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31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龙门山造山带崛起和川西陆前盆地沉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沉积环境、地层古生物来研究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早期以前的组成及地史发展,从同位素地球化学来研究印支期—燕山期的地质热事件,从遥感地质和构造地质来研究变形特征,从重磁电各种物探资料综合解释来研究深部地壳结构,最后得出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多层次、多阶段、深层控制浅层变形的陆内俯冲模式,它不同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龙门山造山带演化模式的认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C-型(中国型)俯冲造山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不仅具有发展中国陆内构造的理论意义,并将对龙门山造山带寻找金属矿产和扩大川西陆前盆地油气资源有实际指导意义,还将为研究龙门山区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东部隆起的成因机制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志立 《地质科学》1979,14(2):127-138
六十年代以来,人们在海洋和大陆边缘积累了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应运而生的“板块学说”,把人们的视野扩展到占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广阔海域,使人们看到了有关洋壳演变为陆壳的许多独特的地质现象,使原来主要在大陆上获得认识的一些地质现象要求新的解释。本文将在前人地质资料基础上,利用板块学说探讨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和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盆地实例分析 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鸿彪  罗志立 《地学前缘》1995,2(4):231-237
根据对近年来区域地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深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属扬子板块,岩石圈巨厚,最厚可达200km,川西高原属青藏板块的东缘,同时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中段,软流圈呈北东向上隆,岩石圈减薄,其最薄处厚度约70km左右,四川盆地的基底由结晶基底与沉积岩变质基底组成,上震旦统为该地区在扬子古板块形成后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基底的性质、厚度、埋深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盆地内部构造区的划  相似文献   
14.
峨眉地裂运动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板块构造运动观点,提出地裂运动可与造山运动并列,是发展地壳运动理论所必需,对寻找油气等矿产有重要的意义。作者从1979年起研究了西南地区的区域构造、地史发展和峨眉山玄武岩性质后,认为从泥盆纪到中三叠世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拉张运动,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发达到高潮,1981年命名峨眉地裂运动,这是上扬子地台发生过的一次重大地质事件。 峨眉地裂运动形成的基本构造格架,对内生和外生矿床均关系密切。六五期间用此现点成功地预测川东生物礁块的分布,现已见到经济实效、用此现点探索下二叠统阳新灰岩的储集类型,也取得一定的效果。此外,峨眉地裂运动对西南金属矿床形成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建立和研究峨眉地裂运动,具有重大的地质构造理论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华南板块构造演化探讨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有良好的成油气条件,许多学者对其含油气远景寄予厚望,但开展勘探工作四十多年仍未取得突破,原因复杂。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从华南板块演化的有序性讨论了中国南方成盆成藏的有利条件,从华南板块地壳改造的复杂性阐明了成藏的不利因素,进而回答人们关注的南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有关规律和前景的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从构造史、成烃史和勘探现状的角度,运用“两点论”对前人认定的保存条件较好的七个有利区块(沉湖-土地堂、句喀-常州、渝鄂湘地区,以及楚雄、兰坪-思茅、南盘江、十万大山盆地)的油气远景进行了评述,认为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很难找到大油田。最后从勘探策略、关键地质问题、勘探技术攻关和拓宽找气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有良好的成油气条件,许多学者对其含油气远景寄予厚望,但开展勘探工作四十多年仍未取得突破,原因复杂。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从华南板块演化的有序性讨论了中国南方成盆成藏的有利条件,从华南板块地壳改造的复杂性阐明了成藏的不利因素,进而回答人们关注的南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有关规律和前景的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从构造史、成烃史和勘探现状的角度,运用“两点论”对前人认定的保存条件较好的七个有利区块(沉湖—土地堂、句容—常州、渝鄂湘地区,以及楚雄、兰坪—思茅、南盘江、十万大山盆地)的油气远景进行了评述,认为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很难找到大油田。最后从勘探策略、关键地质问题、勘探技术攻关和拓宽找气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审视郯庐断裂带的力学性质、演化阶段、动力学背景以及深部岩石圈活动对郯庐断裂带和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影响,提出一些与前人研究成果不同的认识:郯庐断裂是追踪继存性断裂;郯庐断裂南段在晚古生代可能存在转换断层;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地幔柱有关,与郯庐断裂扭动关系不大等。最后质疑3个问题与地学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四川含油气叠合盆地基本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重新审视其基本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特点变得迫切而必要.四川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显生宙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一中三叠世伸展体制下的差异升降和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晚三叠世-始新世挤压体制下的摺皱冲断和复合前陆盆地(陆相碎屑岩盆地)、渐新世以来的褶皱隆升改造(构造盆地)3大演化阶...  相似文献   
19.
贵州丹寨南皋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扬子东南缘南皋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储层为例,应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页岩纳米级孔隙微观形态,通过低温氮气吸附法测定了页岩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并结合X-衍射矿物定量分析和有机碳含量测定,探讨了纳米级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矿物成分主要为黏土矿物(伊利石和少量绿泥石)、石英、长石、重晶石和石膏等。石英含量相对较高且沿剖面向上降低,wB平均为53%;相反,黏土矿物含量较低且沿剖面向上增加,wB平均为34%;碳酸盐矿物较少,仅在顶部可见。页岩主要发育粒内孔、粒间孔、裂缝和有机质孔4种孔隙类型,其中前两者较为常见。根据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孔径分布特征、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可将样品划分为4类黑色页岩,孔隙以似片状颗粒组成的非刚性聚合物的槽状孔为主,前3类黑色页岩的孔径分布呈双峰形态,第4类黑色页岩的孔径分布呈单峰形态,最可几孔径分别为d≈0.9nm和d≈3.5nm。孔体积在0.002 8~0.024 3cm3/g之间,平均为0.014 7cm3/g,比表面积在1.056 8~28.825 0m2/g之间,平均为17.541 8m2/g,4类黑色页岩微孔频率分布依次减小,而介孔和宏孔频率分布逐渐增加,即微孔性逐渐变差,至第4类黑色页岩几乎只有宏孔孔隙。有机质丰度和矿物组分控制丹寨南皋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孔隙发育,其中有机质有利于孔隙发育且有机质微孔是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石英有利于孔隙发育,而黏土矿物则降低黑色页岩的孔隙性;它们均主要通过控制微孔和介孔的发育来控制黑色页岩的孔隙发育。  相似文献   
20.
川北晚二叠世大隆期岩相分异的古拉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川北地区大隆组浅水碳酸盐岩台块相与较深水硅泥质台盆相的分异,并根据其沉积特征,指出“峨眉地裂运动”所形成的古拉张断裂是造成这种岩相分异的原因,还建立了沉积—构造模式。最后,探讨了岩相分异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