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341篇
海洋学   20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36年   6篇
  193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陈龙  张静  刘维慧  李春  元光 《海洋与湖沼》2014,45(3):462-467
本文研究了强酸(体积比为3︰1的硫酸与硝酸)氧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对水中钠离子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温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钠离子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对钠离子的吸附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但是在钠离子浓度较高时多壁碳纳米管的吸附特性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在温度为274K条件下,多壁碳纳米管对钠离子的吸附能约为-5.53KJ/mol即-57.3meV;化学反应焓变约为-9.31KJ/mol,表明混酸氧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对钠离子的吸附过程基本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82.
分析了常规复合片钻头钻遇弹塑性致密泥岩钻进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适用于该种地层的新型尖齿PDC钻头。通过对PDC切削齿几何结构的改进、切削结构和水力结构的优化设计而研制的新型钻头,在现场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钻进效果。平均寿命高达300 m,平均钻进时效3~4 m,解决了弹塑性致密泥岩钻进效率低的难题,为类似地层的钻探施工提供了一种高效实用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83.
文章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水文分析模型,通过DEM数据,结合山地综合分类模型,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对山地进行定量化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以负地形洼地贡献区域作为山地相对高程的起算面,完全摆脱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解决了一直以来难以确定山地相对高度起算范围的难题;以负地形洼地深度作为山地相对高程是正确可行的,且能快速获取山地的相对高程;以山地表面积代替投影面积计算山地率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84.
85.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海温的耦合模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OAA_ERSST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借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西北太平洋的耦合关系.奇异值分解(SVD)和相关分析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夏季海表温度(以下简称"海温")密切相关,而与其他海区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主要反映年代际变化;夏季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V-EOF)分析结果证明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东亚-太平洋地区上空850hPa风场、西北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模态,这种耦合模态反映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偏多时,东亚-太平洋上空自南向北有异常的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波列(即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或P-J波列),东亚夏季风偏弱、北界位置偏南.依赖季节的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SRMV-EOF)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的耦合模态与前期ENSO密切相关:前一年秋季,赤道东太平洋开始出现ENSO信号,冬季发展成熟,同时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上空有一个反气旋形成;春季,ENSO开始减弱,西北太平洋出现暖海温异常,反气旋发展;夏季,ENSO信号消失,西北太平洋异常暖海温范围扩大,反气旋发展很强,同时在东亚-太平洋上空出现P-J波列,华南上空的西南风与来自北方的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合,造成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86.
民勤沙生植物园引种工作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志海 《中国沙漠》1991,11(2):46-54
位于荒漠地带的民勤沙生植物园的任务是为西北广大沙区的治理,搜集干旱区植物种,经引种驯化成为优良固沙植物。十多年共引种29科75属147种,大部分能适应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引自我国东部与西部沙区的植物,物候期,水分要求均有一定差异。其中:适于大面积种植的固沙植物有13种;生长良好,适应性强的有43种;不宜用作固沙植物,但有观赏价值33种;有较高经济价值的34种;表现不正常的有12种。  相似文献   
87.
中昆仑山北坡黄土主要分布于和田至于田一带中山区,过去限于条件多为路线考察,并认为是亚砂土堆积.笔者对此经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初步认为中昆仑山北坡黄土堆积以粗粉砂(0.05-0.01mm)和极细砂(0.1-0.05mm)为主,物质来源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沙丘,其形成环境较为干旱,风力对黄土形成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8.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水区发展,迫切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块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块体运动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本文阐述了东海陆坡块体运动地形分析方法以及多种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直观的海底地貌形态特征,地层剖面仪系统能探测海底以下沉积物性质和结构的变化.GIS、Fledermaus、Delph等软件系统可以定量分析海底微地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9.
北极河流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新的北极径流资料(R-arcticNET V3.0和Arctic RIMS),对进入北冰洋的4条主要河流的季节及年代际变化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入海径流在4-6月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气温达到融点后积雪融化造成的,降水的作用次之。总的来说,欧亚区域在过去的70年里入海径流量是增加的,而北美区域在近30年里入海径流量是减小的,但注入北冰洋的径流总量是增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入海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在不同季节增减趋势显著不同,夏季和秋季径流量减小,而其他两个季节径流量增大。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入海径流变化的一些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指数)与欧亚(北美)区域的冬、春季径流量存在正相关。春季气温与春季径流量呈正相关,而与夏季径流量呈负相关。降水与径流量基本上为同步正相关。春季积雪覆盖面积与春季径流量为负相关,而与夏季径流量为正相关,夏季积雪覆盖面积与夏季的径流量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90.
Based on the field data acquired in the program of fast ice observation off Zhongshan Station, Prydz Bay, East Antarctica during the austral summer 2005/ 2006, physical properties evolution of fast ice during the ice ablation season is analyzed in detai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maximum ice thickness in 2005 occurred in later November, and then ice started to reek, and the ablation duration was 62 days; sea water under the ice became warmer synchronously; corresponding to the warming sea ice temperature, a "relative cold mid-layer" appeared in sea ice; the fast ice marginal line recoiled back to the shore observably, and the recoil distance was 20.9 km from 18 December 2005 through 14 January 2006.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sea ice thickness survey along the investigation course of MV Xuelong on December 18 of 2005, the 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paten in the marginal ice zone have been described : sea ice thickness increased, but the diversity of floe ice thick-ness decreased from open water to fast ice zone distinc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