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模糊聚类、神经网络等常用测井岩性识别方法,提出应用信息粒(InformationGranulation)技术建立测井数据到岩性知识的映射模型。并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的测井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了这种岩性解释方法的应用过程及其所取得的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The main aim of this work is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inerals by obtaining a shallow velocity structure around the Karatungk(喀拉通克) region.Data were acquired in 2009 by a denser array in deploying a transportable seismometer with 4.5 Hz vertical geophone.All the P-wave arrival times are picked automatically with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nd then checked man-machine interactively by short-receiver geometry.The database for local active-source tomographic in-version involves 4 241 P-wave arrival ...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下地壳热变形和管道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采  侯遵泽  徐义贤  颜萍 《地质论评》2017,63(5):1141-1152
本文应用地球三维成像方法和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来说明青藏高原下地壳管道流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根据区域重力资料提取的地壳三维密度成像的信息,进一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壳低密度扰动带反映的地质构造。应用地壳三维密度图像,分析了青藏高原下地壳为什么会形成管道流的原因,圈定了下地壳管道流所在位置。通过连续介质物理学的理论分析了热变形带如何引起下地壳管道流的机制,给出通过密度扰动计算了下地壳热应变率的方程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下地壳管道流的热应变幅度大约为15.5mm~3/a。按照方程式和下地壳的密度扰动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下地壳热应变幅度分布图。图中正热应变幅度代表热膨胀,负热应变幅度代表冷收缩;下地壳管道流随应变率从高向低流动。下地壳岩石热应变率最高处指示下地壳管道流的源头,位于喀拉昆仑断裂东侧与雅鲁藏布至班公—怒江缝合带的连接区段,和雅鲁藏布缝合带北侧的拉孜—林芝段。从喀拉昆仑断裂东侧源头的下地壳管道流主要流向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从雅鲁藏布缝合带北侧源头的下地壳管道流主要流向北东到理塘—雅江和滇北地区,然后又分为南北两个方向分流。下地壳管道流位置或可向上挤出到中地壳,引起青藏高原重力不均衡和山脉隆升。同时,三维密度成像的结果支持下地壳流牙膏式向上挤出的蠕动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下地壳高导层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地电磁测量结果揭示中下地壳较普遍存在高导层。迄今对高导层的成因解释已有多种假说。本文总结了这一领域近十几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对可能的高导机制,特别是含水流体假说、粒间相互连通的碳薄膜假说及剪切带说等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不存在全球性的普遍适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三维地质填图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开拓性工作,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循.对于地球物理和钻探资料相对有限的复杂造山带成矿带地区,区域性的三维地质结构的揭示更具挑战性.结合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三维地质填图实践,提出造山带基岩三维地质填图的基本思路,对具有一定幅面一定比例尺的区域三维地质填图与建模的方法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针对造山带区域的“基于地表地质调查剖面网络基础上的地质-地球物理-钻孔联合约束的三维地质调查方法体系”,探索实践“基于地表地质调查剖面网络基础上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强调建模的数据基础来自地表基础地质调查的系统路线剖面和实测剖面,即以地表实测地质路线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和钻探资料向下合理延拓,从而实现“区域三维地质填图”概念上的三维地质结构的数字表达.   相似文献   
16.
余翔宇  徐义贤 《地球科学》2015,40(3):419-424
地质采样信息不足是制约深部三维地质建模的重要因素, 深部物性探测数据由于其易于获取而能够有效形成可视化模型.结合这一特点, 在地质调查项目工作中探索出了一种基于物性探测数据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它首先利用岩石样品物性测量实验数据提取出物性参数及其对应地质属性的映射关系, 然后将不同地球物理方法所获取到的物性数据进行综合建模并解释, 最后将解释后的可视化模型转换为地质三维模型.实践证明, 该方法能够针对性地解决项目中的一些深部地质三维建模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电法在沪蓉高速公路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论述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例介绍了高密度电法的在沪蓉高速公路上的应用 ,并提出了一些高密度电法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电磁学研究热点中与电磁脉冲有关的瞬变电磁场(TEMF)、Maxwell方程组的瞬态解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对各界瞩目的电磁导弹(EMM)问题做了较详细评述,对TEMF的求解方法做了简要总结,并着重介绍了一种适于任意媒质,高维情况下的广义时域有限差分算法(GFDTD);通过引入手征媒质中电磁场的本构方程,证明了电磁波在地中传播时,源电极化和源磁极化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这种耦合作用的结果总是程度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海洋可控源电磁的地形响应模拟精度,探讨了三维交错网格剖分有限体积法求解频率域电磁场解的数值方法.在似稳场近似条件下,推导了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低频电磁场控制方程的离散表达式.通过对离散表达式的分析比较表明,有限体积法较之有限差分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同时也具有与有限差分相当的计算效率.对含地形界面网格单元电导率采用加权平均处理,通过与二维有限元程序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有限体积法对地形变化的模拟精度.应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一个三维带地形储层模型的可控源电磁响应,分析表明地形变化对电场分量影响明显,磁场分量对地形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地球物理方法(重力、地震、电法等)是地质调查及填图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二维地质填图,三维地质填图/建模更迫切地需要借助地球物理数据来获取大量与深度有关的地质信息,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球物理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填图方法。首先,将不同地球物理手段所获取到的数据格网进行可视化建模综合;然后,在有限的地质采样约束下进行解释并直接映射为地质三维模型。实践证明,该方法自动化程度较高,并能在地质调查工作中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地球物理资料较丰富而地质采样相对匮乏的三维地质填图问题。此外,它也可应用于传统三维地质填图工作中,以极大地提高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