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2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西藏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羌塘中央隆起区的物质成分及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 ,涉及到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羌塘盆地的形成发展及高原的隆升过程。对羌塘中央隆起区构造演化在认识上目前有较大分歧 ,主要有两种观点 :1)认为扎布 (察布 )—查桑地区发育裂谷 ,没有发育成特提斯洋盆 ;2 )龙木错—双湖 (—澜沧江 )古特提斯缝合带 ,代表古特提斯洋的闭合遗迹之一。基于对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成分及属性 ,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将羌塘中央隆起中泥盆世—早白垩世的构造发展历史划分了六个阶段 ,即D2 —C11初始裂谷阶段 ;C21—C2 裂谷阶段 ;P1海底扩张—大洋化阶段 ;P2 —T2 板块汇聚—消减阶段 ;T3 —J1板块碰撞阶段 ;J2 —K1碰撞—整体抬升阶段。羌塘中央隆起构造演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  相似文献   
12.
胶东威海地区榴辉岩退变质的地球动力学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海地区榴辉岩退变质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原生绿辉石分解形成钠质单斜辉石+斜长石合晶体;第二阶段,原生石榴石及钢质单斜辉石+斜长石合晶体,周边出现角闪石+斜长石 状反应边;第三阶段,石榴石及钢质单斜辉石消失。其后榴辉岩相退变质的p-t演化轨迹是压力相对温度快速降低的顺时针形式,反映本区榴辉岩折返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在经历了快速上升的构造侵位同时,晚元古宙巨量花岗岩浆可将相辉岩块体携带到上部地壳。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大石桥-吉洞峪一带出露的主要为古元古代的变质层状岩系,由云母片岩、长英质粒岩和大理类组成。区域上形成一大型北东向的复式向斜构造。复向斜南北两翼变质地层对比问题是辽吉东部辽河岩群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者根据五年来在大石桥-吉洞峪一带进行1∶5万区调所获得的新资料,从标志层及组合标志层、岩相学特征、主要标志层的岩石化学和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变质作用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入手,讨论了复向斜两翼变质地层对比的问题。结果表明,辽河岩群构成复向斜南北两翼的变质地层是完全可以对比的,从而进一步证实辽河岩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确定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是否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以及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特征,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和钻探验证,结果显示:上富儿沟JK--1井于1 727 m、杨家杖子岭前矿南沟JK-2井于1 514. 79 m、喜鹊沟JK--5井于1 159. 92 m分别钻遇到花岗岩地质体;大地电磁测深显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1 160~1 750 m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虹螺山大岩基与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的花岗岩体是连通的。以喜鹊沟JK-5井为例,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影响厚度780 m±,接触变质内带,角岩--矽卡岩带,变质程度为辉石角岩相,影响厚度约500 m,发育辉钼矿化;接触变质中带,透辉石大理岩带,角闪角岩相,影响厚度100 m±,发育含有透辉石大理岩;接触变质外带,为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钠长石--绿帘角岩相,宽度180 m,180 m以上过渡到未变质石灰岩。杨家杖子钼矿的主要矿体均产于石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和斑状花岗岩中,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仍存在地幔柱、加厚/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板片脱水导致地壳熔融等不同认识。辽西兴城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组成,岩浆成因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晚侏罗世(156Ma)、早白垩世早期(139Ma)、早白垩世中期(130~125Ma)。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且具有富集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等活动陆缘岩浆岩特点,表明辽西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发生与俯冲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56~139Ma)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I型花岗岩类似,同时具有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22.70~-18.66)和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387~2767Ma),其初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古老中上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130Ma的花岗质岩石同样具有与I型花岗岩相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其Hf同位素组成突变为亏损(εHf(t)=+3.64~+6.22、tDM1=537~969Ma),其初始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混入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组分;形成于125Ma的花岗质岩石为碱性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其他岩石有所不同,具有负的εHf(t)值(-17.30~-11.56)和相对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年龄(tDM2=1917~2278Ma),初始岩浆可能起源于较为古老的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参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形成于160~139Ma的花岗质岩石具有I型、高钾钙碱性、与埃达克质岩石类似的高Sr/Y、低Y含量特征和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而形成于130~120Ma的花岗质岩石具有A型、碱性、与典型岛弧岩浆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相对亏损的Hf同位素组成,同时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具有向洋年轻化的特点,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156~139Ma期间可能受到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作用,而139~130Ma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开始回撤,130~125Ma进入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持续回撤导致的强烈区域伸展作用阶段。古太平洋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岩石圈地幔并形成幔源岩浆,幔源岩浆不断底侵作用于古老/新生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为花岗质岩石提供岩浆来源。  相似文献   
16.
