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次玛班硕地区处于冈底斯斑岩铜成矿带中段以西,北东距朱诺大型斑岩铜矿约10 km,西南距罗布真铅锌多金属矿约6 km。经综合对比分析,作者初步认为次玛班硕地区具备斑岩铜矿成矿的优越地质条件,具有寻找斑岩型铜矿的潜力。铜成矿有利条件为近EW向断裂构造,斑状二长花岗岩体及与其套合好、强度大、浓集分带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地表的次生铜矿化、原生硫化矿及热液蚀变矿物。结合典型斑岩型铜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现提出次玛班硕重要找矿方向:(1)中新世具埃达克岩化学性质的斑岩体是重要的成矿地质体及成矿的必备条件;(2)NW向和NE向的断裂构造是重要的成矿构造结构面、控矿因素;(3)岩体中裂隙发育地段、强烈的钾化—硅化及绢英岩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及已发现的两个次生矿化脉地段是重要的找矿部位;(4)面积性的火烧皮与其吻合的一、二、三级羟基异常区段;(5)元素地球化学组合三级浓集分带异常区和高值区,以上各地段和特征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具有很大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因此本研究对该区域勘查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中国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沉积盆地既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宝库,又包含了丰富的全球气候变化、流体流动和地球动力学等相关信息。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大量需求推动盆地分析领域的快速发展,地球科学家对沉积盆地开展了多年的系统性探索,在盆地形成和演化机制、沉积充填、盆地流体及相关资源的聚集过程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盆地动力学。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大型叠合盆地和大陆边缘盆地的动力学过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深水沉积、源—汇系统等方向取得了显著成绩和突出进展。相关成果不仅有效地服务于能源、矿产、水资源等各类资源勘探,而且为地球动力学、重大构造事件、全球环境变迁及气候演变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和详实证据。  相似文献   
73.
李思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沉积盆地与能源资源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治学严谨、不畏艰辛、锲而不舍、不断开拓和创新。在盆地分析、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及能源资源预测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为我国的煤、油气资源勘探和预测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言传身教,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值此李思田教授80华诞暨从事地质事业60周年,特出版“盆地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向及新挑战”为主题的专辑,予以庆贺。  相似文献   
74.
 中国具备良好的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前景,如何正确识别并合理评价海相烃源岩是中国海相盆地油 气勘探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作者尝试利用多个微量元素分别作为古生产力和古氧相的综合替代指标, 来进行有效烃源岩评价。研究中利用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中Mo,U ,V,Cu,Ni,Zn6个微量元素测试结 果,计算得到对应两组元素过剩值:MoxS ,UXS ,vxs 和Cuxs,Nixs,Znxs;对这两组元素过剩值分别进行主成分分 析,得到两个系数- - -古生产力替代指标综合系数 ( 简称古生产力系数)和古氧相替代指标综合系数 ( 简称古 氧相系数) ,用以恢复海相烃源岩的古生产力和古氧相条件;将该系数与上寺剖面残余有机碳测试结果 ( THC含 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此确定古生产力和古氧相条件的定量等级划分。最终,根据该划分标准来判断上寺剖 面烃源岩的品质。利用古生产力和古氧相的综合替代指标方法可为海相烃源岩评价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5.
南海西南海域曾母盆地新生界沉积充填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母盆地位于南海西南海域,是一个总面积约17×104km2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在综合研究该盆地新生界沉积特征和沉积体系发育状况以及模拟沉积层的沉降速率和沉降史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新生界沉积层的充填演化特征和充填序列。晚始新世—渐新世时该盆地基本上为东陆西海,位于西部的坳陷为海相沉积,其它地区多为陆相或海岸平原相沉积。中渐新世末至中新世末由于纳土纳等隆起没于水下,该区主物源方向发生改变,致使该盆地早期的沉积环境为南陆北海,而后因古巽他河的作用自南向北逐渐形成三角洲前积复合体。该三角洲沉积复合体随时间由南往北不断推进,形成大范围的三角洲沉积充填序列;与此同时,盆地东部和西部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围区深坳部位为巨厚的滨-浅海和半深海充填沉积。从晚始新世至中新世末,该区的沉降速率和沉降中心不断发生变化。上新世和第四纪主要为浅海陆架及半深海充填沉积。上述复杂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构成该盆地独特的沉积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76.
