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长毛对虾酸性磷酸酶功能基团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修饰剂pCMB、NBS、K试剂修饰长毛对虾Penaeuspenicilla-tusAlcock酸性磷酸酶(ACPase,EC3.1.3.2),在修饰剂作用下,酶活力明显下降,健康虾酶对修饰剂的敏感性(NBS除外)大都稍大于病虾酶。修饰酶的紫外280um吸收光谱以及荧光340um发射光谱的变化,表明酶活力下降的同时酶构象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结果表明,酶分子的半胱氨酸残基、色氨酸残基以及门冬氨酸、谷氨酸β或γ验基与酶活力有关,是酶的催化功能基团。  相似文献   
72.
大瑶山—大明山地区位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是研究华南大地构造问题的关键部位。对区内寒武纪地层中采集的27件砂岩、泥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测试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样品普遍具有较高的Al2O3/TiO2(11.95~36.26,平均20.81)、低Rb/Cs(13.02~68.27,平均32.21,接近上地壳值)和低Cr/Zr(0.14~1.15,平均0.59)比值。在砂岩-泥岩物源判别函数和Ni-TiO2、Th/Sc-La/Sc、La/Th-Hf图解中,投点特征均显示大瑶山—大明山寒武纪沉积岩的物源以上地壳长英质、石英质岩石为主,含有少量的火成物源及古老再循环沉积物。通过微量元素蛛网图、稀土元素配分图和La-Th-Sc、K2O/Na2O-SiO2等图解判别,再根据大部分样品的δEu值(变化于0.47~0.68,平均0.58);δCe(0.61~1.10,平均0.89);Tb/Yb(0.21~0.41,平均0.34);La/Sc(1.45~7.66,平均3.97);Th/U(3.37~11.18,平均5.80)等特征,及其与不同构造环境参数进行对比,并结合浅水沉积标志、沉积古地理及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寒武纪碎屑岩成分主要代表了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环境物源,早古生代岩石中不存在反映"华南洋"洋壳成分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73.
论构造复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构造复合现象在地壳岩石圈中普遍存在,它是构造运动多期次多阶段发展的记录。构造复合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形式不仅包括各种形迹的复合,建造与形迹的复合,而且包括建造与建造的复合;就其复合的空间位置而言,既有原地的复合,也有异地的复合;就运动方式而言,既有同方式运动的复合,也有不同方式运动的复合;就构造复合的规模和等级而言,小至小型或显微构造,中至露头规模的构造形迹复合,大至构造带、构造地块、构造体系乃至巨型构造域(岩石圈板块)的复合。
文章特别强调了复合构造域和区域构造体系等概念。用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和构造复合的概念解释了存在于我国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体系的形成机制。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构造复合的若干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4.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对该区约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形成于120~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而晓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17~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110~60kaBP间,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但其中100~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60~22kaBP,沉积物经历粗—细—粗3个阶段,分别是60~40、40~34和34~22kaBP。其中第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而中东部地区60~2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且在43~40和34~22kaBP出现两次较高海面。  相似文献   
7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色巴夫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色巴夫藻 ( Pavlova viridis)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和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试验浓度范围内 ,2 ,4— D对绿色巴夫藻生长的影响在培养早期比后期明显 ,最适浓度为 0 .1 m g/L ;6-BA质量浓度≥ 1 mg/L时对绿色巴夫藻有致死作用 ,质量浓度为 0 .1~ 0 .8mg/L时 ,对绿色巴夫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促进生长的最适质量浓度为 0 .5mg/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可促进绿色巴夫藻的生长 ,提高叶绿素含量 ,增加试验藻的干重。  相似文献   
76.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深部结构和孕震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邹和平 《华南地震》1998,18(3):16-20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地震震源基本上分布在地壳内6 ̄13km和17 ̄22km两个深度范围内,发震层恰好位于区内中地震低速层和下地壳低速层的顶部附近。地壳深部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侧向应力和垂向应力共同作用下的平移正断层错动,可能是该带地震孕育、发生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7.
南海北部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既显示了裂谷构造的某些一般性特征,又以其位于大陆壳体与大洋壳体相互作用的东亚陆缘地带;具有复杂的动力场和应力场环境;张裂发生于华夏型地洼余动期;发育由陆变海、陆海相交替的沉积建造;出现由钙碱性岩系、双峰式岩系到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系的岩浆演化序列;形成宽阔而弥散的拉伸变形带,具条块状分割的构造格局,总体表现为由大陆盆岭型构造带(地壳张裂)发展到陆缘海盆地系(岩石圈张裂)的演变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地壳运动,发生多幕式拉伸-造盆作用,晚期并在局部出现挤压(反转)构造;以及含丰富油气等矿产资源而展示特色。比较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地洼区的裂谷构造可以分出两种基本类型:①华夏型,其中包括东亚陆缘式和里奥格兰德陆内式两种亚型,它们是在地洼型挤压造山阶段之后发生拉伸裂陷;②东非型,它们是在古老克拉通(地台)基础上发生张裂,形成裂谷型地洼区。  相似文献   
78.
海上溢油数值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是海洋大国,近年来,海上活动持续增多,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随之加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如不得到及时控制,必将严重损害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为了完善中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体系,提高中国处理重大海上溢油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开展了海上溢油污染应急技术研究.本文综述了溢油预测模型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溢油...  相似文献   
79.
华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和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山带及前陆冲断带上泥盆统至下二叠统中发育了大量的印支期形成的薄皮褶皱和冲断构造。这些指示扬子和华夏陆块在印支期发生了强烈陆内碰撞与会聚及前陆盆地的沉积作用。P2 /P1 之间的不整合面是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转换的转换面,为华南印支期碰撞挤压造山或活化造山的序幕。T3 /T2 之间不整合面是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的转换面,是印支期活化挤压造山结束的界面,标志着晚二叠世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华南内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性质及转换与当时华南南缘存在的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支板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0.
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庞西垌-金山银金矿田位于粤东与桂西交界处,包括庞西垌、金山、中苏、竹根坡、高村等银金矿床及一系列银金矿点,是20世纪80年代规划的十大银矿基地之一。庞西垌地区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尤其发育。印支期以来,可识别出3期主要构造:第一期为右行韧性剪切,前人利用糜棱岩中白云母测得时代为221 Ma;第二期为左行韧脆性剪切,北东向的庞西垌-金山断裂带反映最为突出,切过燕山晚期花岗岩;第三期为脆性走滑。银金矿体及矿石结构、构造主要受第二期左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应用里德尔剪切体系对控矿构造的分布特征分析显示,银金矿脉主要赋存于里德尔体系的D、R和T裂隙中;D裂隙是最重要的赋矿构造,热液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体呈透镜状左行斜列于主断裂面中,沿走向往南西侧伏;R和T裂隙主要发育梳状含金石英脉。R裂隙呈密集剪破裂产出,与主断裂面夹角15°~35°;T裂隙呈雁列状等距分布,与主断裂面夹角约为45°。这些矿脉就位体系,可以为该区进一步找矿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