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41.
秦岭南部的勉略碰撞带,被认为是中朝与扬子两个古陆之间的缝合带,主要由泥盆纪和石炭纪的陆缘堆积物,包括活动与被动陆缘堆积物和时代不确定的古洋岩石圈残片等构成。近年来,在该带的硅质岩中发现了晚泥盆世的牙形石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虫化石,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该带前身为古生代的洋盆。已有地质资料表明,区域上发育的古生代和三叠纪海相陆缘岩系的强烈构造变形,都发生在三叠纪期间。  相似文献   
242.
在阿拉善地块东缘发现新生代中新世挤压构造,形成近SN或NE-SW走向的逆冲断层及卷入新生代地层的褶皱.其形成背景关系到阿拉善地块新生代的变形特征以及与青藏高原扩展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讨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挤压构造是否受青藏高原扩展控制,为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的研究提供资料,通过详细地质填图、区域地质调查与对比方法,确定了这些挤压构造的几何样式以及运动学特征,结合断层滑动矢量,恢复出变形时的古应力场.室内外的分析表明,形成这些挤压构造的最大主应力方位为NW-SE或近EW向,结合盆地地震反射资料、卷入构造的地层,推测变形的时代是中新世中晚期.这期变形的动力可能是阿拉善地块受到青藏高原北缘的挤压向东运动所致.同时在阿拉善地块向东运动的过程中,其内部发育的早期东西向构造带发生右行走滑,和阿拉善东缘的挤压构造一同调节地块的变形.晚中新世之后,高原东北缘最大主应力方位发生顺时针旋转,阿拉善东缘挤压构造被后期构造叠加.   相似文献   
243.
内蒙古狼山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复杂,主要发育有南北、东西、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断裂构造.从南北向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性质、构造应力场特征入手进行研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运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求出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位,进而对本区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研究区发育的近南北向断裂至少受到过两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第一期是在晚二叠世,由于华北克拉通向北、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活动而形成碰撞拼贴运动所产生的近南北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此时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σ1为北偏东10°左右,向北倾伏,倾伏角为15°~20°.在这一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狼山地区发育了一套破裂系统,它们分别表现为近东西走向的挤压构造带和逆断层、近北东走向的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层、近北西走向的以右行为主的走滑断层以及近南北走向的张性断层.这些早期的断裂系统也制约着该区域后来的构造活动,第二期构造应力场是侏罗纪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而产生的.此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σ1为北西-南东向,倾伏向为150°左右,倾伏角为10°~20°.第二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使早期南北向断裂由原来的张性破裂面转为左行走滑,早期东西向断裂转为右行走滑,早期北东向左行滑动面转为压性面和褶皱轴方向,而早期的北西向破裂面则转为张性破裂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