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A global two-dimensional chemistry model is developed to study long-term trends of CH_4 since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sources of CH_4,CO and NO_x are parameterized as functions of latitudeand time.With two long-term emission scenarios,long-term trends of CH_4 are simulated.The resultshave a good agreement with observation from ice cores.The modeled CH_4 increased from 760 ppbvin 1840 to 1611.9 ppbv in 1991, while the modeled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tropospheric OHdecreased from 7.17×10~5 cm~(-3)in 1840 to 5.79×10~5 cm~(-3) in 1991.The increase of atmosphericCH_4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increase of emission of CH_4 and build-up because of decrease of OHradicals that remove CH_4 from the atmosphere.The model is also used to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CH_4.Comparisons between the modelresults and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simulate both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variation of CH_4 well.  相似文献   
12.
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自1985年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自动观测仪器系统,历时十六年先后对我国四大类主要水稻产区的甲烷排放规律及其与土壤、气象条件和农业管理措施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野外观测实验,并对稻田甲烷产生、转化和输送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探讨了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实用措施,建立了估算和预测稻田甲烷排放的数值模型.在甲烷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和转化率研究方面有一系列新的发现,在稻田甲烷产生率、排放率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以充分证据改变了国际上关于全球和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的估算.在对稻田甲  相似文献   
13.
王明星 《大气科学》1980,4(1):84-88
用化学热力学方法计算了在标准气压下,不同温度的饱和水汽中双水缔合分子的浓度以及在一定水汽压条件下双水缔合分子的浓度随温度的变化。计算结果与8—13μ大气窗区水汽吸收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比较,证明双水缔合分子的吸收是8—13μ水汽连续吸收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王明星 《大气科学》1981,5(3):318-325
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地面观测的太阳光谱确定某些大气成分含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预先知道观测光谱的基线,从而可避开复杂的观测定标手续。以实验室测量资料和吸收气体的谱线资料为基础计算待定大气成分的透过率,并用当时的探空测量为基础对水汽吸收进行了订正。利用1978年10月在香河观测的太阳光谱计算了二氧化碳的混合比和垂直气柱内臭氧总含量,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王明星  朱文琴 《大气科学》1981,5(4):450-455
本文介绍了一种处理太阳光谱的新方法,并用1978年10月在香河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这种方法利用半天中多次光谱观测资料和当时的无线电探空资料把水汽连续吸收的两个吸收系数(强线远翼吸收与双水分子吸收)和气溶胶衰减系数一起计算出来。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 要:报道了北京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最新变化情况,采用1993—2002年北京主要温室气体周平均浓度的数据,用时间序列分解的方法对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造成北京主要温室气体季节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发现北京大气CH4的季节变化范围在-49.2×10- 9~ 55.7×10- 9(V/V)之间,并呈现出双峰模态;北京大气CO2浓度的季节变化范围在-26.4×10- 6~ 34.0×10- 6(V/V)之间;北京大气 N 2 O浓度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华东稻麦轮作农田CH4、N2O和NO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同步自动观测系统对华东稻麦轮作农田的CH4、N2O和NO排放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分析了这3种气体排放的季节特征及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华东稻麦轮作农田的CH4、N2O和NO排放具有完全不同的季节变化形式。CH4的排放发生在水稻生长期,其他阶段排放不明显,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整个轮作周期内CH4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N2O排放具有"冬季无,水田少,旱地多"的季节变化特点,尤其以旱地阶段的排放为主,土壤水分状况和温度共同决定着N2O排放的季节变化形式。NO排放具有"冬季无,水田很少,春季旱地多于秋季旱地"的季节分布特点,轮作周期内97.3%±0.6%的NO排放都发生在除冬季以外的旱地阶段,NO排放的季节变化形式由土壤水分状况和温度共同决定。大多数情况下稻田CH4和N2O排放呈互为消长的关系,但在烤田期间,二者却有时甚至同时出现高排放。在N2O日平均排放通量小于5 mg.m-2.h-1时,稻麦轮作农田的N2O和NO排放呈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但大于5 mg.m-2.h-1时,N2O排放很强,同时NO排放也很强。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日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北京地区CH4和CO2浓度日变化将近一年的连续监测和数据分析,发现它们日变化从总体上来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CO2的日变化有明显的双峰结构,而CH4则是单峰的结构。化石燃料的燃烧,对CO2日变化峰值出现的时间有着明显的影响,且CH4和CO2的日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源汇强度的变化和昼夜气象因素的周期变化,是两种温室气体形成稳定日变化形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气溶胶吸收及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仅关注气溶胶大气顶辐射强迫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在短波辐射区域存在较强吸收的气溶胶类型,如烟尘、沙尘气溶胶。INDOEX实验表明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吸收性气溶胶产生的地表辐射强迫在量值上是大气顶辐射强迫的3倍左右,二者的差额以大气辐射加热的形式出现。气溶胶吸收通过加热气溶胶层所在大气,减少地表太阳辐射,影响地面蒸发,改变大气稳定度,从而影响水分循环。另外气溶胶的吸收对云产生“燃烧效应”,从而可能导致云量下降。鉴于气溶胶吸收的重要性,气溶胶吸收问题是当前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尽管关于气溶胶的吸收问题以及与之有关的气候效应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根据观测事实或模拟结果得出的结论差别明显,但勿庸置疑的是气溶胶吸收是一个急需深入探讨的课题。由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活动十分频繁,而东部地区由于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问题致使气溶胶中吸收性成分(碳黑)含量偏高,一些资料分析以及模式研究结果均表明我国发生了一些有别于全球或其他地区的独特气候变化现象,初步分析表明气溶胶吸收在其中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加强我国气溶胶吸收特性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结合全球或区域气候模式,深入认识我国气溶胶辐射强迫、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另外对于评估我国近年来采取的一些卓有成效的污染控制措施的环境和气候效应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6月期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发展了一套自动的气相色谱系统和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此系统性能稳定,重复性好,对美国大气研究中心附近的大气进行了采样分析.作者简单介绍了此自动系统以及采样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