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41.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地增暖挑战,世界气象组织(WMO)于2013年启动了"极地预报计划"(PPP,2013-2022年),并于2017年启动了PPP的核心行动"极地预报年"(YOPP,2017年中期至2019年中期)。本文对"极地预报计划"和"极地预报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说明了该研究项目支撑下在社会效益、检验、观测、模拟、资料同化、集合预报、可预报性和诊断、全球关联8个领域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开展的工作。同时,探讨了我国借PPP/YOPP实施契机,在极地现场观测、数值预报和信息服务方面需要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42.
用遥感图像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特征变异增强方法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提出了将彩色变换融合技术运用于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中的一种新的图像处理方法,即特征变异增强方法。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增强问题。首先对多光谱影像进行地物间的反差扩大和彩色变换处理,然后对高分辨率的影像进行纹理能量信息增强,并将它叠加到经彩色变化后的多光谱强度影像中。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多光谱信息并提高了影像清晰度和空间分辨率,最终变化区域得到了增强。本文详细介绍特征变异增强方法的全过程,阐明了每一步的关键技术,并以广州市一子区为例,验证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3.
南极固定冰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南极的局地气候变率,因此是数值模式验证的理想载体,对固定冰的观测研究结论也能用于评估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现今国际上对南极固定冰的观测和研究日渐丰富和深入,并逐渐形成了由多个国家参加的联合观测网。就海冰厚度、冰芯结构、表面辐射收支等现场测量和相机、卫星等遥感观测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南极固定冰观测的技术手段和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南极固定冰年际变化特征。对南极固定冰观测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选择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较多的北京市大兴区为试验区,通过分析印度IRS、韩国KOMPSAT-1、美国IKONOS等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获取途径、覆盖周期、卫星运行状况、监测成本估算、技术条件和设备要求,对其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测算了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主要技术参数;分析原始图像上各主要土地类型的灰度分布范围及其直方图特征,总结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融合图像变化信息的光谱特征。通过精度测算,确定了最大成图比例尺。比较利用高分辩率卫星IRS、KOMPSAT-1和SPOT与陆地卫星TM多光谱数据组合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结果(识别率、判对率、图斑边界吻合精度、可监测的最小图斑面积等),确定了不同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与TM多光谱卫星数据组合后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能力,建立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解译标志。在解决了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实用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45.
极地科学考察中海冰监测和预报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涛  杨清华  许淙 《海洋预报》2005,22(Z1):24-26
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极地海冰监测和预报研究应用领域开展工作的背景、内容和成果.从卫星遥感监测海冰的方法;卫星接收和图像处理方法;卫星微波资料的处理方法;海冰变化规律及其长期变化的理论方法和长期实时预报的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叙述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46.
许淙  杨清华  尹涛 《海洋预报》2005,22(Z1):158-160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极地考察航线气象保障工作的回顾,总结了预报中心在我国极地考察航线气象保障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47.
本文利用从南极乔治王岛地区各国考察站获取的各种气象资料,从业务需求入手,介绍了该地区的天气预报业务概况,并总结了一些重要天气现象的特征和预报技术。作者认为架设先进的卫星通讯系统,以有效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气象资源,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是南极地区天气预报业务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8.
南极长城站大风天气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南太平洋天气实况分析图,分析了长城站2005年12月~2006年11月的大风天气。分析认为:长城站的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4~10月;气旋是造成长城站大风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存在“单一气旋型”、“北高南低型”、“南高北低型”、“东高西低型”和“西高东南低型”五种大风类型,其主要风向分别是NW/SE,WSW-WNW,ENE-SE,NW-N和SW-WSW,最后给出了长城站冬、夏季节大风天气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49.
极地积雪和海冰厚度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也是船舶在冰区航行需要掌握的主要参数。2014和2015年在南极普里兹湾中山站附近布放了一种新式的温度链浮标,该浮标每天进行4次常规温度观测和1次加热升温观测,用于实时获取积雪和海冰剖面温度及厚度数据的研究。通过分析剖面温度曲线和升温曲线反映出的大气、积雪、海冰和海水4种介质的热传导特性差异,可利用人工识别的方法(人工经验法)获得大气/积雪、积雪/海冰和海冰/海水界面的位置。根据统计不同介质在升温响应和垂直温度梯度等方面的特性,找到合理阈值,可通过编写程序自动判断各界面的位置(自动程序法)。本文利用这两种方法来判断不同物质界面位置从而计算得到积雪和海冰厚度。与现场人工观测的海冰厚度相比,人工经验法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偏差分别为2.1 cm和6.4 cm(2014年)以及4.3 cm和6.5 cm(2015年),自动程序法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偏差分别为-6.8 cm和6.4 cm(2014年)以及4.5 cm和 6.6 cm(2015年);对于积雪,人工经验法与现场人工观测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5 cm和 8.5 cm,而自动程序法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偏差分别为4.7 cm和10.8 cm。自动程序法误差较人工经验法偏大,但考虑到整体冰厚和现场观测的误差,两种方法的结果均是可信的,精度是可以接受的。利用新式的温度链浮标实时获取南极普里兹湾积雪和海冰厚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0.
为满足全国边海防地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对地质信息的需求,自2011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简称航遥中心)联合全国相关地调中心与省级地质调查研究院、行业地质调查部门、高等院校和边海防地区国防建设应用与研究等24家单位,利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了东北、西北、西南和南海三沙等边海防重点地区95万km2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地质以及地质灾害等9类地质专题信息,编制了32类1:5万与1:25万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地质应用专题图件,形成了边海防地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共享数据库和应用成果,解决了边海防地区地质调查工作难点问题,创新了军民融合地质调查方式。该文围绕“全国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遥感调查”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实施的技术路线和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