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滇西第三系七个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澜沧江以西分布着二十五个小型甚至微型第三系盆地,称之为滇西第三系诸盆地。   相似文献   
42.
浅谈粤西镇安地区震旦纪变质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新区调成果,镇安地区前泥盆纪地层为一套受NW向构造控制,典型的局部无序、总体有痛的构造地层单位系统,自下往上可划分为托洞岩组和汶岩组,并主伙前人在区内划分,建立的“震旦纪大绀山组和活道组”值得商榷,它们在镇安地区继续使用是不合适的,有必要且必须根据镇安地区前泥盆纪(震旦纪)变质地层的实际情况建立构造地层单位,托洞岩组和汶岩组不仅适用于镇安地区,甚至在整个云开地区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3.
载Fe3+纳米TiO2薄膜去除球形棕囊藻赤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是近年来在我国沿海频发的有毒有害赤潮藻.为了寻找一种简单、有效和安伞的去除赤潮藻的方法,探讨了纳米TiO2 薄膜以及载Fe3+纳米TiO2薄膜在可见光条件下对球形棕囊藻的除藻效果.结果表明,载Fe3+纳米TiO2除藻效果好于未载Fe3+的纳米TiO2,藻液中投加载Fe3+纳米TiO2薄膜的量为20mg·L-1时,可见光照射48h后,藻液中细胞密度由4.08×104cell·mL-1降低到0.01×104cell·mL-1,叶绿素a浓度由0.43mg·L-1降低到0.001mg·L-1,除藻率达到99.7%,除藻速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44.
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与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精度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是空天地海一体化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基观测网和空基观测网向海洋的重要延伸。本文系统介绍了海洋立体观测网的组成,即海洋时空基准网和海洋环境监测与感知网;详细梳理了核心装备,包括水下导航与定位装备、海洋地球物理环境探测装备、极区导航定位装备与大数据中心。面向我国经略海洋和海洋强国战略,应紧跟海底立体观测网的发展趋势,并加快其建设。  相似文献   
45.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中国边缘海系统碳循环研究相对薄弱。简要回顾中国碳循环(以现代过程的描述为主)的研究动态,重点阐述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研究概况及CO2的海-气交换、有机碳循环、颗粒有机碳的输出、河流的输运等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汇总补充及数据更新的基础上勾画了中国区域碳循环框架。我们认为,中国的区域碳循环过程尚有诸多未知量和不确定性,缺乏把陆、海、气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中国边缘海的碳循环研究应当围绕CO2的汇源过程这一碳循环的中心问题,深入开展边缘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及其与大气CO2的耦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
根据最新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认为粤西云开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地层属一套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构造地层单位系统,因此建议新建云开岩群。依据叠覆关系,又将其划分为新垌岩组、帅堂岩组、山美岩组、清垌岩组4岩组。各岩组间以顺层韧性变形带为界面,空间分布主要受第一期北西向褶皱控制。云开岩群适用于整个粤西云开地区,前人所建立的“云开群”及“高州岩群”实为同一套岩层,即云开岩群。  相似文献   
47.
岩石学、矿物学、微量元素、古生物以及产出地质形态特征等多方面研究表明,粤西罗定地区老鼠峡震旦纪变质地层中出露的厚层状变质砾岩为一套成分比较单一、构造改造型的沉积成因的底砾岩.其底界相当于中国南方的南沱组的底界,为广东省境内早、晚震旦世之间澄江运动的构造界面.  相似文献   
48.
The Arctic Ocean, the northernmost parts of the earth, covers the total surface area of 14.79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and amounts to only about 4% of global ocean surface area. Although its surface area is the smallest in the four major oceans, the Arct…  相似文献   
49.
粤东北元古宙片麻状花岗岩体边部常形成边缘混合岩,其片麻理与花岗岩的片麻理和长石斑晶的产状均呈NE-NNE走向,与控岩断裂的走向一致。岩石因具有“变形结构”而区别于正常的花岗岩。与侵入的围岩间既存在截然关系,又存在过渡关系。岩浆以底辟方式强力挤压就位,它的就位和变形明显受外部剪切带构造控制。在空间上,岩浆上侵就位由北东逐渐向南西方向推进,导致岩体北东部变形强烈而南西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0.
南极普里兹湾海水中冰川融化水和海冰融化水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第13, 14次南极科学考察普里兹湾的实测的dD及盐度, 运用质量平衡方程, 计算得第13次南极考察航次(1996年夏季)普里兹湾海水中冰川(雪)融化水的比例为0%~3.82%, 海冰融化水的比例为-3.19%~4.78%. 在第14次南极考察航次(1997年夏季)中, 冰川(雪)融化水和海冰融化水的比例分别为1.53%~3.98%和-3.80%~4.52%. 冰川(雪)融化水和海冰融化水的水平分布均凸现绕极深层水的涌升, 而不同深度处的水团图像存在显著的偏转, 这一现象可用Ekman深海漂流理论予以圆满的解释. 普里兹湾内冰川(雪)融化水的垂直分布呈均匀分布态势, 原因可能在于冰川(雪)的消融相对于湾内水体的垂直混合是一速率缓慢的过程. 海冰融化水的比例则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该分布模式显然系海冰的季节性消长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