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51.
山东莱州浅滩的沉积动态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野外观测和历史地貌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研究了现代莱州浅滩的地貌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对浅滩地貌冲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其特有的沉积动力过程控制,莱州浅滩不断淤高并向东北迁移、西北延伸。1958年以来由于修建水库、码头和海底采沙等人类活动导致泥沙亏损,浅滩在继续向东北迁移、西北延伸的同时,总体上处于侵蚀、解体状态,在中部和近岸部分之间、近岸部分和刁龙嘴海岸之间先后形成了贯通的潮流槽,不同地貌部位冲淤状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2.
针对莱州湾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根据莱州湾沉积环境演化的渴湖化趋势,提出修建以黄河口沙嘴——刁龙嘴跨海大桥(堤)为核心的莱州湾跨海通道,其一期工程是在莱州浅滩基础上修建人工半岛。同时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投资、技术可行性、负面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3.
本文介绍了一种应用频率漂称法的电磁波衰减析成像方法,作者已经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处理地质雷达(GPR)的观测资料。对于大多数天然介质而言,电磁波的衰减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增强。因而,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的振幅谱中心频率将发生向低频方向的漂移。这种下移正比于衰减系数沿射线路径的积分,我们就是利用这种关系来重建衰减的空间分布图像。只要电磁波信号的频带足够宽以及能够引起高频部分明显损耗耗的衰减足够强,这种方法就可  相似文献   
154.
本文针对连云港港区特殊的地理地形和西连岛的地理位置关系,研究了两地之间风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发现了港区内风受地形影响显著,无论风向,或者风速在各方位上分布和季节上分布都比西连岛风复杂,不均匀;两站风速之间对应关系不明显,而风向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港区风在地形作用下产生非线性效应,其结果跟西连岛风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为港区风研究工作开了先河,同时加强了对港区风特点的把握,有利于风灾的防范和风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底部稳定存在一套凝灰岩夹层,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层.本文对盆地西南部罗36井和庄211井长7底部的凝灰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分析,分别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41.3±2.4)和(239.7±1.7)Ma.结合凝灰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U/Th元素比值,认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其年龄代表延长组长7底部凝灰岩的沉积年龄介于239.7~241.3 Ma.这一测年结果充分说明延长组底部存在中三叠世地层.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议将长10~长8油层组单独划分出来,仍用铜川组命名,而将长7~长1段严格限制在狭义晚三叠世延长组范围之内.通过探讨分析认为,延长组长7油层组底部的凝灰岩是印支早期秦岭主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这期构造运动促使延长组沉积期湖盆古地貌和沉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为后期延长组沉积期湖盆的成烃、成藏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56.
重庆都市区地域结构问题及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都市区位于三峡水库的库尾区,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区的地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已影响到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详细地探讨了都市区地域结构的变化特点,揭示了地域结构演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城市功能区混杂、人居环境拥挤、热岛效应突出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用地结构、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8个方面提出了都市区地域结构优化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7.
不同高度潜堤减淤效果水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堤高程是淤泥质海岸潜堤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确定潜堤高程,首先根据已建潜堤工程的经验分析得出潜堤减淤的主要机理,即主要是阻挡了浮泥或底部高含沙水体直接进入航道和缩短了含沙水体进入航道的时间,进而在长水槽中开展了一系列比对实验,主要研究不同堤顶高程时的水流紊动、堤前浮泥起动、浮泥层厚度变化、堤后航道泥沙落淤情况等,并以此作为比选堤顶高度的基本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当相对高度即潜堤高度与堤前水深之比为0.2~0.5时,便有较好的减淤效果。  相似文献   
158.
根据2014年8月(夏季)、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1月(冬季)和2015年5月(春季)对连云港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68属155种(含变种、变型),主要由硅藻(115种)和甲藻(30种)组成.冬季细胞丰度(230.13×10~4cells/m~3)显著高于春(24.67×10~4cells/m~3)、夏(119.78×104cells/m~3)、秋(90.25×10~4cells/m~3)三季,优势种主要有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和微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imus)等.浮游植物群落参数(种类数、细胞丰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Pielou均匀度等指数)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 H值、DO、COD和营养盐)均存在季节显著差异.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也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季节差异显著.冗余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营养盐、悬浮物、盐度和COD.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由硅藻占主要优势演替为硅藻和甲藻联合占优势.营养盐结构已有较大变化: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20世纪80年代的1.30μmol/dm~3升至2014~2015年的24.58μmol/dm~3;磷酸盐浓度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0.19μmol/dm~3升至2014~2015年的0.48μmol/dm~3;N/P由8.3升高至91.9.  相似文献   
159.
<正> 格尔木—聂拉木断面纵贯青藏高原中部,它与区域构造线直交,穿越了该区主要地质构造单元。格尔木—聂拉木岩石圈断面图是作者参加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与地壳上地幔的形成和演化》合作研究项目及多年来在青藏高原开展专题研究工作的成果,是在吸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编制而成的。现以图为例简述其高原岩石圈特征。  相似文献   
160.
Th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onditions before the onset of EP El Ni?o and CP El Ni?o in nearly 30 year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850 hPa wind, 20℃ isotherm dep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Wheeler and Hendon index.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he occurrence of the anomalously strong westerly winds of the EP El Ni?o is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CP El Ni?o. Its intensity is far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CP El Ni?o. Two months before the El Ni?o, the anomaly westerly winds of the EP El Ni?o have extended to the eastern Pacific region, while the westerly wind anomaly of the CP El Ni?o can only extend to the west of the dateline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El Ni?o and later stay there. Unlike the EP El Ni?o, the CP El Ni?o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easterly wind anomaly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before its onset. The thermocline depth anomaly of the EP El Ni?o can significantly move eastward and deepen. In addition, we also find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rmocline is ahe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or the EP El Ni?o. The strong MJO activity of the EP El Ni?o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is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CP El Ni?o. Measured by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zonal wind square, the intensity of MJO activity of the EP El Ni?o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P El Ni?o before the onset of El N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