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对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钱塘江引水范围内多个湖区水体和底泥中铝盐含量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工程絮凝剂余铝对西湖水体、底泥铝盐及沉水植物附着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引水工程输入的絮凝剂残余铝盐导致各湖区入水口水中铝离子含量普遍高于湖心,高出7.86%~288.55%不等,但底泥中Al_2O_3含量在整个湖区分布较为均匀;(2)约0.04~0.20 m/s流速下,沉水植物很容易成为残余铝盐絮凝物的附着受体;(3)秋、冬季水体中铝离子浓度较高,对西湖水生生物存在更大的生物潜在危害,有必要重视秋、冬季的沉水植物恢复工作.引水工程对西湖水体的影响是长久且难以预见的,在引水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可减少絮凝剂的使用或选择环保型絮凝剂,并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32.
2006年4月在武汉月湖采集了8个样点的水样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样品中25种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的含量,探讨月湖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水样中25种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总浓度为564.04-1209.41ng/L,平均值为965.64ng/L.沉积物中总浓度为8500.26-23347.20ng/g(DW),平均值为14832.04ng/g(DW).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月湖的主要污染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乙基己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含量最高.多环芳烃、硝基甲苯、异佛尔酮等均有不同程度检出,靠近以前的排污口的样点浓度最高.沉积物中25种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大约是水体中含量的15倍,具有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3.
武汉月湖水生植被重建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2月-2005年5月武汉市月湖水生植被重建过程中,对浮游植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在营养盐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浮游植物仍保持较低的生物量和密度,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温度保持一定的相关性,但与湖水营养盐浓度并不存在相关关系.菹草和伊乐藻能使水体的透明度保持较高的状态.浮游植物主要由隐藻和硅藻组成,能形成水华的一些常见种类并未随温度升高而出现,可能与这两种沉水植物的存在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有关.因此,在水温较低的冬季和春季进行水生植被重建是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4.
何中波  胡宝群  冀华丽  贺锋  耿英英  黄少华  朱满怀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17-2024010017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REE等地球化学分析, 就下白垩统砂岩的沉积再循坏特征、化学风化及其构造背景和物质来源等展开讨论。研究表明: ① 下白垩统洛河组、环河组和罗汉洞组的物源主体上具有相似性, 且在构造背景、物源区及物源特征上有良好的继承性。物源区总体具有富石英、富方解石胶结物、钾长石或富钾矿物较斜长石多的特点, 罗汉洞组较环河组和洛河组硅质更高、方解石胶结物更少、质更纯。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曲线一致, 轻重稀土分馏明显,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Pb、Sr和轻稀土元素, 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h、Y等,自下而上随着地层变新, 沉积岩中总的稀土含量有变小的趋势, 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减小; ② 研究区下白垩统砂岩原始物质主要为长英质与基性岩混合岩 (如中酸性侵入岩、长英质变质岩)及部分沉积岩。研究区大部分沉积物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逆冲推覆带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搬运至此沉积形成, 系首次沉积的物质, 少数沉积物 (即风成砂)为就地再次搬运堆积形成, 系再循环沉积物质; ③ 在构造背景上具有以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占主要优势的特点。碎屑物主要来源于陆块源区, 其次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和混合源区。  相似文献   
35.
采用广谱性固相萃取小柱富集以10 g( FW)/L的密度培养三天后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种植水,不同溶剂洗脱得到的各组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甲醇洗脱组分抑藻活性最强.去除该组分中的酚酸后,其抑藻活性下降了22.8%,表明...  相似文献   
36.
北山地区位于天山-兴蒙造山带北山褶皱带内,由7个大小不同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组成,晚白垩世以来,本区长期处于隆升状态,下白垩统遭受剥蚀,现今为残留盆地。文章通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研究,分析了各盆地填充物和成矿有利层位,确定下白垩统下沟组为主要找矿目的层。对比各盆地下沟组残留厚度、规模和岩性-岩相特征,分析铀矿化特征和控矿因素,认为总口子盆地、公婆泉盆地和黑鹰山盆地下沟组残留厚度大,有利相带保存较好,潜水及层间氧化带发育,且在氧化带上下翼发现有较好的铀矿化,显示层间氧化带型找矿潜力较大;扎格高脑盆地下沟组不整合于富铀岩体之上,底部发育厚层砂体,岩体风化壳厚度大,且后生氧化作用强烈,显示具有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7.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拉平法精细恢复彬县地区直罗组下段各个时期的古地貌特征并划分古地貌单元,探讨古地貌特征对有利沉积相带分布的控制,揭示直罗组下段铀储集层的空间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时期地下水流的流向,探讨古地貌特征对层间氧化带的控制作用。辫状河道砂体为有利的铀储集层,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下切谷中。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的流向,从而控制着氧化带的发育和铀成矿。晚侏罗世,彬县地区北部为古隆起区,容易被淋滤氧化,不利于铀矿的预富集;早白垩世—古新世主成矿阶段,直罗组底部古地貌变为“东南高、北西低”特征,含氧含铀水主要来自盆地东南缘,呈扇形沿着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体渗流,形成层间氧化带。古地貌恢复对铀储集层砂体的分布特征和铀成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
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一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长期处于多个板块汇聚的中心,在盆地不同构造部位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构造叠加作用和盆山结构的变化。因此准确厘定和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期次、变形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是理解东亚地区多板块汇聚的一把关键钥匙,同时也有助于认识盆地内部沉积矿产的关键控矿要素。文章通过解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以来的盆-山结构、构造-地层特征、变形和断层的演化序列,结合前人的盆山隆升史和区域动力背景研究成果,系统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的盆山演化过程和相应的构造-沉积响应。研究认为早白垩世末—古近纪,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夷平阶段,与盆缘具有不同的隆升过程,直至30 Ma以来盆地内部才发生强烈的垂直隆升剥露事件。盆地西南部大量切穿下白垩统的走滑断层为中新世-更新世早期北西向左旋走滑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走滑断层组合,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扩展过程中贯入到相对刚性盆地内部的弱应变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