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及其北缘,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通过对该浅变质岩的区域分布、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这些浅变质岩系与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为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削下来的构造残片,构成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加积杂岩。在此基础上,厘定了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成因模型,并对苏鲁造山带的东延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杂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黑龙江杂岩带位于佳木斯地体西缘,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体之间俯冲、拼贴、碰撞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黑龙江杂岩沿牡丹江断裂分布,其构造-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等显示其为佳木斯地体向松嫩地体俯冲拼帖的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目前保存下来的杂岩带应为大规模增生楔仰冲到佳木斯地体之上的残余部分.88颗碎屑锆石的全部样品SHRIMPU-Ph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三个主要年龄区间:170~220Ma,峰值年龄为183Ma;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20Ma,峰值年龄为470Ma.而28个碎屑锆石谐和年龄的年龄谱为两组: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00Ma,峰值年龄为470Ma.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分析得到,240~338Ma峰期年龄为256Ma的年龄应代表黑龙江杂岩主体岩石的沉积年龄上限;而450~500Ma的年龄谱对应于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年龄,显示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曾为黑龙江杂岩的物源区;而170~210Ma,峰期年龄为183Ma的不谐和年龄应为受印支期-早侏罗世构造热事件的扰动年龄,与该区变质单矿物的Ar-Ar年龄相一致,应代表了该区陆-陆碰撞的时代.上述年龄为黑龙江杂岩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年代学制约,即黑龙江杂岩的原岩成岩时代上限为早三叠世,佳木斯地体向西的俯冲时代主体为印支期,而陆-陆拼贴及碰撞过程主要为晚印支期并可能持续到早侏罗世.这些结果将为揭示我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年代学格架以及三叠纪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和转换的动力学背景研究提供新的基本地质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宏观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毛伊勒吐岩体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依据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和岩石学特征,认为该岩体为钙碱性岩石.对其中的石英闪长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测定,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147.97±0.95 Ma,表明毛伊勒吐岩体侵位时代属于晚侏罗世.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分析,该石英闪长岩是在板块碰撞后地壳抬升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李世超  张凌宇  李鹏川  施璐  郑常青 《地球科学》2017,42(12):2117-2128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中段地区早三叠世的构造背景问题,以下三叠统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等离子质谱法分别对样品的主量、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是一套中酸性钙碱系列岩石组合,具有高Sr、低Yb与Y和高Sr/Y的特点,为钠质(O型)埃达克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古亚洲洋于早三叠世时期闭合的碰撞应力使贺根山-嫩江-黑河构造带活化,推动构造带内年轻地壳由南向北俯冲,进而推动古生代残留洋壳向更深的地幔插入,在此过程中加热并熔融、喷出地表形成哈达陶勒盖组埃达克岩,并在山间盆地沉积了湖相碎屑堆积-老龙头组.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地区发育包括碱性钙碱性岩石等的多种类侵入岩与火山岩,具有铌钽成矿的地质条件,但是总体找矿工作程度较低.区内产出面积较大的铌元素化探异常,说明大兴安岭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和已发现矿床地质特征的介绍,对该区铌钽化探异常及找矿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铌矿找矿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