从三维透视角度研究了太湖西北地区浅覆盖区第四系。该剖析图较直观、清晰地展示了新近纪、第四纪各地层的岩性、厚度、沉积结构特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并可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及阶地上的岩性分布,同时显示了基底(前新近系)的起伏变化特征,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区域地层的对比以及建立该区沉积结构模型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较全面的基础地质资料。在简要介绍了剖析图方法的同时,着重强调要通过柱状地层对比,进行第四纪地层的多重划分,确定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量高精度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解析与平衡地质剖面构造演化史定量恢复,探讨了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的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长岭断陷发育NNE、NNW、SN等多个方向的低角度铲式正断层,它们可能是在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郯庐断裂系左行走滑派生的次级破裂的基础上受断陷期强烈地壳伸展拆离作用形成的。断陷期可分为早晚两个脉冲式伸展事件,每个伸展脉冲均由一个快速伸展期和其后的缓慢伸展期组成,前者与火山活动高峰期相对应,后者则是构造转换期。早期伸展是以热穹窿式多向拉伸为标志,可能是侏罗纪岩石圈加厚后根部发生拆沉作用导致地壳弹性回调和岩浆底侵的结果。而晚期伸展则以NWW-SEE向区域伸展为标志,是对中国东部广泛的地壳伸展拆离和岩石圈减薄事件的响应,可能是伊则纳崎板块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效应。  相似文献   
19.
1贝加尔湖与贝加尔裂谷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地区是著名的大陆裂谷区,也是世界上最深、最古老的湖(照片1)。贝加尔湖湖水最深处达1 720m,而湖底第四纪沉积物的厚度达8 000m。贝加尔湖的湖盆早在白垩纪末(距今约70百万年)就已形成。现在,贝加尔湖的淡水含量占全球淡水总量的20%,生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盆地断陷期构造转换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 m/Ma、1373.90 m/Ma和1100.00 m/Ma,两次扩张末期都伴有构造反转。沙河子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11 km,缩短率2.89%;营城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26 km,缩短率3.21%。登娄库期断陷开始向坳陷转化,泉头期—嫩江期为断陷期后热冷却沉降,表现为弱伸展作用,随后进入嫩江末期以挤压作用为主的反转构造发育期。沙河子组、营城组既是主力源岩,又是优质盖层和储层,构成了近烃源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在沙河子末期、营城末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范围的低幅褶皱构造是成藏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