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7篇
  免费   900篇
  国内免费   922篇
测绘学   570篇
大气科学   788篇
地球物理   959篇
地质学   2464篇
海洋学   669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356篇
自然地理   575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43篇
  1992年   145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广泛分布于赣北地区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以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强烈构造变形、具陆内造山带构造变形特征;其成果系在华夏古陆与扬子古陆的碰撞拼接过程中,其应力向陆内传递的结果;时间大致在1100-800Ma,与全球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02.
土壤剖面元素分布及其地质、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土壤垂直剖面上物化性质,矿物和化学组成的深入研究,可以提供有关成土母质,成壤演化作用的重要信息,识别人类活动叠加的污染强度和影响深度,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调查,土壤污染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环境地球化学灾害的监控与预菟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根据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部分土壤剖面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土壤化学组成的剖面变化与成土母质类型及组成,土壤成熟度和污染影响的关系。探讨了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的地质与环境指示意义,判断分析了土壤受到的污染叠加作用及其影响深度。  相似文献   
103.
青海砂西油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相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加大,开发中仅仅把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确定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准确地预测砂体的宽度、长度等定量参数,这就是本文所指的沉积相定量研究。本文根据大量钻井资料,在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青海砂西油田E3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三角洲平原进行了定量研究,确定了分流河道砂体的宽度、宽/厚比等参数。研究表明,本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砂体宽多为 1200-3000m,厚多为5-10m,宽/厚比200-280。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砂体宽多为 400-700m,厚多为3-6m,宽/厚比80-110。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比曲流分流河道砂体普遍宽、厚是由于辫状分流河道频繁摆动改道引起砂体的横向拼合和垂向叠置所致。这种河道可称复合河道。利用“厚度中心法”可区分复合河道与单河道。由于不同沉积相的砂体宽度不同,在油田开发中井网部署方案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104.
深层系一般指沉积盆地中埋藏深度在2 500~2 700 m以下的地层,其储集物性普遍很差,但在一定条件下,深部溶蚀作用可产生优质储层,形成成岩圈闭.然而这种成岩圈闭的预测一直是一个难题.安棚油田位于河南泌阳凹陷东南部,勘探成果表明,在该油田深层系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下部(简称(核三下)席状的扇三角洲砂体中存在成岩圈闭.本次通过定量的成岩作用研究和成岩阶段划分,对成岩圈闭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核三下的砂体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不同的成岩作用发生于不同的埋藏深度.2 700~3 100 m之间以胶结强烈为特征,属于胶结带.3 100~3 900 m之间以次生溶蚀孔隙发育为特征,尤其是3 200~3 600 m之间, 属于深部溶蚀带.本区核三下砂体自南而北埋藏深度逐渐变浅,其上倾方向处于胶结带的部分由于强烈胶结而变成致密层,可封堵油气,而下倾方向处于溶蚀带的部分由于次生溶蚀孔隙发育而成为良好储层,从而形成成岩圈闭.根据不同埋藏深度、不同成岩阶段孔隙发育和保存的特征,可预测成岩圈闭分布。  相似文献   
105.
1 2002年申请和资助情况1.1 2002年项目受理概况2002年地球科学部科学五处共受理基金申请项目243项。其中: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3项,创新研究群体1项,面上项目19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项目1项,GM中国科学基金1项,出版基金3项,仪器专项1项。与2001年比较,2002年面上项目(199项)增加28.4%(44项)。其中:自由申请(141项)项目增加20.5%(27项),平均申请强度为27.33万元/项;青申请强度为25.79万元/项;地区科学基金11项,较2001年的2项有了明显的增加,平均申请强度26.91万元/…  相似文献   
1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中的拓扑关系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拓扑关系是空间数据库的核心。主要阐述拓扑关系的基本概念,详细介绍MAPGIS和ARC/INFO两大模块中,拓扑关系具体表现形式、处理方法及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今后的信息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7.
华南沿海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地球化学研究和下地壳组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华南沿海新生代火山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都是镁铁质的, 分为岩浆麻粒岩和堆晶麻粒岩. 前者具有与大陆火山弧玄武岩相似的不相容微量元素模式; 后者亏损K2O和P2O5以及大离子亲石元素. 华南麻粒岩捕虏体是晚中生代玄武质岩浆底侵于壳幔边界结晶-变质形成. Sr和Nd同位素特征显示麻粒岩母岩浆受到了陆壳物质混染, 它们的变化由AFC成岩模式控制. 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变化主要受结晶分异控制. 捕虏体麻粒岩与研究区地表出露的晚中生代辉长岩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 它们很可能是同一时期相同构造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 华南同时代花岗质岩浆的形成与这期强烈的基性岩浆活动有关. AFC模拟和现有资料显示, 华南下地壳主要由早中元古代变质岩和中生代底侵形成的基性麻粒岩构成.  相似文献   
108.
北冰洋、白令海226Ra的分布及其水文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1999年7~9月), 于北冰洋、白令海分别采集了13份和20份大体积水样, 用于226Ra的分析. 结果表明, 北冰洋、白令海表层海水中226Ra含量分别介于0.28~1.56和0.25~1.26 Bq/m3之间, 平均含量分别为0.76和0.71 Bq/m3, 明显低于其他中低纬度开阔大洋表层水的数值, 说明部分研究海域受海冰融化水的影响. 白令海表层水226Ra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降低的趋势, 体现出低226Ra海冰融化水与高226Ra太平洋水的混合交换. 北冰洋表层水中226Ra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之态势, 与水团组成中河水份额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这与河水具有高226Ra的特征相吻合. 北冰洋加拿大海盆226Ra的垂直分布显示, “上跃层水”所处的200 m深度存在226Ra的极大值, 鉴于高226Ra特征主要出现在太平洋水或与沉积物交换的水体中, 说明该极大值主要来自太平洋水或底部陆架水的输入, 与2H和18O示踪剂获得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9.
皮肤图像分析系统对祛斑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是探索如何获得不同色素性皮肤病的清晰图像,研制出操作简单、自动化与精度高的皮肤图像分析系统。方法:应用多光谱皮肤显微偏振光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量目标皮损形状、面积、灰度、积分光密度及色素颜色参数的变化等。结果:用祛斑类化妆品和药物治疗136例黄褐斑、经该系统测量分析后各治疗组相关参数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而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参数值明显下降、与各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并提出客观的疗效评定单位“ID”值。结论:该系统是一种潜力较大的皮肤表面色素定量工具,客观性和重复性好,灵敏度高,不对观察对象造成损伤,在临床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0.
中国西南及邻区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雷建设  周蕙兰 《地震学报》2002,24(2):126-134
利用ISC报告以及中国和NEIC基本测震台网报告中的80974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地震数为7053,台站数为165,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对中国西南及邻区(北纬10~36、东经70~110)的深至400km的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分辨率达22.初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虽随深度增加而减弱,但至400km深度时仍很明显;②在北纬16和24的纵剖面上,可以看到与印度板块向东和欧亚板块相碰撞挤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速度结构的差异.在东经90的纵剖面上,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欧亚板块(青藏高原)之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也比较明显;③在90km深度的横剖面上,由缅甸的密支那至越南的洞海的低速条带,可能与红河断裂带有关;④ 提出并使用了能够更为准确直观地描述分辨率好坏的图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