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进 《西部资源》2014,(5):54-54
<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所长、中国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振琪教授认为,目前我国的现有资源开发是"先破坏、后治理",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大量耕地荒芜;忽视环境容量和环境成本的"有资源就开发"、经济可采未考虑环境因素,超越了环境容量;而单一追求产量的超强度开采,更加加大了环境的扰动。只重视矿产资源开  相似文献   
22.
雪峰山中段基性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表明雪峰山地区存在多期基性岩。在黔阳(安江)地区发现了的晚三叠世和新元古代的基性岩。在所测的三个不同地区的样品中,发现了一些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以及中生代(印支运动)构造热事件信息,但缺少典型Rodinia超大陆聚合信息。早期的基性岩中锆石成分比较复杂,有很多来自基底的捕获锆石,随着时代的变新,来自基底的信息逐渐减少甚至没有。黔阳地区的基性岩及其时代研究表明:(1)桃江-安化-黔阳-溆浦-靖州断裂是雪峰山的中央断裂,它有多期活动历史,并控制了不同阶段的基性-超基性岩的产出;(2)晚三叠世的基性岩在雪峰山中央断裂左行走滑拉分区域形成,不代表裂谷或碰撞后伸展环境;(3)扬子板块东南缘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  相似文献   
23.
本文在系统收集内蒙古林西-东乌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岩浆岩岩石组合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洋盆演化和地壳增生等重要地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在年代学上显示不同的活动期次,具有不同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岩浆岩带。蛇绿岩带以北晚泥盆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呈连续分布的特征,并在晚石炭-早二叠世时期达到活动峰值。火成岩构造组合分析表明,晚泥盆世-石炭纪和早-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分别与二连浩特-贺根山洋盆向乌里雅斯太大陆边缘之下的俯冲和洋盆闭合后俯冲板片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造成的区域伸展背景有关。蛇绿岩带以南岩浆活动时间上呈现石炭纪、早-中二叠世、晚二叠世-三叠纪幕式分布特征,各期岩浆活动前锋有随时间向南迁移的趋势。这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与古亚洲洋板片向宝力道岛弧之下的俯冲、板片后撤以及洋盆消失之后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存在显著的地壳增生;其中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以北表现为地壳的垂向增生,以南表现为地壳的侧向增生。  相似文献   
24.
针对目前国内随钻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分层模式的随钻地震资料处理集成平台体系结构,依次针对框架内的数据存储和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执行控制层和用户界面层等每层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并给出系统实现。该系统集资料处理、数据管理、可视化于一体,既满足常规室内资料处理的需求,也适用于钻井现场的实时处理,对现场监控钻探过程,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5.
针对中拐凸起石炭系南、北油藏高度差异大,试油普遍见水,油水关系复杂,油水过渡带大,油藏类型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现状,对其构造特征、断裂组合关系、储盖组合特征及地层水特征等控藏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拐凸起石炭系发育两类油藏,古隆主体地震反射杂乱,为受构造、断裂控制的块状油藏,周缘围斜区为层状反射特征,油藏为受不整合面或岩性遮挡的层状油藏。南部古隆形态完整,保存条件好,油藏高度大;北部地层剥蚀严重,古隆更高,分布范围缩小,充注程度不足,油藏高度不大;发育两级断裂,一级走滑断裂疏通油源,二级断裂控制油藏展布特征。南部主要发育火山角砾岩,储层物性好,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北部则以火山熔岩为主,储层物性较南部略差;且南部盖层条件优于北部,对下伏石炭系油藏起到更好的封盖作用。研究区地层水为氯化钙水型,南部热液改造作用不明显,矿化度较低;北部沿断裂热液改造作用明显,矿化度较高;古隆主体热液改造作用弱,矿化度较周缘围斜区低。  相似文献   
26.
