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文良  孙晨阳  唐杰  栾金鹏  王枫 《地球科学》2019,44(5):1620-1646
为了解兴蒙造山带基底属性和多个构造体系演化与叠加历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基础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讨论了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演化历史.兴蒙造山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作用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也遭受了中生代构造作用的叠加与改造.兴蒙造山带主要由微陆块和其间的造山带组成.虽然传统上认为属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地质体主要已解体为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但随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地质体的相继发现,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古元古代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可以判定兴蒙造山带内微陆块应具有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且壳幔是耦合的.微陆块内部地壳增生以垂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以及次要的新太古代和古生代.相反,陆块间造山带或岛弧地体的陆壳则以侧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早期;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石炭世晚期;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又经历了裂解与再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华北克拉通北缘增生杂岩带与北方微陆块群的最终拼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中三叠世,且为剪刀式闭合.晚古生代晚期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发生以及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的持续南向俯冲,控制了大兴安岭-冀北-辽西地区的岩浆活动,蒙古-鄂霍茨克大洋的闭合发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表现为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的俯冲起始时间为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东北亚陆缘主要表现为走滑的构造属性和陆缘地体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构造就位过程,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岩浆作用的向东收缩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和俯冲板片的后撤过程,古近纪晚期日本海的打开标志着东北亚陆缘从活动陆缘已经转变为沟-弧-盆体系,并且标志着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  相似文献   
62.
南京地区飑锋近地层气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建大  陈建东 《气象科学》1999,19(2):173-178
通过对1981-1990年南京小校场观测站路现象记录和路日南京梯度测试站铁塔梯度风每10分钟记录的对比分析,获得了宝贵的273米以下近地层飑锋过境气流特征实测资料,提供了飑锋在近地层存在的部分证据,并对其在近地层的气流特征初步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3.
64.
西天山阿吾拉勒阔尔库岩基解体的岩石化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天山阿吾拉勒阔尔库岩基被解体为早石炭世赛肯都鲁序列和早二叠世阔尔库序列.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赛肯都鲁序列中SiO2质量分数平均62.81%,富CaO贫Na2O和K2O,K2O小于Na2O,属钙碱性次铝质,为壳幔混源岛弧花岗岩,与研究区的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钙碱性岛弧火山岩共同构成了岛弧火成岩组合;而阔尔库序列SiO2质量分数平均为70.99%,贫CaO而富Na2O和K2O,碱值明显高于赛肯都鲁序列,K2O大于Na2O,属碱性弱过铝质,为壳源后造山花岗岩,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大陆裂谷碱性双峰式火山岩共同构成了板内裂谷火成岩组合.岩石化学特征为这一岩基的解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5.
石家庄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石家庄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含量水平进行了研究,从2007年11月起连续收集一年的大气降尘样品,分析了As、Cd、Hg、Pb、Cr、Cu、Zn、Ni、Mo、Mn、Al2O3、K2O等12项。结果表明,与土壤背景值相比,石家庄市大气降尘中除Al2O3外的重金属含量总体明显升高。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降尘重金属元素来源进行解析,认为有3种主要来源:一是Pb、Cr、As、Hg、Mo、Cd、Mn与燃煤活动、道路交通有关;二是Ni、Cu、Zn除与燃煤活动有关外,还与工矿企业废气排放有关;三是Al2O3主要与土壤颗粒物有关(自然来源)。以Al作为参考元素计算重金属的富集因子表明,受工业活动影响的Cd、Hg、Zn具有较大的富集因子,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含量高值区与工业区域的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66.
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中碳储量的估算是当前研究全球大气碳循环和变化的基本问题。本文以河北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大量土壤数据为基础,在GIS平台中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单位土壤碳含量"概念,按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分类两种划分方式计算了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为819402498t,平均有机碳储量为13206.1t/km2。  相似文献   
67.
唐山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唐山城市土壤为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及污染特征进行评价,并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没有重金属元素出现污染状态,其中Hg、Ni、Cr、As都处于清洁状态,Pb、Zn、Cu绝大部分样点处于清洁状态,7.94%、6.35%、1.59%处于安全状态,Cd元素绝大部分样点处于清洁安全状态,只有1.59%处于警戒状态;综合污染评价土壤环境整体优良,清洁、安全土壤面积比例分别为98.41%、1.59%,没有出现警戒和污染土壤;各重金属元素中,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Hg,已达到强潜在生态危害水平,其余重金属均为轻度潜在生态危害,综合考虑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其轻微生态危害、中等生态危害、强生态危害、很强生态危害的百分比分别是73.02%、26.98%、0%、0%,整体表现为轻微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68.
河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04年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结果及其它资料,利用网格单元分别计算了1979年和2004年河北平原0~0.2m和0~1.8m的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5年间持续增长,2004年浅层和深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比1979年有了分别增加了24.25%和31.3...  相似文献   
69.
北京上海近20 a城市化过程中 土地利用变化异同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化进程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驱动力分析是当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C5决策树分类方法分别提取北京、上海1990s以来的三期遥感影像分类图,揭示两市城市用地格局变化的空间规律及其异同点。结果表明:过去的20 a来北京地区以北京市辖区为中心呈现低密度式蔓延扩张;上海城市用地呈“单中心、多卫星城”同时扩张,并且东部沿江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将研究区按扩张程度分为:高度扩张区、中度扩张区、低度扩张区。从空间上看,上海城市用地扩张比北京明显,在扩张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耕地,上海地区尤为明显。同时,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是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需要将来更多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0.
王勇  栾学科  栾天  闫鲁雁  郑琪 《海岸工程》2022,41(2):128-135
在胶州湾湾口、西侧、中心、东侧、北侧湾顶五个区域布设测站,利用2018年冬季至2020年秋季潮位、海流等监测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进行调和分析计算,并结合垂线平均流速流向、可能最大流速、水质点可能最大运移距离等计算模型,研究分析了胶州湾海流特征。结果表明,各区域潮流类型系数均小于0.5,M2分潮椭圆率绝对值均不超过0.1,接近于0,故胶州湾潮流性质为正规半日潮流,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型为主。湾口区域余流、可能最大流速、水质点可能最大运移位移均最大。不同季节余流流速和流向的差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除湾区西侧测站外,其余位置不同季节余流流向整体上有固定朝向:湾口处东偏北、中心站西偏北、东侧站南偏东、北侧湾顶站东偏北。靠近岸边的湾口、东侧和北侧湾顶站余流流向与邻近海岸垂直。在垂直方向上,各测站可能最大流速和水质点可能最大运移距离由表层至底层整体上呈减小趋势,流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