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特征、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对区域1996年、2006年、2016年3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进行解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对大西安1996 年以来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 大西安近20 a来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林业用地面积总体减少,草地小幅增加,水域略有萎缩,各地类间相互转换频繁。(2)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较高且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均衡。(3) 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建设用地、耕地、林业用地重心转移的速度呈现出先快后慢的阶段性特征。(4) 综合相关文献,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政策因素。论文从时空变化角度首次提出大西安地区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该结果可为大西安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优化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2.
Due to its unique geological location, the Bering Sea is an ideal place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exchange and ecosystem connectivity of the Pacific Ocean–Arctic Ocean and subarctic–Arctic region. Based on a number of summer surveys(July to September, 2010, 2012 and 2014),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are exhibi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Bering Sea(53°59′–64°36′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dominated by northern cold-water species and immigrant eurythermic species, and the communities assumed a dispersed and patchy distribution pattern. Polychaetes(Scoloplos armiger), crustaceans(Ceradocus capensis) and sea urchins(Echinarachnius parma)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shallow shelves; the sea star(Ctenodiscus crispatus) and the brittle star(Ophiura sarsii)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whereas small polychaetes(Prionospio malmgreni) dominated the basin area. Sediment type, water depth, and currents wer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Compared with other seas, the shallow areas of the Bering Sea showed an extremely high-standing biomass. In particular, the northern shelf area(north of St. Lawrence Islands and west of 170°W),which i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Anadyr Water, is an undersea oasis. In contrast, a deficiency in the downward transpor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has resulted in a desert-like seabed in the basin area. By comparing our results to previous studies, we found that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of the Bering Sea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hanges in recent decades,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abundance and an increase in biomass.In addition, populations of amphipods and bivalves in the northern shelves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have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other species. These change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seasonal ice melting,changes in organic carbon input, and global warming, indicating that large-scale ecosystem changes have been occurring in the Bering Sea.  相似文献   
83.
84.
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敏感地带,敏感性强,稳定性差,在当前人类活动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各种动力耦舍的作用下,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对目前我国海岛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脆弱性包括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并提出可行的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的对策,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5.
川西低渗高压气藏具有多层系的特点,层间距离一般在十至百米左右。为了提高气井产量与开采经济效益,鉴于气井加砂压裂后压井会严重伤害储层,影响压裂效果,采用压裂管柱直接作为生产管柱,研究形成了以FCY211及Y241封隔器不同组合的两层不动管柱分层压裂工艺。同时,在成熟的两层分压工艺基础上,结合投球选压工艺,研究形成了以“工具分层+投球选压”不动管柱三层分层的压裂工艺。现场应用实践表明,分层压裂极大地增加了单井的产能,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对类似气藏的多层压裂与开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6.
在全球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成为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高度集中、人地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人工环境下“第二自然格局”的形成以及剧烈的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使得城市自然地理学在城市复杂系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缘起、学科发展的综合分析,从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以及前沿发展领域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丰富和深化城市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并进一步推动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未来,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开展:①关注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学科理论体系;②发展多学科的交叉视角,深化城市地表系统多要素变化研究;③聚焦城市自然—人文复杂系统,揭示自然和人文多要素间耦合机理及驱动机制;④拓宽城市服务应用领域的研究,提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目标决策。  相似文献   
87.
关于林克浑浊因子TL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炳忠  刘庚山 《气象》1991,17(4):18-21
  相似文献   
88.
胶东金的成矿作用是在以前寒武纪绿岩带为初始矿源层背景上演化的。与各时代地质热事件相匹配的成矿作用形成了区域两大内生成因系列热液金矿——元古宙变生热液金矿及中生代大气降水热液金矿。成矿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δD、δ~(18)O演化规律及成矿流体化学组分一方面揭示了这两种矿床成因的差异,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它们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89.
一、问题提出历史上,常因降水关键时段(旬)分布不均,形成旱涝灾害。例如1988年抚顺市7—8月总雨量正常,为400毫米,但7月末到8月上旬无雨,致使全区55万亩粮田受旱,粮食减产30%。所以预报旬降水量的异常情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已完成勘探工作的吐鲁—驼马滩盆地和公婆泉盆地的资料分析研究,结合岩石学特征,对沉积旋回、沉积环境分析,认为下白垩统含煤沉积盆地是在印支运动及其以前发生的历次运动形成的复杂结晶基底上形成的内陆型沉积盆地,以NE向和NW向构造为主。含煤地层为下白垩统老树窝群下岩组,为一套内陆河流—沼泽碎屑岩含煤建造,旋回结构较为明显,属河流相序含煤建造的旋回结构。煤层多,厚度变化较大,煤层结构为较复杂含煤系数在5%~10%之间,煤质以褐煤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