对从南海东沙群岛近海陆坡(水深约500-3100m)采集到的二维地震剖面提取地形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地震相研究,发现研究区陆坡形态的变化与火成岩体,以及与火成岩体相关联的沉积过程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共识别出了3种陆坡类型:(a)发育多个火成岩体的粗糙、陡的陆坡(类型1);(b)发育单个火成岩体的较为光滑、平缓的陆坡(类型2);(c)无火成岩体发育的光滑并且平缓的陆坡(类型3)。这些火成岩体形成于南海海底扩张之后,具有较为复杂的形态,在地震剖面上多表现为强振幅的杂乱反射。在类型1中,多个火成岩体将陆坡分为上部的两个或者多个次凹和下部的一个主凹,这些凹陷可以同时被沿坡流带来的沉积物充填。然而在类型2中,单个火成岩体将陆坡为一个上部的次凹和一个下部的主凹,只有当上部的次凹被沉积物填满后,沉积物才可以开始充填主凹。类型3为发育斜坡沉积的正常陆坡。研究区现今的陆坡形态是由于火成岩体的侵入和与火成岩体相关的沉积过程所共同导致的陆坡形态调整的结果。三种陆坡类型现今陆坡形态间的差异指示不同的沉积条件和陆坡形态调整。  相似文献   
77.
内蒙古满都拉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上段的重力流堆积特征对理解该区中二叠世晚期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哲斯组上段地层野外露头精细的沉积学研究,识别出了4种重力流沉积岩相组合类型:①碎屑流沉积,灰色砾岩,砾石长轴平行层面排列,基质多富含泥质;②混合重力流沉积,下部为灰色砾岩,上部为灰色砂岩或泥质砂岩,砾岩中砾石长轴平行层面排列,基质富含泥质,砂岩和泥质砂岩中见较多细小碎屑;③高密度浊流沉积,灰色块状砂岩或泥质砂岩,内部常见细小泥质碎屑,偶见干净块状砂岩中分布较多泥质粉砂岩、泥岩团块和撕裂屑;④低密度浊流沉积,下部为灰色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向上变
为薄层泥岩.垂向上4种重力流沉积类型相互叠置,发育多个沉积旋回;空间上呈席状展布.剖面对比揭示了重力流沉积由以碎屑流和混合重力流沉积为主-以高密度浊流沉积为主-以低密度浊流沉积为主的相变趋势.该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流体转换需要周围水体的存在,指示其发育于水下环境;而以较薄的席状展布的高密度浊流和低密度浊流沉积为主,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相互叠置,并且缺乏波浪和潮汐改造的沉积构造等现象,则暗示在该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时期,满都拉地区可能处于远端较深水环境.   相似文献   
78.
综合钻井、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详细研究了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混积岩的混积类型、不同类型细粒混积岩的成因、垂向分布以及古湖泊水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混积岩包括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和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等2种混积类型;自下而上主要由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夹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发育段,过渡为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夹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发育段;表明了由潮湿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明显的深水湖泊,演化为水体较浅、盐度均一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不明显的湖泊环境,并建立了高水位早期-高水位中-晚期-低水位期的湖泊演化模式.在湖泊高水位早期阶段的早-中期和高水位中-晚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主要是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在湖泊高水位早期阶段的晚期,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在湖泊低水位时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是氧化还原条件.总体上,适量的陆源供给(粘土矿物和石英含量均小于22%)会促进有机质富集,而过量的陆源碎屑输入以及碳酸盐的快速沉淀都会导致有机质被稀释.   相似文献   
79.
豫西杜关锰银矿田火山隐爆角砾岩的形成主要与气液挥发分和超浅成的燕山期闪长岩及闪长玢岩有关,并受该地区近东西向深断裂的控制,而火山隐爆角砾筒又控制着杜关地区锰银矿床(点)的分布,豫西杜关锰银矿田由若干个矿床(点)构成,矿田内已发现多处隐爆角砾岩筒,这些火山机构均与成矿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介绍了两个主要火山隐爆角砾岩筒的地质特征,并论述了两类隐爆角砾岩的形成机制。原地棱角状火山角砾岩是由火山爆发震碎作用造成的,异地溶蚀状角砾岩是由流化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80.
作为研究水-岩界面物质能量交换的天然实验室,南海北缘陆坡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如凸起海山、平坦阶地、下凹峡谷等),并发育不同类型的深水沉积体系(包括重力流滑移滑塌、浊流和底流沉积等)。基于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震反射资料,海水温盐深(CTD)观测资料,以及已发表的海洋沉积学及物理海洋数值模拟结果,本文针对南海北缘代表型陆坡区开展中—深层环流格局下海山-阶地-峡谷沉积效应分析。发现了尖峰陆坡区侵蚀型-海山型(环槽-丘状漂积体)和席状/无沉积型底流阶地的沉积组合,以及一统陆坡区海山相关底流沉积(环槽-丘状漂积体)-席状/无沉积型底流阶地-黏附型漂积体-陡坡滑塌/峡谷体系的沉积组合;揭示了这些典型深水沉积组合与南海中—深层环流动力格局的耦合关系。该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深水沉积过程对中-深层动力格局的响应及其对于大陆边缘形态的塑造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