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杨胜天  朱启疆 《地理学报》2000,55(4):459-466
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在分析贵族典型喀斯特环境主要因子关系的基础上,确定用土地覆盖、植被状况和土壤属性反映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过程,应用和地面观测方法对研究区土地覆盖、植被覆盖、生物生产量、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研究区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规律及其相应的速率。  相似文献   
22.
城市绿地水热通量的遥感反演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评估北京绿色奥运城市绿地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根据北京城市下垫面状况改进了SE-BAL模型地表比辐射率、地表温度参数,应用模型对北京TM遥感图像反演了城市绿地水热通量,并用涡度相关系统地面同步观测数据进行验证,模型反演值与地面观测值基本相符。秋季植被覆盖下垫面显热约为建筑区的78%,为裸土的60%;而潜热约为建筑区的1.24倍,为裸土的1.55倍;林地显热约为草地的97%,潜热为草地的1.12倍。显热随植被覆盖度Pv的增加而降低,而潜热随Pv的增加而增加;在低植被覆盖度(Pv0.6)区域,提高Pv对降低显热、增加潜热的效果比高植被覆盖度(Pv0.6)区域要显著。  相似文献   
23.
长白山森林植被NPP主要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是准确估计NPP的需要。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敏感性矩阵,对北部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模型的三个主要输入因子——叶面积指数、温度和降水量,分别分析了各单一因子对森林植被NPP的敏感性,并建立敏感性分析矩阵。分析结果表明,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NPP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 ,与温度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无明显相关关系。同时,还统计了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NPP对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得出了针叶林对环境的适应性最强、生长最稳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24.
地物二向性反射几何光学模型和观测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地物的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BRDF)及共数学模型,讨论了BRDF的某种特定子集与地物结构的某些重要特征之间的关系,即地物结构的方向描述BRDF的方向谱,作者选择并定义了信息量最为丰富的两个子集。即主平面子集和主锥面子集。还介绍了观测上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5.
高光谱与多角度数据联合进行混合像元分解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混合像元问题是定量遥感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混合像元问题归结为类内与类间像元混合两类,并对类内混合像元分解问题加以研究。混合像元分解的关键在于确定组分光谱,确定组分光谱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数方法基于以下假定,即从图像本身可以找到纯组分光谱,然而这一假定对于类内混合像元分解问题来说很难成立。提出采用高光谱与多角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几何光学模型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类内混合像元分解。即首先利用多角度数据反演几何光学交互遮蔽(GOMS)模型获得组分光谱,再对高光谱数据进行组分光谱分解。由于该方法直接从混合光谱产生的机理出发,因而更容易获得真正的亚像元信息。为减小反演误差,反演过程中采用改进的多阶段的反演策略,并充分利用多角度图像本身提供的先验信息。用BORE—AS试验获取的高光谱与多角度数据所作的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分解结果。  相似文献   
26.
随着植被定量遥感真实结构模型的出现,植被结构的可视化研究成为植被定量遥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植被可视化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面向对象的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用于植被真实结构的构造。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对象组合的方式建立几何和逻辑关系,成功的实现了植被结构的表述。  相似文献   
27.
一、1988年地理学、土壤学基金 项目特点 1988年共收到基金申请项目247项。涉及全国98个单位。申请总金额1845.94万元,平均申请强度7.44万元,青年基金20项,申请金额83.47万元,申请强度3.97万元/项,还有高技术一项,总计269项。其中涌现出一批很好的项目,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与鼓励。它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8.
坡度和起伏度是地形描述中最常用的参数,它们能快速、直观地反映地势起伏特征;坡度是划分平原和非平原的重要依据之一,地势起伏度可进一步划分台地、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和大起伏山地等类型,基本地貌类型就是由海拔和起伏度两个指标确定的形态类型,它是遥感解译划分更详细地貌类型的基础。本研究以福建省1∶25万和1∶10万的DEM为实验数据,计算坡度划分平原和山地大区,其临界坡度值约为3°;利用ArcG IS空间分析中栅格窗口递增方法,对应不同尺度的DEM,计算地势起伏度,确定研究区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4.41km2,得出中国低山丘陵区计算基本地貌形态类型的最佳尺度DEM为1∶25万比例尺,而1∶10万比例尺DEM适用于没有连绵起伏的更小范围的低山丘陵区;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得出不同尺度DEM计算地势起伏度与最佳格网单元之间的函数关系。该研究对提取我国低山丘陵区基本地貌形态类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9.
论喀斯特环境中土壤退化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杨胜天  朱启疆 《中国岩溶》1999,18(2):169-175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在我国有较广的分布,在滇、黔、桂三省区分布特别集中,是制约我国西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以往虽然已开展了一些有关喀斯特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在土壤退化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本文论述了喀斯特环境中土壤退化的研究现状、土壤退化的严重性及其特点、土壤退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喀斯特环境土壤退化的时空动态模拟研究方法和关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孙睿  朱启疆 《遥感学报》2001,5(1):58-61
在假定气温平均升高1.5℃,降水平均增加5%,地表植被分布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和1992年12个月的1km AVHRR-NDV1资料及地面气候资料对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华南沿海NPP略在下降外,中国大部分地区NPP将有所增加,平均增加6.2%。其中从相对增加量来说,青藏高原NPP的增加幅度最大;而从绝对增加量来说,森林植被的增加量最大,荒漠地区NPP的增加量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