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196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357篇
海洋学   143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SAR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开国 《遥感学报》2010,14(1):127-139
基于海洋内波SAR成像机理与M4S海面微波散射成像模型,提出SAR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新方法。首先从SAR图像上获得内波剖面的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利用AH理论的线性近似关系得到猜测表层流,通过海面微波散射成像模型仿真海洋内波的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利用二分法不断地修改风速和流速梯度等参数,使仿真信号最大程度的逼近实际SAR图像上的海面后向散射强度,输出最终海表层流。以中国南海海区3景海洋内波SAR图像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仿真的海洋内波SAR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剖面和实际SAR图像上的信号剖面吻合,两者的相关系数达90%以上,说明该反演方法是收敛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2.
依托桂林阳朔如意峰旅游景点项目开发,针对项目建设中A4救生平台基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赤平投影定性分析和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如意峰景区A4救生平台基础岩体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表明A4救生平台基础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需对其进行加固处理,并提出了加固处理建议措施,为后期危岩崩塌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对岩溶地区类似岩体的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3.
近几十年,随着卫星测高技术和相关数据精密处理技术发展,依托卫星测高技术业已成为快速获取全球海底地形数据的可靠手段,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已发布了一系列全球海底地形模型。整理评述了多款全球海底地形的基本情况,以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包括DBDB系列模型、ETOPO系列模型、Sandwell系列模型、GEBCO系列模型、SRTM+系列模型、EARTH地形球谐系数模型、BAT_VGG模型、BAT_WHU2020模型、STO_IEU2020模型等。通过对全球海底地形模型的认识和梳理,以期为下一步全球海底地形模型高效、低成本构建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84.
阎豫桂同志所著《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的解构》近日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专家范恒山教授应邀为该书撰写了题为《将创新进行到底》的序言。本刊现全文刊发,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85.
北京稳定天气条件下城市边界层环流特征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科罗拉多大学和MRC/ASTER共同开发的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对北京地区稳定天气条件下的个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事实的比较以及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北京城市边界层环流特征和环流影响因子在环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①在山谷风环流和热岛环流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北京城市边界层流场特有的局地环流。②热岛中心在决定边界层环流的辐合区位置上起相对较大的作用,边界层环流的强度和发展高度由山谷风强度和热岛强度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86.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相互关系的年代际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Nino3指数、印度洋单极指数、偶极子指数表示热带太平洋.印度洋SST的年际异常,发现1978年以后ENSO在热带印度洋的信号减弱了,可以解释如下:1978年之前,印度洋和太平洋纬向垂直环流的异常在海洋性大陆附近作齿轮式耦合;1978年以后,由于热带太平洋的上升支的东移,导致两洋的纬向垂直环流异常的耦合减弱。  相似文献   
187.
端元建模分析能够从复杂的多峰分布特征的沉积物中提取出具有不同沉积动力过程的端元,但是,由于沉积物的粒度分布还受到沉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方法的有效性及获得的端元组分的地质意义有待其他环境代用指标的进一步检验。以位于“吉兰泰—河套”盆地西部磴口次级隆起区的DK-12钻孔晚第四纪沉积物为例,采用BEMMA算法对该钻孔沉积物的粒度资料进行了端元建模分析,并以黏土矿物组合和前人的孢粉组合数据作为检验指标,结合该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对获得的4个端元进行了综合检验分析,认为获得的沉积物粒度端元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其中EM 1为远源粉尘、EM 2为近源的风成沙、EM 3和EM 4为河流冲积沙。  相似文献   
188.
Two land surface models, Community Land Model (CLM3.5) and NOAH model, have been coupled to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and been used to simulate the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circulation fields, respectively, over eastern China in a typical flood year (199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land surface changes 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ing. Comparisons of simulated results and observation data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land surface processe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patterns in eastern China. Coupling of the CLM3.5 to the WRF model (experiment WRF-C) substantially improv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ver eastern China relative to an older version of WRF coupled to the NOAH-LSM (experiment WRF-N). It is found that the simula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WRF-C is better than in WRF-N. WRF-C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summer positive bia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its simulat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matches more closely to observations than WRF-N doe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sensible heat fluxes and higher latent heat fluxes in WRF-C.  相似文献   
189.
190.
末次冰盛期时吉兰泰盐湖的湖泊状态与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现代季风边缘区的吉兰泰盐湖钻孔JLT11-A孔沉积岩芯的矿物分析,结合地层盘星藻的含量探讨末次冰盛期(LGM)时湖泊的状态和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在LGM时吉兰泰湖泊沉积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为主的碎屑岩沉积,含量在85%左右,显示出陆源碎屑矿物的高输入状态,可能指示区域寒冷干旱的环境;其次是以方解石为主的碳酸盐的沉积,含量约为10%;氯化物为主的石盐类矿物一般不足5%,但持续存在,指示湖泊仍然有较高的盐度,因此地层中的淡水藻类盘星藻可能是由河流输入。由于陆源碎屑矿物输入强烈,矿物组合可能难以直接指示吉兰泰盐湖湖水状态。区域的干冷的气候与大多数的古气候记录一致,而与新疆西部的冷湿的环境不同。对比邻近区域的古气候研究结果发现,本区域在LGM时段夏季降水相对于冰消期偏多,而相对于MIS3阶段晚期偏少,整体夏季风减弱。吉兰泰盐湖末次冰盛期到末次冰消期以来矿物组合的变化表明,湖泊环境可能受到夏季太阳辐射、全球与区域温度变化以及夏季风强弱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