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4篇
  免费   960篇
  国内免费   1201篇
测绘学   740篇
大气科学   982篇
地球物理   525篇
地质学   2923篇
海洋学   897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426篇
自然地理   47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0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12篇
  195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目的:优选酶解法辅助提取布渣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法,分别考察酶种类、酶用量、pH值、酶解时间及乙醇浓度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1∶1)用量1%,乙醇浓度60%,酶解1h,总黄酮提取率为20.90%,较未经酶解法提高了4.85%。结论:优选的工艺简单高效,为布渣叶总黄酮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12.
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的土地利用数据网格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不同区域和年份的数据,统一分析比对口径尤为重要,同时也应反映出相互之间的差异。本文以宜兴市2009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数据源,首先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提取用地类型中的3大类,通过不同大小的单元划分尝试和结果分析,发现适用于该数据的网格尺度大小;然后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分级范围划定,对宜兴市三类用地类型的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宜兴市用地情况;最后通过选用合适的空间尺度和分级范围划定方法,进而构建一个兼具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土地利用数据网格化方法,为自然资源部门统筹管理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13.
正近年来,安阳市文峰区国土资源局扛牢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构建和执行廉政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三位一体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践行了教育、监督、制度"全覆盖"工作思路,构筑起"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立体防线,营造了人心思齐、干事创业、干净担当的政治生态,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914.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区,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为了分析地表水系对成武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影响,该文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专家意见,提取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DEM地表水文分析提取河流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河流网络等,根据流量选取了河网。以河流为中心向两侧作缓冲区,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不同距离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在相同的缓冲区域内土地利用特征和变化,总结土地结构变化规律,结合100m,200m,300m,400m,500m,750m,1000m不同的缓冲区;通过对比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距离缓冲区的时空变化,从而分析水系因子对不同土地类型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距离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不同,随着缓冲区范围的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特点,水系因子对成武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程度不同,水系因素对成武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15.
目的:优选复方莪术散颗粒的最佳提取与颗粒制备工艺,为该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复方莪术散进行提取,以淫羊藿苷的含量和收率综合评价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醇的用量、提取的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考察,优选复方莪术散的醇提取工艺,再以浸膏为原料,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稀释剂(可溶性淀粉)的比例及粘合剂(乙醇)的浓度和干燥温度,制备复方莪术散颗粒。结果:复方莪术散提取最佳工艺为A2B22C11D1,即处方药材加60%浓度的10倍剂量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1.5h为最优。最佳制备工艺为A3B2C2,即干浸膏∶淀粉的比例为1∶2.5,并以90%乙醇为湿润剂,采用湿法制粒的方法,干燥温度为60℃,所制得颗粒剂经检查符合相关要求。结论:本试验所得复方莪术散颗粒剂的提取与制备工艺合理、可行,为该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16.
为解析肌球蛋白重链(MyHC)基因在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生长发育过程中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黄条鰤MyHC基因全长cDNA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对MyHC在黄条鰤不同组织、胚胎发育过程以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条鰤MyHC基因全长为6143bp,开放阅读框为5811bp,编码了1936个氨基酸,由3个保守结构域组成即MYSc-classⅡ、Myosin taill和SH3;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黄条鰤MyHC与高体鰤进化关系最近。qRT-PCR分析发现黄条鰤MyHC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黄条鰤胚胎发育的进行,MyHC在16细胞期之前表达量较高,在胚体下包2/3时期表达量显著升高,且在孵化期达到峰值(P0.05:);在仔稚幼鱼发育阶段,MyHC在孵化后20d后表达量显著升高,30d表达水平达到峰值(P0.05),随后的35d到40d表达水平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趋势,黄条鰤MyHC表达具有发育阶段表达的特异性。MyHC表达特征揭示其参与了调控黄条鰤的早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17.
皖南竹溪岭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古陆东缘,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针对花岗闪长岩开展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64.67%~67.33%,Al_2O_3为15.26%~16.26%,MgO为1.09%~1.37%、K_2O/Na_2O值高于1.1,A/CNK值为1.00~1.04,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富集Rb、K等元素,亏损Nb、Ta、Zr和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含量为(90.40~166.94)×10~(-6),LREE/HREE值为7.15~15.16,(La/Yb)_N值为11.60~37.32,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根据全岩锆石饱和温度计和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测算花岗闪长岩成岩温度为720℃~780℃,成岩压力为73~169 MPa,侵位深度为2.75~6.39 km,成岩时氧逸度为-17.52~-10.09。综上所述,竹溪岭花岗闪长岩属于Ⅰ型花岗岩,形成于中—高温、富水、较高氧逸度的环境下,其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撕裂而形成的近EW向板片窗有关。  相似文献   
918.
根据2018?2019年春季两个航次在舟山近海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结果,对舟山近海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类群组成、优势种数量)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研究了两年春季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差异、优势种变化的原因,初步探讨了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根据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的聚类分析,将该区域分为3个水团:杭州湾内水团(I区)、舟山本岛上升流水团II区)、舟山近海水团(III区)。不同水团对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影响显著,引起2018年和2019年春季3个水团区差异的主要贡献种(贡献率>10%)均为中华哲水蚤,同一水团两年间年际差异的贡献种如下:I区为捷氏歪水蚤(56.91%)和真刺唇角水蚤(12.34%);II区为中华哲水蚤(72.64%)、五角水母(13.35%);III区为中华哲水蚤(41.93%)、夜光虫(22.94%)。CCA分析表明,第1 CCA轴(CCA1)和第2 CCA轴(CCA2)共解释了两年春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累计方差的46.14%和物种?环境累计方差的97.82%。CCA1主要反映了空间(近海水团和湾内水团)的差异。CCA2主要反映了2018年和2019年站位的年际差异。盐度是影响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而温度、叶绿素a浓度是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19.
汾河二库地区地质遗迹丰富,且级别较高经调查共发现了7处地质遗迹,均为地貌景观大类,分属于水体地貌、构造地貌、岩土体地貌三类,其中,国家级地质遗迹3处,省级1处,省级以下3处太原汾河蛇曲地貌呈东西向展布,轮廓酷似腾飞的巨龙,其余6处地质遗迹分布于汾河蛇曲周边,共同构成了一条地质遗迹丰富、风景秀丽的景观带,是太原地区开展地学旅游最理想的场所。  相似文献   
920.
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是可养殖的少数植食性海水鱼之一。为进一步了解黄斑蓝子鱼的消化生理特征,以及将海藻更科学地应用于配合饲料中,本研究采用不同类型饵料:冰鲜杂鱼(Raw fish,RF)、配方饲料(Formulated diet,FD)、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EP)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GL)饲喂黄斑篮子鱼8周,分析鱼内脏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RF组和FD组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EP组和GL组鱼的肠长比(Relative intestine length,RIL),都显著高于其他组。此外,分析不同处理组鱼的肝和前肠组织形态结构,发现RF组肝细胞核被脂滴挤到细胞边缘,两海藻组前肠黏膜的皱褶程度最高。养殖前三周,鱼的消化酶活性变化波动明显,而之后消化酶活性趋于平稳。消化道的蛋白酶,脂肪酶和α-淀粉酶的水平分别随着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海藻饵料显著降低了黄斑篮子鱼的胃蛋白酶活性,但是提高了机体RIL和前肠黏膜的皱褶程度以弥补其对胃蛋白酶的负面影响。以上结果表明黄斑蓝子鱼的消化系统可较好地适应不同类型的饵料,其适应时间大约为三周。因此,本研究结果也暗示黄斑蓝子鱼也具有一些杂食性鱼类的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