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8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995年以来,俄罗斯海上地质勘探公司(SEVMORGEO)同步采集了广角反射/折射剖面(WARRP)、多道地震(MCS)和测深等资料,即测线1—4AR。这些测线穿越整个巴伦支海-喀拉海地区和Paikhoy—Novozemelskiy褶皱带,测线3AR的北部和测线4AR的东南部连接SevemayaZemlya群岛前缘和Taimyr半岛北部,显然为研究北喀拉海地体(板块)的深部构造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南海曾母盆地南部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母盆地作为发育于古巽他陆架上的盆地,南部的古巽他河所携带的巨量沉积物和曾母盆地的陆架特征使得陆架边缘三角洲在曾母盆地南部发育成为必然。通过对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地震、钻井及进积特征分析,认为曾母盆地内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形态呈分别向陆和向海减薄的楔形体,古巽他河携带多期次的沉积物向陆坡沉积过程中形成多套沉积复合体,这些沉积体由于具有良好的生储条件,因而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所采集的地震、重磁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对该盆地的地震反向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进行了的简要的论述,本文以该区Tg深度资料为基础,并利用CCOP年刊发表的新生代基底深度资料,初步圈定了万安盆地的边界,并对盆地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盆地划分为5坳3隆、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4.
综合国际地质大会有关巴伦支海-喀拉海地区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巴伦支海盆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巴伦支海-喀拉海区的地壳剖面自上而下分为沉积盖层、形变和褶皱复合体、结晶上地壳层-太古代-元古代花岗片麻岩和下地壳层;其沉积盖层可划分为下石炭系、上石炭系-下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上白垩统-新生界5套沉积层,三叠纪、侏罗纪泥岩、二叠纪泥岩和白垩纪海相泥岩是主要烃源岩,储层有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砂岩,尤其是三叠纪大型斜坡三角洲沉积体和中始新世砂岩是本区最重要储层。油气地质研究结果认为本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发育的中生代混杂岩增生带、中侏罗世末期以来形成的NE—NNE向构造格局以及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的NNE向火山岩带等地质构造特征揭示,中生代发生了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东部边缘NNW向的俯冲活动。位于南海东部的厚层残余中生界揭示了与此同时南海广泛的沉积作用。此次研究结果证实,南海东部的中生界并非是中特提斯海的东向延伸,而是西太平洋构造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南岛海岸带野外考察,在文昌市铜鼓岭石头公园观察到高程为30m的海平面遗迹,在东方市黄流镇观察到高程为25~35m的海平面遗迹,在三亚市鹿回头观察到高程为2.5m的海平面遗迹。综合研究前人在该区关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几点初步认识:(1)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平面最高位置出现在7000a左右、高于现代海平面3m左右的位置;(2)南海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遗迹所揭示的古海平面高程的差异性是古海平面本身持续下降和该区地壳差异性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3)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期间中央海盆及其西缘的珠江口、红河、湄公河和昭披耶河4个河流三角洲地区为构造沉降区,而南海周缘的台湾岛、雷州半岛、印支半岛、南马来半岛、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6个地区为构造抬升区,抬升幅度最大的地方在台湾岛。  相似文献   
17.
Chia  -  Yen  Ku  许树坤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9,(4):10-22
菲律宾海板块沿台湾岛和吕宋岛之间东倾的马尼拉海沟向欧亚板块仰冲。板块汇聚边缘自南而北逐渐由南海岩石圈的正常俯冲过渡到台湾造山带的初始碰撞。与俯冲相关的地震遍及台湾附近,往台湾方向增生体急剧增宽。为了认识这种以俯冲一碰撞转换带为特征的汇聚板块边缘,我们分析了12条位于吕宋岛与台湾岛之间横切马尼拉海沟的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南海海盆北部基底通常向东和向南倾。在马尼拉海沟北段,海沟充填沉积物南部比北部多,t0层序界面是近海沉积与海沟充填沉积物的界面。可能由于台湾地区的碰撞作用,t0层序北部坡度更平缓或者被抬升。构造分析显示,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地壳具有三个特征带:正断层带(NFZ)、原始逆冲带(PTZ)和逆冲带(TZ)。正断层带主要由俯冲地壳顶部或上部的一系列正断层组成,在接近深海沟的部位,这些正断层逐渐被海沟充填沉积物所覆盖,暗示正断层带发生在地壳开始弯曲、并引起上部沉积层重力变化的地方。由于增生体附近板块边缘强烈的汇聚作用,一些被埋藏的正断层而被活化为隐伏逆冲断层。原始逆冲带位于正断层带和增生体的前缘逆冲带之间,含隐伏的逆冲断层或者褶皱而不是逆冲断层。海沟区正断层、隐伏逆冲断层和逆冲断层在地壳结构中的连续分布,指示隐伏逆冲断层是沿着之前拉张正断层的位置发育的。上部沉积层的脆性变形很可能是强烈的挤压作用和水分较少的原因所致,最终隐伏逆冲断层可能向上发展,成为海底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18.
地震地层学解释法在珠江口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燕 《地质论评》1990,36(6):540-549
本文应用地震地层学的原理和解释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的实际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实践,对地震相的划分和命名;层序划分对比时要考虑区域不整合面的影响;生长断层对前积反射结构发育的控制作用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还开展了利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寻找生物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南海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揭示了该区地壳的浅、中、深层地质特征。浅层主要研究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矿产资源、潜在地质灾害等;中层主要研究新生代地层、断裂体系、岩浆岩、含油气盆地远景等;深层则研究磁性基底、深层断裂、莫霍面分布特征等。本成果在以下几方面有重要突破:①通过对比新生代以来的地层,确定各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油气资源前景;②分析表层沉积物类型,预测本区未来可能具有开发价值的固体矿产资源;③利用磁性基底和莫霍面数据分析本区地壳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南海晚新生代地层结构特征、沉积厚度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地震、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分析地震相参数等,研究南海晚新生代(E3-Q)地层结构特征和沉积厚度变化,建立了晚新生代沉积模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南海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