正断层的阶区构造及生长机制:以狼山山前断层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断层带在生长过程中内部发育有阶区构造,阶区在正断层的相互作用、连接过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同时阶区还影响地表径流和沉积盆地的发展、流体的运移和圈闭的形成。位于内蒙古河套断陷西缘的狼山山前断裂是晚新生代以来持续活动的大型正断层系统,断层带内部发育有不同类型的阶区构造。识别出了两种类型阶区的连接方式,一种是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斜坡从"软连接"到"硬连接"的演化过程;另一种是楔状阶区通过一条断层向另一条断层扩展的方式连接产生。基岩中的先存构造要素控制并影响山前正断层的展布方位及阶区的形态:基底内部NNE向糜棱面理控制山前断层带的走向,早期向SE倾斜的逆冲断层面被正断层局部利用。沿断层倾向方向,山前正断层逐渐向盆地方向扩展,最新活动的断层位于盆地边缘甚至盆地内部;沿断层走向方向,狼山山前正断层逐渐向南西侧扩展。  相似文献   
27.
黄河口现代海洋沉积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地震地层学的知识,结合KDG2和S3钻孔资料,对2002年得到的现代黄河口地区的浅地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解释,共划分出中更新世以来11个地震地层单元,对每个地震地层单元进行了地震相的有关描述,对剖面上出现的地质现象给予了合理推测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邻的钻孔资料,与全球冰期进行对比,构筑了黄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8.
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及其最新活动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拉韦厄火山是现今世界上最为活跃的火山之一,根据全球火山计划的资料显示,在20世纪内该火山就喷发了53次,自1960年以来,已有30次喷发,自1983年以来几乎一直在喷发,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2018年4月23日当日的熔岩流覆盖面积达16公顷,这是自201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熔岩流活动。随后火山活动进一步加剧,警戒等级也提升至最高警戒。本次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顶峰火口和东部裂谷区,同时也是受灾最为严重的两个地区。尤其是东部裂谷区的Leilani和Lanipuna地区,地表出现了数条地裂缝,岩浆和火山气体喷涌而出,破坏了多条公路和建筑,数千人被迫迁移。截止撰稿本轮火山活动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仍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9.
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在北美洲阿拉斯加大陆边缘形成了碰撞造山带和俯冲构造带,前人对该区域阿拉斯加俯冲带地幔转换带的研究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至阿拉斯加中南部下方的地幔转换带内部,引起地幔转换带增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幔转换带增厚是由于库拉板块残留造成的。因此,研究阿拉斯加俯冲带区域地幔转换带的精确成像对于厘清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和俯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地震联合学会(IRIS)在阿拉斯加区域布设的USArray部分固定台站接收到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采用天然地震P波接收函数与共转换点道集叠加的方法,反演得到了阿拉斯加山脉和育空高原410 km、660 km间断面和地幔转换带的厚度结构。结果表明: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至地幔转换带内部,使得410 km间断面在阿拉斯加山脉东部和育空高原与阿拉斯加山脉交界处的弧形区域出现了抬升现象,抬升幅度为0~20 km,进而导致在该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地幔转换带增厚的现象,验证了第一种观点。另外,该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显示,660 km间断面在阿拉斯加山脉东部以及阿拉斯加山脉与育空高原交界的东部出现下沉现象,故此推测阿拉斯加中南部部分区...  相似文献   
30.
观测系统设计在地震勘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佳观测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资料品质,还能够降低采集成本。通过对海洋垂直缆(vertical cable,VC)进行正演模拟我们发现,随着偏移距的增大,同相轴会出现交叉、合并现象,地层顺序也会发生变化。我们针对单VC和多VC的特点,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观测系统。然后对所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评价与优化,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采用增加激发点密度的方法对面元覆盖次数的改善效果要好于采用增加激发面积的方法对面元覆盖次数的改善效果;当目标层存在倾角时,通过在构造走向上增加激发线条数,同时在下倾方向上增加激发线长度可以补偿照明损失;当目标层为背斜或向斜时,通过增大最大环半径来增加背斜和向斜照明范围的方法奏效甚微;当激发面积和接收面积相等时,通过同时增大激发面积和接收面积来提高中心区域面元覆盖次数的方法行不通,而当激发面积大于接收面积时则该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